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洋毅

作品数:111 被引量:598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19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0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50篇土壤
  • 15篇耕地
  • 14篇坡耕地
  • 13篇干热
  • 13篇干热河谷
  • 11篇水分
  • 11篇反坡
  • 10篇植被
  • 9篇滇中
  • 8篇土壤水
  • 8篇林地
  • 8篇林分
  • 7篇土壤水分
  • 7篇金沙江干热河...
  • 7篇根系
  • 6篇示踪
  • 6篇示踪法
  • 6篇灌溉
  • 5篇典型林分
  • 5篇亚热带

机构

  • 93篇西南林业大学
  • 12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贵州大学
  • 3篇贵州科学院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云南森林自然...
  • 1篇云南省生态环...

作者

  • 108篇赵洋毅
  • 55篇王克勤
  • 53篇段旭
  • 13篇宋娅丽
  • 11篇王玉杰
  • 10篇马建刚
  • 8篇熊好琴
  • 6篇赵占军
  • 6篇刘楠
  • 6篇王云琦
  • 4篇陈奇伯
  • 4篇雷声坤
  • 4篇韩姣姣
  • 3篇周运超
  • 3篇陈训
  • 2篇刘敏
  • 2篇孟凡超
  • 2篇胡慧蓉
  • 2篇孙世梅
  • 2篇赵英伟

