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曼莉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化疗
  • 3篇宫颈
  • 3篇宫颈癌
  • 3篇PIN1
  • 2篇预后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生命
  • 2篇生命质量
  • 2篇肿瘤
  • 2篇肿瘤干细胞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化疗患者
  • 2篇干细胞
  • 1篇电离子
  • 1篇电离子导入
  • 1篇动脉化疗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孙逸...
  • 4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罗曼莉
  • 3篇高小娟
  • 2篇陈璐
  • 2篇黄松音
  • 2篇刘斌
  • 2篇姚燕丹
  • 2篇晏艳
  • 2篇陈阳
  • 2篇李倩
  • 1篇全松
  • 1篇徐东燕
  • 1篇谢元媚
  • 1篇张艺
  • 1篇欧阳振波
  • 1篇刘义
  • 1篇张秋实

传媒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癌症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蛋白磷酸化信号通过影响蛋白的构象变化而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分化等许多细胞内过程。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NIMA1)特异性识别并催化蛋白分子中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pS er/Thr-Pro)的构象变化,进而控制蛋白分子与底物的作用、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影响底物稳定性等。作为蛋白分子的"时间控制器",Pin1参与多个肿瘤发生通路。在细胞表型方面,Pin1高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引起治疗药物耐受,以及促进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在分子机制方面,Pin1可促进癌基因转录,提高其蛋白活性,抑制其降解,还可降低抑癌基因的表达或活性。此外,Pin1基因敲除小鼠的正常乳腺干细胞以及孕期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都受到抑制。在临床研究中,Pin1的表达水平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in1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新靶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陈阳姚燕丹罗曼莉黄松音
关键词:脯氨酸磷酸化他莫昔芬肿瘤干细胞HER-2
m5C修饰调节因子在泛癌中的作用和潜在抑制剂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RNA的5-甲基胞嘧啶(m5C)修饰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特别是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本研究通过泛癌中m5C修饰调节因子分析泛癌中的m5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探究潜在的m5C抑制药物。方法 从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33种癌症的RNA-Seq数据,使用R软件分析m5C修饰调节因子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后,我们通过CMap预测可能抑制泛癌中m5C修饰的潜在药物,并通过m5C dot blot和细胞生长实验验证其抑制作用。结果 在大多数肿瘤类型中,m5C的Writers和Readers都有着明显的高表达,肿瘤组织m5C总体水平高的相较于m5C总体水平低的患者,其总体生存期(OS)显著缩短(P<0.05)。重要的是,预测的m5C抑制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总体m5C水平以及增殖。结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多种癌症类型中,高水平的m5C修饰和m5C修饰调节因子的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表明m5C修饰调节因子可能是有希望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并可作为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
赖正灏梁国润罗曼莉
关键词:预后
膀胱区药物电离子导入治疗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膀胱区药物电离子导入治疗对降低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抽取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子宫颈癌患者33例为对照组,以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子宫颈癌患者26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拨除尿管前后加用羊城牌YC-EOⅥB型场效应治疗仪进行膀胱区药物电离子导入治疗各1次。观察2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的尿潴留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拔尿管后尿潴留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拨除尿管前后采用羊城牌YC-EOⅥB型场效应治疗仪进行膀胱区药物电离子导入治疗有利于降低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刘斌徐东燕罗曼莉刘义高小娟
关键词:宫颈癌电离子导入
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方案的探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处理及结局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其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后超声监测下清宫术6例、超声监测下局部甲氨蝶呤注射3例、全身甲氨蝶呤注射后清宫术2例、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16例、经腹病灶切除术1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1例。前三种方法尽管具有一定的成功率,但均有较高的术后大出血风险。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CSP的初始及抢救治疗中均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结论:CSP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妊娠部位、生育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现有的治疗方案中,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具有较大的优势。
欧阳振波谢元媚全松张艺罗曼莉刘斌张秋实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妊娠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清宫术甲氨蝶呤
宫颈癌化疗患者生命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高发癌症。在我国,每年有13万的新发宫颈癌患者,占世界近1/3,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化疗是宫颈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程度影响了患者生命质量。研究者提出帮助患者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减轻癌症抑郁反...
