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勇

作品数:57 被引量:29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4篇鼻咽
  • 43篇鼻咽癌
  • 33篇肿瘤
  • 28篇咽肿瘤
  • 24篇鼻咽肿瘤
  • 17篇放疗
  • 13篇调强
  • 10篇调强放射
  • 10篇疗法
  • 8篇放射疗法
  • 8篇癌患者
  • 8篇鼻咽癌患者
  • 7篇调强放射治疗
  • 6篇预后
  • 6篇适形
  • 6篇口干
  • 6篇口干燥
  • 6篇口干燥症
  • 6篇干燥症
  • 5篇蛋白

机构

  • 47篇中山大学
  • 10篇中山医科大学
  • 6篇广州中医药大...
  • 4篇中南大学
  • 4篇东莞市人民医...
  • 4篇广东省中山市...
  • 3篇湖南省肿瘤医...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中山医学院
  • 1篇中山市人民医...
  • 1篇美国德州大学
  • 1篇重庆大学附属...

作者

  • 57篇苏勇
  • 15篇夏云飞
  • 9篇吴峥
  • 8篇洪明晃
  • 7篇古模发
  • 6篇郑斯明
  • 6篇陈新林
  • 6篇崔念基
  • 6篇张锦明
  • 6篇杨惠玲
  • 6篇谢传淼
  • 5篇曾宗渊
  • 5篇吴秋良
  • 5篇邓雪英
  • 5篇胡江
  • 4篇曾睿芳
  • 4篇郑芹
  • 4篇韩非
  • 4篇周树
  • 4篇马骏