传媒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8篇东北林业大学...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课程教育研究...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种子
  • 2篇防护林科技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福建林业科技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科技资讯
  • 2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15篇2024
  • 11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分形分析的干热河谷区典型地类土壤优先路径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定量分析土壤优先路径的分布特征,为探究土壤优先流运动及土壤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分形理论,以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老城乡苴那小流域4种典型地类(林地、荒草地、农地、园地)为研究对象,在各地类区域内依据地形分别设置4个10 m×10 m或10 m×15 m的样方,利用染色示踪法提取和分析土壤染色特征参数,将染色影响半径分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等5个等级,研究各典型地类土壤优先路径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孔隙的关系。【结果】4种地类各个土壤剖面的计盒维数基本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影响半径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以林地发育程度最好,其次是农地,园地最差;同一地类不同半径范围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排列,园地依次为>1~≤2.5 mm、>5~≤10 mm、>10 mm、≤1 mm和>2.5~≤5 mm;荒草地和林地均为>1~≤2.5 mm、>2.5~≤5 mm、≤1 mm、>10 mm和>5~≤10 mm;农地为>2.5~≤5 mm、>1~≤2.5 mm、≤1 mm、>10 mm和>5~≤10 mm。4种地类中,荒草地优先路径数量最多,其次是林地和农地,园地最少;荒草地和园地在同一土壤深度上优先路径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林地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和>10 mm,农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和>10 mm。土壤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孔隙半径为>1.5~≤2.0 mm和>2.0~≤3.7 mm的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优先路径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用分形分析中的计盒维数对优先路径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表征;优先流的发生与土壤中大孔隙的分布和数量关系密切,大孔隙分布密集区更易发生优先流。
邵一敏赵洋毅段旭陈婷婷万艳萍冷鹏
关键词:大孔隙干热河谷
磨盘山4种典型护坡植物根系特征及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采用野外定位实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西南典型红壤土石山区4种公路边坡护坡植物根系特征及其对同空间内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植物根系属Vtype垂直构型,草本植物为散生须根属Mtype团网构型,4种植物根系呈浅层化分布,代表根径均为细根,草本植物根系长度、干质量、表面积均大于灌木植物,且分布趋势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根系分布与同空间内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P<0.01),根系表面积和根系干重等特性对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影响,结构方程路径总系数达0.99,根系结构由粗根含量决定,且对土壤含水率存在系数-0.39的显著负相关,对根系特性和根系延伸范围存在总系数-1.50和-1.54的极显著负影响.草本植物对较浅或贫瘠的土壤边坡的适应性更好,其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更好,而土层较深边坡建议选择灌草搭配的方式来达到保水固土的目的.
薛杨赵洋毅段旭段旭杜玉雪
关键词:护坡植物根系形态土壤含水率结构方程模型
云南松扦插繁殖技术试验被引量:5
2015年
对云南松采种插穗进行了不同洗脱处理、不同浓度激素、不同浸泡时间处理、不同长度和不同采穗部位的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云南松插穗进行酒精+乙醚消毒效果较好;同种激素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其生根,以100 mg/kg、200 mg/kg效果最好;同种激素同一浓度进行浸泡,按照高浓度速蘸低浓度浸泡的原则,以2 h的生根效果较好;对于不同规格的插穗,以长度6~10 cm、从下部采取的插穗生根率相对较高。
段旭赵洋毅
关键词:云南松扦插繁殖生根率
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滇中典型流域土壤酸碱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坡耕地酸化土壤改良效果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滇中迤者流域试验区已实施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原状坡耕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实验及经典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试验样地土壤pH、交换性阳离子(Ca^(2+)、Mg^(2+)、K^(+)、Na^(+)、H^(+)、Al^(3+)、Fe^(3+))、阳离子交换量(CEC)及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探究土壤酸化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可显著降低致酸阳离子(H^(+)、Al^(3+)、Fe^(3+))含量(P<0.05),使得交换性H+降低20.00%,交换性Al^(3+)和交换性Fe^(3+)含量分别减少25.64%和69.29%。提升土壤pH 9.46%~13.25%、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11.14%~39.31%、3.59%~8.96%、7.89%~17.14%、3.35%~7.99%及CEC含量(P<0.05)14.74%~21.33%。实施措施后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6.43%~15.28%、7.00%~31.70%、38.56%~73.71%、8.01%~21.20%、7.08%~11.14%和17.57%~31.48%,磷酸酶活性较原状坡耕地显著(P<0.05)下降38.00%~95.85%,且pH、交换性盐基离子和CEC含量均与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致酸阳离子与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整地措施、酸化影响指标(pH、交换性离子)及其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着酶活性(P<0.05),酸化影响指标对酶活性的贡献最大。【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能改善土壤酸化环境,增强酶活性,这对于解决坡耕地土壤酸化问题,提高山区坡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杨佳乐赵洋毅王克勤段旭赵露杨刘晓微
关键词:红壤坡耕地土壤酸化
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整地年限对土壤改良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为探究等高反坡阶整地改良红壤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效果,利用田间定位试验,以滇中昆明松华坝迤者流域坡耕地试验区已实施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3(CRT 3),7(CRT 7),9(CRT 9)年的样地及原状坡耕地(CK)为研究对象,结合各样地玉米产量探明实施年限对土壤结构、肥力和酶活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高反坡阶整地年限显著改善坡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呈现黏粒、粉粒、总团聚体和总孔隙度显著增加,砂粒和容重显著降低;提高了土壤肥力,其中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含水量显著提高;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淀粉酶、蔗糖酶、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较CK分别提高24.25%~117.43%,20.90%~82.82%,17.09%~99.69%,30.15%~82.63%,32.21%~66.50%和11.67%~41.39%;同时玉米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以CRT 9效果最为明显,增产达22.47%。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可以较好地提高坡耕地土壤肥力,且随整地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有效减缓土地退化。
