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永宁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3篇朦胧
  • 3篇朦胧诗
  • 2篇文学
  • 1篇学史
  • 1篇知识分子
  • 1篇人性
  • 1篇人性话语
  • 1篇诗经
  • 1篇诗论
  • 1篇诗人
  • 1篇诗学
  • 1篇诗学观
  • 1篇诗学观念
  • 1篇史书
  • 1篇史著
  • 1篇四十年代小说
  • 1篇他者
  • 1篇清初
  • 1篇自我
  • 1篇自我身份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2篇河北民族师范...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7篇许永宁
  • 1篇王东海
  • 1篇孙石磊

传媒

  • 3篇河北民族师范...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郑州师范教育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编者按”的姿态与朦胧诗论争
2015年
"编者按"作为文学史另类的风景一直存在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环境中。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论争较为激烈的朦胧诗,"编者按"的影响一直存在,且时刻影响着中国当代诗歌甚至当代文学。"编者按"透视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存现状,并影响着后来大大小小的文学与政治的纠葛,对朦胧诗论争中"编者按"的研究无疑成为一个典型的窗口。
许永宁王东海
关键词:编者按朦胧诗论争
历史嬗变中文学南京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以民国时期文学书写的南京为中心
2016年
文学南京在民国时期获得了空前的可阐释性。借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延续着作为地域中心强有力的文化和精神的向心力,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城市形象。文学南京的文化意味与现实遭遇恰恰显现出:民国成立之后,在整个文化的框架内面对北京传统古都的教育文化和上海新型都市的经济,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因而展现出整个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的国家民族形象。文学南京的丰富和建构,不仅仅来自于城市实体形态的物质建设,更重要的是文学赋予实体形态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民国时期文学南京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兼具流动性与独特性。
许永宁
关键词:民国文学书写他者自我
文学史书写视域下的朦胧诗经——以洪子诚四本文学史著作为中心
2015年
文学史作为朦胧诗研究重要场域,在其书写过程中对朦胧诗的经典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朦胧诗文学史书写的缺席到文学谱系的建立,历史轮廓的勾勒和细节史实的阐述以及各种思潮文化影响下的流动,朦胧诗与文学史互为因果,共同参与和完成了其经典化的建构过程。
许永宁
关键词:朦胧诗
从《三叶集》看郭沫若早期新诗观念及其他被引量:1
2015年
《三叶集》是宗白华、田汉、郭沫若早期的通信集,其中涉及到关于新诗的讨论以及其他,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白话新诗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探索,并了解不同诗人在早期不同的诗歌观念。
孙石磊许永宁
关键词:诗学观念
从纳兰性德看清初满族知识分子心态嬗变
2014年
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谈以纳兰性德为表征的清初满族知识分子心态的嬗变,一个是政治身份的变化带来的距离的不断调整这一双向性的互动关系,另一个是,历史的际遇和个体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抗争最终妥协的一个嬗变。无论从哪个方面,其人,其文所反映的历史关系映照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以及活跃其上的历史人物的多彩命运。
许永宁
关键词:纳兰性德
四十年代小说中人性话语的深化与分化
2016年
四十年代小说中人性话语的叙述由于战争的影响从战争初始阶段的隐匿逐步转向积极干预现实,这种呈现的方式的转换既承续"五四"关于人性话语问题讨论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更为深广的延展。同时,由于政治力量条块式的存在,对战争的体验与经验使得对于战争初期统一文学制式的认识逐步消解,文学有了对不同政治力量的服膺或是反抗而产生的对于人性问题关注的不同,进而呈现出的分化状态。
许永宁
关键词:四十年代小说人性话语五四运动
群体的焦虑与朦胧诗争论
2016年
朦胧诗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浮出历史地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影响至全国,引起了中国整个诗坛甚至文学界的注意。但伴随而来的不仅有荣誉,还有不可避免的争论:一方面,北岛等朦胧诗人既接受了艾青等老一辈诗人传统的诗歌观念,又在新时代产生了创作的焦虑;另一方面,在面临朦胧诗人迅速崛起的同时,老一辈诗人也产生了身份的焦虑和阅读的焦虑。这两方面的焦虑交织碰撞,共同参与和影响了朦胧诗的争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问题。
许永宁
关键词:朦胧诗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