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焱焱
- 作品数:29 被引量:29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96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29
- 2014年
- 目的 评价阿德福韦酯(ADV)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纳入8所医院的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随机代码表以1:1的比例分成初始ADV组和初始拉米夫定组.两组初始分别接受ADV或拉米夫定单药治疗.治疗第24或36周时,如果患者血清HBV DNA>3.30 lgIU/mL或出现病毒学突破(VBT),则加用另1种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第48周,所有患者均改为两药联合治疗,直至第96周.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的发生情况、病毒学应答、生物化学应答、VBT、HBV的耐药基因变异和不良反应等.统计学方法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06例患者在96周随访中,共17例(8.25%)发生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其中8例(3.88%)为肝细胞癌.治疗第96周,初始ADV组的HBV DNA阴转率为80.9%(76/94),初始拉米夫定组为70.5% (67/95);初始ADV组ALT水平恢复正常占95.7%(90/94),初始拉米夫定组占87.4%(83/95);与基线比较,初始ADV组和初始拉米夫定组的血清白蛋白分别上升2.5和3.3 g/L,PT分别下降0.6和0.7s.初始ADV组VBT累积发生率为7.84%(8/102),初始拉米夫定组为23.08%(24/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3).14例在治疗第96周仍未获得病毒学转阴的患者中,11例在治疗过程中曾发生VBT,其中7例存在基因变异,另4例为野生株.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空腹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和头晕,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 初始ADV与初始拉米夫定的联合治疗策略能防止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的发生,并能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和生物化学功能改善,且不良反应轻.
- 顾而立姚光弼王虹计焱焱马秀云谢青潘红英巫善明李军陈成伟徐小薇
- 关键词:肝硬化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
- 抗乙型肝炎转移因子人体试验的初步观察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对抗乙型肝炎转移因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安全性试验——15例健康者分成5组,用5个不同剂量,连续注射抗乙肝转移因子14天。有效性试验——18例慢乙肝病人分成3组,用抗乙型肝炎转移因子3个不同剂量治疗,疗程12周。免疫学试验——对18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进行HBsAg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结果:健康者无明显临床不适,血、尿常规及肝、肾、心、肺功能均无变化。而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肝功能均有所改善。HBeAg阴转率为44.4%,HBV-DNA(PCR法)4例转阴。治疗后,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刺激指数(SI)有9例增高,4例明显偏高。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结果表明,9例阳性,3例明显呈阳性。结论:本品是安全的、可以耐受的,对慢乙肝有一定的临床、生化和清除HBeAg的疗效。
- 计焱焱王法治姚光弼
- 关键词:乙型肝炎
- 23例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征的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根据美国《急性肝衰竭的处理》意见分析我国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3例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转归。结果23例患者的总病死率为86.21%,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急性重型肝炎的首要原因,其最主要的血清学表现为核心抗体IgM阳性,而HBV DNA呈低水平。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后平均死亡时间为(1.94±0.66)d,其存活有赖于肝移植、针对病因治疗。结论急性重型肝炎是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其病因谱与西方国家的报道不一致,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综合内外科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孔晓飞陈良计焱焱龚启明陆志檬张欣欣
- 关键词: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病毒
- 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心、随机、部分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
- 2008年