刘晓微赵洋毅王克勤马彩霞段旭张洋
关键词:坡耕地土壤改良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
红河干旱河谷地区植物根系与砾石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究红河干旱河谷林草地植物根系与砾石特征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基于染色示踪法在确定研究区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位置及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染色区的植物根系与砾石体积含量特征,定量分析二者与优先路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优先路径发育水平明显优于荒草地;不同染色影响半径范围下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也有所不同,其中荒草地中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10 mm;林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10 mm;优先路径数量与土层深度和同一土层内染色半径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同一土层内,优先路径的数量与染色半径也呈负相关关系。(2)林地中染色区的砾石总体积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荒草地中在20—30 cm土层中增多,其余径级下的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两种样地中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都随土层的深度增加和根径增大而单调递减,林地中不同径级下的根长密度都明显高于荒草地;(4)林地中优先路径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根径范围在≤1 mm的根重密度和径级为5~10 mm的砾石体积含量;而荒草地样地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根径在≤1 mm和1~3 mm范围下的根重密度、径级在2~5 mm间的砾石体积含量、根径在1~3 mm范围下的根长密度。因此,样地中砾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细根更易促进优先路径的形成,二者共同影响着优先路径的形成。
万艳萍赵洋毅段旭段旭朱梦雪王克勤杜云祥
关键词:干旱河谷砾石根长密度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2024年
【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扭黄茅自然恢复地、车桑子人工灌木林地和银合欢人工乔木林地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环境对其影响。【结果】银合欢、车桑子均能提高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银合欢更能提高子囊门菌、毛霉菌门的相对丰度。车桑子有利于提高细菌群落的均匀度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银合欢则会显著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以及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同一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呈聚集状态,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则呈分散状态。放线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以及毛霉门下的优势菌属是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差异的主要原因。银合欢的微生物网络结构更为复杂,其群落结构更加稳定。此外,土壤中的pH、水解氮(hydrolyzed nitrogen,AN)是影响车桑子灌丛下细菌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全氮(total nitrogen,TN)是影响银合欢人工林地下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动力。pH、全磷(total phosphorus,TP)是影响车桑子灌丛下真菌群落的驱动因子;全钾(total potassium,TK)对于扭黄茅自然恢复草地的真菌群落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速效磷(rapidly available potassium,AP)、TK对于银合欢人工林地真菌群落具有积极影响。【结论】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对于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退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邓翔尹王克勤王振超朱婉菁向金栋赵洋毅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干热河谷金沙江
典型石漠化植被恢复区土壤理化特征及多指标聚类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为揭示造林20年后不同石漠化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滇中地区7种恢复模式下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石漠化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并进行多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油杉林外,其他样地土壤养分等级均为中高级;土壤颗粒组成较为合理,分形程度较好,抵抗侵蚀的能力较强;不同恢复类型对石漠化土壤的改良存在明显不同,混交林明显优于纯林;由于受土壤母质、地形以及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同恢复类型间存在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杉林总体较差;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与粉粒含量呈正向变化特征;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Q型聚类可以将受试样地土壤分为4类,油杉林和华山松林被单独分出。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张叶飞李伞剑王克勤赵洋毅
关键词: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聚类分析
一种提高坡耕地农作物产量的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坡耕地农作物产量的系统及方法,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将坡耕地改成梯田,耗时耗力,水土流失严重,且在旱季需要进行抽水或者引水灌溉,成本高,工程量大的问题;包括:蓄水系统和光灌系统,所述蓄...
赵洋毅王克勤宋娅丽张叶飞
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原状坡耕地无处理(1个未扰动的对照样地)两种处理方式,通过野外定位监测方法,分别在玉米播种前及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使用时域反射仪(TDR-300)在坡上、坡中、坡下3个坡位随机选点测定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作物群体光合势(LAD)、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的相关响应。【结果】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群体光合势(LAD)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以坡中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增幅为19.3%,且在生长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LAD并持续较长时间;等高反坡阶样地玉米蒸腾速率(T_(r))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净光合速率(P_(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高于原状坡耕地样地;等高反坡阶样地土壤水分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布设该措施后土壤水分增高,平均增幅为24.4%,同时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中效水和易效水的占比(90%);LWUE与P_(n)、L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P_(n)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玉米LWUE起主导作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P_(n)和土壤水分,进而获得较高的LWUE。【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坡耕地土壤水分,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并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进而为玉米干物质生产奠定生理基础。
张洋王克勤段旭刘晓微赵露杨赵洋毅
关键词:坡耕地玉米栽培土壤水分有效性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