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莉
- 作品数:13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行择期手术987例需输血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患者血清不规则抗体,结果为阳性的标本进行进一步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予以分析。结果对987例需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有6例患者(4例男性,2例女性)出现抗体阳性,阳性概率为0.60%,6例不规则抗体患者中有2例抗-E、3例抗-c E、1例抗-D,最后有2例患者未输血,经血液中心配合血液输血患者有4例,均没有发生输血反应。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良好,可以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的疗效,对相关溶血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及研究价值。
- 蔡莉莉
-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筛查溶血性输血反应
- 不同方式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效果比较
- 2015年
- 目的:比较采用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过滤法)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洗涤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袋悬浮红细胞和30袋采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均采用手工法制备洗涤红细胞,记录洗涤前后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含量以及洗涤后残留白细胞数,比较两种方法的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残留量以及血浆蛋白清除率。结果:由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与由未去白悬浮红细胞相比,前者红细胞回收率明显提高,白细胞残留量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制备洗涤红细胞中血浆蛋白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去白悬浮红细胞作为原料制备洗涤红细胞可提高红细胞回收率,减少白细胞残留量。
- 蔡莉莉
- 关键词: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红细胞回收率
- 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水平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分析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8例ALL患儿(作为观察组)和5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血清PCT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ALL患儿血清IL-6和PCT水平,分析血清IL-6和PCT水平与ALL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IL-6、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Risk分层、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原始细胞比例的ALL患儿血清IL-6、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血清IL-6水平22.17 pg/ml为临界值将88例ALL患儿分为IL-6高表达组(n=52,≥22.17 pg/ml)和IL-6低表达组(n=36,﹤22.17 pg/ml),IL-6高表达组ALL患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2个月(95%CI:10.2~17.4个月),明显短于IL-6低表达组患儿的19个月(95%CI:13.5~2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血清PCT水平25.38 ng/ml为临界值,将88例ALL患儿分为PCT高表达组(n=54,≥25.38 ng/ml)和PCT低表达组(n=34,﹤25.38 ng/ml),PCT高表达组ALL患儿的中位PFS为16个月(95%CI:12.1~18.6个月),明显短于PCT低表达组患儿的20个月(95%CI:15.4~2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L患儿血清IL-6和PCT水平升高,IL-6和PCT可能参与了ALL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ALL患儿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赵凯蔡莉莉王根杰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预后
- 部分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部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6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急性期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活性(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并与1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因子活性水平与AMl和UAP急性期的关系。结果 AMI和UAP患者急性期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急性期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存在高凝状态。
- 蔡莉莉
-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血液凝固因子临床实验室技术
-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变化。方法测定正常老年人31例、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血清中CRP含量。结果老年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RP明显高于正常人,且CRP从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各组逐渐增高。结论血清CRP水平对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 蔡莉莉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心绞痛心肌梗死
- 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采集的93份新鲜冰冻血浆,均分为3组(各31份),分别于6h、8h、10h再将各组新鲜血浆制备成冷沉淀。对3组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Ⅷ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制备时间分别为6h、8h、10h的3组冷沉淀中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采集后10h内不同时间点制备冷沉淀对其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无较大影响。
- 蔡莉莉
- 关键词:冷沉淀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
- 品管圈在“降低取发血流程行为的不规范率”中的应用
- 2017年
- 目的观察品管圈在"降低取发血流程行为的不规范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2016.08.16-2016.09.04实施输血治疗患者1194例取发血为观察组,2016年11.14月-2016.12.25月同一科室取发血1509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根据标准取发血流程管理实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品管圈活动。观察并比较两组取发血流程规范率及圈员对活动的主观感受。结果观察组取发血流程规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圈员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主观感受明显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医院输血科取发血流程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可有效避免取发血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
- 张素英蔡莉莉王永富高春梅李亚郭盼史良玉
- 关键词:品管圈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65例ACI患者的血浆Hcy和hs-CRP水平,并与35例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ACI组Hcy和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cy和hs-CRP与ACI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检测其水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 蔡莉莉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
-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分离制备及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混合浓缩血小板(platelet,PLT)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将2袋或2袋以上的浓缩PLT合并在同一血袋内的成分血[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制定了混合浓缩PLT的质量控制标准,为血站开展混合浓缩PLT的分离制备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有效防止输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将混合浓缩PLT通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滤器除去WBC,制备成去WBC混合浓缩PLT.笔者尝试制备去WBC混合浓缩PLT 40袋,经质量控制检测均合格,遂发往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病科用于输血治疗,并对输注效果进行跟踪,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李梦秋蔡莉莉
- 关键词: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输注效果
- 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质量控制对免疫检验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89例予以免疫检验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检验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检验,研究组46例在其基础上行质量控制,观察两组检测指标的变异指数及疗效。结果对照组Ca199、甲胎蛋白、C-肽、血清胰岛素的变异指数和研究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76.7%低于研究组95.7%,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控制对临床免疫检验的应用效果显著。
- 蔡莉莉
- 关键词:免疫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