高小娟李倩陈璐晏艳罗曼莉
关键词:化疗患者生命质量宫颈癌
Pin1相互作用的长非编码RNA lncPIL-1调控乳腺癌恶性表型的研究
2022年
目的 探究与Pin1蛋白结合的长非编码RNA 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干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RNA免疫沉淀联合深度测序(RIP-seq)得到与Pin1特异性结合的长非编码RNA,并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和紫外交联免疫沉淀(CLIP)进行验证筛选;利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降乳腺癌细胞lncPIL-1的表达,利用慢病毒感染得到lncPIL-1过表达乳腺癌细胞株,并通过qRT-PCR实验检测敲降及过表达效率;采用平板克隆方法检测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ALDEFLUOR法检测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结果 RIP-seq及验证实验显示,lncPIL-1在Pin1免疫沉淀复合物中富集。乳腺癌患者高表达lncPIL-1与总生存率低密切相关。平板克隆实验显示lncPIL-1不影响乳腺癌细胞生长。Transwell实验中过表达lncPIL-1会加强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而敲降lncPIL-1会降低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ALDEFLUOR检测结果显示敲降lncPIL-1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干性表型。结论 lncPIL-1与Pin1特异性结合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高度相关,具有促进乳腺癌细胞运动迁移及干性表型的能力,提示lncPIL-1有望成为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
赵炜罗曼莉
关键词:PIN1乳腺癌肿瘤干细胞
宫颈癌化疗患者生命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正>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高发癌症。在我国,每年有13万的新发宫颈癌患者,占世界近1/3,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化疗是宫颈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程度影响了患者生命质量~([2])。研究者提出帮助患者采用正确...
高小娟李倩陈璐晏艳罗曼莉
文献传递
PLK1调控Pin1促进乳腺癌对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究Polo样激酶1(PLK1)对他莫昔芬耐药(TAM-R)乳腺癌中脯氨酰异构酶Pin1的调控机制。方法长期低浓度加药法诱导TAM-R乳腺癌细胞系MCF-7R,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PLK1、p-PLK1、Pin1表达水平,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证明PLK1和Pin1在细胞内相互作用,通过siRNA和PLK1抑制剂确认PLK1对于Pin1的调控作用。结果他莫昔芬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R中,Pin1、PLK1、p-PLK1蛋白水平分别是亲本细胞MCF-7的3.1、1.3和2.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PLK1和Pin1可以在细胞内相互作用,并且PLK1抑制剂或者siRNA显著减少Pin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TAM-R乳腺癌中PLK1与Pin1相互作用并能调控Pin1的蛋白水平。
陈阳姚燕丹罗曼莉黄松音
关键词:PLK1PIN1乳腺癌
ALKBH1在肝癌中的预后价值和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背景与目的ALKBH1是重要的RNA 5-甲基胞嘧啶(m^(5)C)、3-甲基胞嘧啶(m^(3)C)和1-甲基腺嘌呤(m1A)去甲基化酶之一。目前,其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价值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ALKBH1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ALKBH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功能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分析ALKBH1在泛癌中的表达差异情况,并通过Kaplan-Meier和Cox回归法分析ALKBH1与各种肿瘤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聚焦ALKBH1在肝癌中的促癌机制,将TCGA肝癌队列分成ALKBH1表达高、低两组,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分析、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评估(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TIMER)分析。最后使用cBioPortal、DNMIVD、StarBase数据库分析ALKBH1在肝癌中表达上调的原因。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ALKBH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显著高表达,特别是肝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LKBH1高表达与肝癌的预后不良相关(P<0.05)。基因富集与功能分析显示ALKBH1高表达肝癌组织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周期相关通路显著富集,且免疫细胞浸润增加。ALKBH1在肝癌中表达上调与基因拷贝数变化和启动子甲基化无关,miR-122-5p和miR-33b-5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ALKBH1表达负相关,可能是肝癌中ALKBH1表达上调的主要原因。结论受miR-122-5p和miR-33b-5p共同调控的ALKBH1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ALKBH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物。ALKBH1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免疫细胞浸润促进肝癌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肝癌的潜在治疗靶标。
梁国润罗曼莉
关键词:肝癌预后生物信息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