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娜娜
- 作品数:31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民族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仪式象征意义的言语行为建构——湘西土家族婚礼中口头论辩的象征人类学研究
- 土家族婚礼中的口头论辩是指婚礼中某些特定场景下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的一问一答的言语活动现象,本论文以湘西地区土家族的这一独特婚俗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把口头论辩这一言语现象还原到言语行为的动态过程中,并以此探讨言语行为作为...
- 覃娜娜
- 关键词:象征人类学言语行为
- 人类学视野中当代傣族审美观念略论
- 2014年
- 以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来探讨了傣族的审美观念。通过对傣族日常生活的亲历及调查研究,认为傣族的审美观念中存在着以群为美、鼓励爱美心理、美的张扬及以传统为美等四个显著特征,而这些审美特征的形成来源于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 覃娜娜
- 关键词:人类学傣族审美文化
- 日渐消散的瘴气: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与环境变迁被引量:2
- 2020年
- 瘴字来源于障,瘴气最早写为障气。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之所以推行土司制度,是因为受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一是高山、大川的阻隔,二是瘴气等致命疾病要素的存在。有形的高山、大川尚可逾越,飘忽不定的瘴气成为中原人进入西南的魔障。土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清时期,伴随着改土归流的进程,土司辖区日益缩小,但土司辖区与烟瘴区一直高度吻合。改土归流不仅是人进瘴退的自然环境变迁史,而且是中央王朝统治者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偏见逐步消除的社会环境变迁史。
- 郗玉松覃娜娜
- 关键词:瘴气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 反思本土研究的人类学通论新著——《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简评
- 2009年
- 覃娜娜
- 关键词:人类学当代中国文化本土研究
- 生态·时间·秩序:侗族传统农事节律与岁时节庆的本土智慧——来自芋头侗寨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自然的时间如何被文化塑造为结构式的具象化表达,即生态人类学视域下的时间节律,它指导着芋头侗寨侗族人民农事活动与岁时节庆等其他社会时间的安排。侗族人民基于地域气候、时令演替和地理空间、农作物属性等的认识,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建构了芋头侗寨社会的时间秩序,实现了区域生态维护与资源配置相兼容,并在时间节律上呈现出深刻的生态观念与文化内涵,兼具中华农耕文化的普遍共性与地方个性,这是当前乡村振兴事业及生态农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方经验与本土智慧。
- 马烈魁覃娜娜
- 关键词:生态
- 古商城建筑旅游展演的研究——以洪江古商城内“镖局”展演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洪江古商城内"镖局"以静态的建筑结合动态的情景剧为展演形式,为游客提供历史场景的回归和旅游娱乐的体验。但是该展演目前而言存在不少的瑕疵,可以从室内布置历史信息的增加、多种语言的应用、历史情景剧剧情的完善等方面着手修改。以此为鉴,古商城建筑内的旅游展演可从突出古建筑的历史特征、激发游客的历史感受及增强游客的参与度等三方面进行完善,方能提供更精彩的旅游展演,达到旅游增长与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普及的双赢效果。
- 黄公舒覃娜娜
-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旅游历史文化资源
- 论仪式语言的象征意义建构——以土家族婚礼中的口头论辩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土家族婚礼中的口头论辩是指婚礼中某些特定场景下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的一问一答的言语活动现象,以此独特婚俗文化现象作为个案,把口头论辩这一言语现象还原到言语行为的动态过程中,探讨土家族婚礼中口头论辩的论辩内容、论辩形式本身、论辩结果所隐含的象征意义,以及论辩中的主体如何参与建构和感受仪式意义。以此个案为基础,提出在仪式语言的象征研究方法上,至少可以从言语内容、言说行为本身、言语结果及言说主体这四方面探讨仪式语言的象征意义建构过程。
- 覃娜娜
- 文化建构的双重性:资源配置视域下中原汉族社区传统生计策略的文化生态研究
- 2024年
-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建构均会遵循于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法则,达成文化信息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契合,以实现区域生计活动的资源配置最大化与生态维护相兼容。汉族自然也不例外,但学界往往给予少数民族以较多的关注,事实上,作为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民族,汉族农民拥有丰富且切实有效的地方性知识,其本身集聚着历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发挥着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维护及风险规避等重要功能,与现代普同性知识相比,拥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及经济价值,对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马烈魁覃娜娜
- 关键词:文化建构生计策略
- 象征视域中网络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以“学习强国”平台为例
- 2023年
- “学习强国”作为一个互联网学习平台,以网络具象多元的符号呈现,使用户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体验下对象征符号传递的意义理解记忆更加深刻。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层级象征符号不同形式的呈现、展演,以周期重复的符号互动勾勒出共属一体的宏大叙事场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赋予在“共同体”符号上、弥散在平台用户的日常学习中,在象征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实现共同体认同内化。本文基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学习强国”平台中的象征符号构成、展演及维护,呈现互联网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个案。
- 覃娜娜张美琪
- 关键词:互联网
- 侗族传统农业本土知识的地方智慧与当代价值——基于湖南省通道县芋头侗寨的调查
- 2023年
- 以芋头侗寨为例,探讨自然的时间与地理空间如何经由文化塑造为结构式的“时空规序”,指导着侗族人民农事经营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安排有序进行,芋头社区的多元生计策略得以实现。侗族劳动人民依据山川地势、时令更替、地域气候等,顺应天时地势因地制宜建构区域文化与时空规序,形成了诸多系统有效的农业本土知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维护理念,并与现代生态农业原理相契合,这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地方经验与本土智慧。
- 马烈魁覃娜娜
- 关键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