-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进行52周的多中心、随机、部分双盲及安慰利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119例在0~52周予阿德福韦10mg/d,对照组118例在0~12周(双盲对照期)予安慰剂10mg/d,第13~52周(开放治疗期)接受阿德福韦10mg/d。分别于治疗0、2、4、8、12、16、28、40及52周复查,除16周和28周外,均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观察2组治疗期间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及ALT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双盲对照期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HBV DNA水平分别较基线下降2.9和0.6log10 copy/mL(P〈0、01),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28.8%和3.4%(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46.0%和27.0%(P〈0.01)。开放治疗期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HBV DNA水平的平均对数值分别较基线下降3、9和3、8 log10copy/mL,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无发生明显肾损害的病例。结论:阿德福韦能明显抑制慢乙肝患者的HBV DNA复制,促进ALT复常,且有良好的耐受性。
- 谢冬英贾继东计焱焱李莉党双锁谭德明雷春亮
- 关键词: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有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高风险因素。方法所有患者均来自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对照随机开放试验。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8家医院的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接受初始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单药治疗,并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应答状况最终转为两药联合治疗的抗病毒方案,随访至192周。观察患者的基线状态、病毒学应答、病毒耐药变异,探讨HC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结果207例患者在192周随访中,14例(6.76%)发生HCC的患者为HCC组,未发生HCC者中有123例留存有完整血清可进行耐药位点检测,为非HCC组。患者性别、基线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特征,以及治疗中的HBsAg定量水平和病毒学应答均与HCC的发生无显著相关。HCC患者较非HCC患者发生更多rtM204V/I变异(64.29%比29.27%,P=0.014)。Cox回归分析发现,起始治疗时年龄≥50岁和发生rtM204V/I变异是发生HCC的风险因子(年龄:HR-1.093,95%CI:1.024~1.166;发生rtM204V/I变异:HR=4.28,95%CI:1.394~13.133)。结论年龄≥50岁和存在rtM204V/I变异是核苷(酸)类似物有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 顾而立王虹吴晶沈瑶杰马秀云谢青潘红英巫善明李军陈成伟徐小薇计焱焱张文宏
- 关键词:肝细胞肝炎乙型肝硬化核苷(酸)类似物
- 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自然病程被引量:3
- 1998年
- 计焱焱姚光弼
-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病程自身免疫病
- 中草药减肥致肝损害20例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 分析减肥草药所致的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 ,提高认识 ,避免盲目服用减肥草药。方法 对 1997~2 0 0 4年收治的 2 0例病人的病因、潜伏期、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 0例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 18~ 60岁 ,平均 (4 0 .95± 11.5 )岁 ,仅有 6例BMI >2 5 ,余 2 4例均未超重。分别服用市售减肥 (草 )药 11种及中药汤剂 1种。发病潜伏期 9~ 90d ,平均 (3 9.79± 2 4.97)d ,主要症状有乏力、上腹胀、恶心呕吐和尿色深等 ,肝生化检查 :8例血胆红素增高 ,ALT及ALP均增高。临床分型 :肝细胞损伤型 17例 ,胆汁淤积型 2例 ,混合型 1例。停药后临床和肝功能恢复。结论 减肥草药导致的急性肝损害并不少见 ,应予警惕 。
- 汪月娥王晓今计焱焱陈成伟姚光弼
- 关键词:中草药胆汁淤积型急性肝损害肝功能恢复生化检查损伤型
- 乙型肝炎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 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长期使用阿德福韦酯(ADV)和拉米夫定治疗,评价两种不同联合治疗策略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来自全国8家医疗机构的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
- 顾而立姚光弼王虹计焱焱马秀云谢青潘红英巫善明李军陈成伟徐小薇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的变化被引量:15
- 2000年
-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酶免疫法(FEIA)测定了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各2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6例和正常人20例的血清ECP ,同时进行了肺功能测定(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并对发作期哮喘患者在给予吸入皮质激素治疗3mo后复测其ECP及肺功能。结果发作期哮喘患者治疗前血清ECP的水平明显地高于缓解期哮喘患者、COPD患者和正常人(P<0.01);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ECP的水平亦高于COPD组和正常人(分别为P<0.05和P<0.01) ,而3组患者的肺功能则无明显差异。发作期哮喘患者经抗炎治疗3mo后 ,其血清ECP的水平明显下降(P<0.01),通气功能改善 ,两者呈负相关趋势(r=0.735 ,P<0.05)。结论血清ECP的水平可客观而较直接地反映气道炎症的程度 ,预测疾病的发作。因此 ,动态检测血清ECP的水平 ,可准确地判断气道炎症的控制情况 ,更有效地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
- 张静波杨建华倪玉美计焱焱
- 关键词:哮喘肺功能ECP气道炎症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5例被引量:2
- 2007年
- 顾而立王虹计焱焱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