传媒

  • 8篇癌症
  • 6篇中国肿瘤临床
  • 5篇肿瘤研究与临...
  • 5篇中华肿瘤防治...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华放射肿瘤...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 1篇肿瘤药学
  • 1篇第九届全国鼻...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 1篇2000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咽癌T分期,N分期的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鼻咽癌临床分期受T和N各种因素的交叉影响,同时也因T与N之间的相互匹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采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方法,分别对完成首程放射治疗的鼻咽癌T1、T4N0M133例及早期TN0~3M0203例进行分析。T分期中与预后最为密切的因子为:海绵窦、副鼻霎、颞下窝、眼眶、第1、2颈椎受侵及前后组颅神经同时受损,N分期为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及侧数。本文还就双侧淋巴结转移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马骏洪明晃张锦明张锋邓满泉莫浩元苏勇邱枋闵华庆
关键词:鼻咽肿瘤T分期COX模型
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32例初步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背景与目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有别于传统二维放射治疗,它能够对靶区施以精确照射, 并且能减少靶区周围重要器官和正常组织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本研究拟对脑胶质瘤患者术后采用3DCRT 治疗的疗效及放射毒性反应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接受术后3DCRT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共32例,其中低分级 (LGG)和高分级(HGG)胶质瘤各为14和18例。中位放射剂量60Gy(50-81Gy),设3-4个野作非共面等中心照射。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5.2个月(4.4-34.6个月),全组肿瘤复发9例(LGG1例,HGG8例),死亡8例 (LGG1例,HGG7例)。1、2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9.4%和63.2%,1、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8.5% 和59.4%。LGG和HGG的2年OS分别为92.3%和32.1%(P=0.0156),2年PFS分别为92.3%和0(P=0.0027)。 3级以上急、慢性放射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9.4%(3/32)和12.5%(4/32)。结论:3DCRT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毒性是可接受的,对低分级胶质瘤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对高分级胶质瘤的疗效尚不满意,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少雄何绮华邓美玲李凤岩李巧巧苏勇吴仁瑞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射疗法脑胶质瘤
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简短版量表的研制和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从研制以来,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采用国际标准化的程序,研制该量表的简短版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QOL-NPC13)。方法研究步骤包括成立核心讨论组、确定理论模型、语言调试、筛选条目、预实验和现场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现场调查。选择2014-06-01-2014-10-31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人口学资料、QOL-NPC13和FACT量表,1周左右用QOL-NPC13量表再次调查。评价QOL-NPC13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共纳入206例患者,平均年龄(43.8±11.6)岁,中位年龄为43.0岁。男性占74.3%,已婚占90.8%,74.8%患者来自广东。QOL-NPC13包括身体机能、心理精神状况、社会关系和毒副作用4个领域。所有条目都只有低比例的缺失。条目与自己领域得分的相关系数>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整个量表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0.8,所有领域的组内相关系数≥0.9。模型的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80,范拟和指数、非范拟和指数及相对拟和指数均>0.9。除了毒副作用领域(0.48),其他领域的校标系数均>0.7。不同放疗阶段患者的领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OL-NPC13量表的内容效度能较好反映量表所要测量的内容,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陈新林程皖琴王蕾莫传伟徐谦郎建英陈丽霞苏勇
关键词:鼻咽肿瘤量表信度
原发灶局限于一侧的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靶体积设定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灶局限于一侧的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靶体积设定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2月至 2007年2月,26例初发鼻咽癌患者进入研究,均经病理诊断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其中21例经 CT、MRI 和 PE...
苏勇赵充卢丽霞黄劭敏韩非卢泰祥崔念基
文献传递
颌下腺移位术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的长期效果
2009年
目的:评价颌下腺移位术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的长期效果。方法:7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试验组在行常规放疗前将颌下腺移位至颏下区,放疗时颏下区设置挡块。^(99)Tc核素扫描检测放疗前后颌下腺功能,测定放疗前后唾液分泌量,放疗后60个月进行口干程度问卷调查,统计5年生存率。结果:放疗后60个月:试验组颌下腺摄取、分泌功能均明显较对照组好,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00;试验组和对照组唾液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5g和0.73g(P=0.000);试验组中度至重度口干燥症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12.9% vs 78.6%,P=0.0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和82.4%,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67)。结论:颌下腺移位术不影响鼻咽癌远期疗效,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的长期效果良好,可改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
刘学奎郭朱明苏勇洪明晃崔念基曾宗渊
关键词:鼻咽癌口干燥症
186例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像学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分析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规律,探讨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下咽癌病例186例,均经病理证实,行治疗前CT/MR检查。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9%,Ⅱ、Ⅲ区转移最常见,转移率分别为72.0%、54.8%。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咽后壁癌和环后区癌双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3%和50.0%,梨状窝癌原发灶侵犯过中线后对侧淋巴结转移率(40.0%)较未过中线者(11.1%)明显增高(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Ⅳ区转移、咽后淋巴结转移和食管受侵与Ⅵ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转移遵循一定的规律,跳跃性转移少见。咽后壁癌和环后区癌及梨状窝癌侵犯过中线后易发生双侧淋巴结转移。Ⅳ区转移、食管受侵和咽后淋巴结转移可能是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吴峥邓雪英苏勇古模发曾睿芳谢传淼张赟郑列
关键词:下咽肿瘤淋巴结计算机体层摄影
Ⅳ期非转移性鼻咽癌四周期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可耐受性及疗效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四周期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在Ⅳ期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1例非转移性Ⅳ期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4周期的诱导化疗后再序贯同步放化疗,评价患者治疗期间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近、远期疗效。结果90.3%(28/31)的患者完成了4周期的诱导化疗,83.9%(26/31)的患者完成4周期以上的同期化疗,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放射治疗。诱导化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达96.8%。治疗期间患者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和放射性皮肤黏膜反应,未出现放疗延误情况。患者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3.5%、86.2%、80.0%和82.4%。结论Ⅳ期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对四周期诱导化疗后再序贯同步放化疗的耐受性尚可,近、远期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探索。
吴峥王蕾苏勇
关键词:鼻咽癌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毒副反应
2-甲氧雌二醇对人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2-甲氧雌二醇(2-ME)对肺癌细胞A549和GLC-82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从分子角度初步探讨2-ME可能的增敏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A549和GLC-82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2-ME,对照组不含2-ME。通过MTT法定量检测2-ME对2株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实验测定2-ME对这2株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通过免疫沉淀法检测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CDK2)活性的改变。结果:分别以2-ME对人肺癌细胞GLC-82和A549的最小有效浓度(0.15625×10-6mol/L和1.25×10-6mol/L)作为放射增敏浓度,均可增加细胞对X线的敏感性,2株细胞存活曲线均见2-ME增敏组比单纯照射组整体下移,D0、Dq值均降低,增敏比:GLC-82细胞为1.98;A549细胞为2.06。细胞周期的检测表明2-ME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呈剂量依赖性。2-ME作用后2株细胞CDK2活性均无明显改变。结论:2-ME可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节增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GLC-82和A549对射线的敏感性。
阎春红范小航杨惠玲陶祥谢彦夏云飞王欣苏勇郑芹
关键词:2-甲氧雌二醇肺肿瘤细胞周期
自由基对恶性肿瘤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2年
苏勇
关键词:恶性肿瘤自由基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uptake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
苏勇赵充谢传淼卢丽霞孙颖韩非吴湖炳崔念基曾宗渊卢泰祥
关键词:咽后淋巴结转移磁共振成像(MRI)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