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庆锋

作品数:42 被引量:262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内镜
  • 10篇老年
  • 9篇胃肠
  • 7篇镜检
  • 6篇肿瘤
  • 6篇黏膜
  • 6篇胃肠道
  • 6篇内窥镜
  • 6篇内窥镜检
  • 6篇内窥镜检查
  • 6篇窥镜
  • 6篇老年人
  • 6篇肠道
  • 4篇直肠
  • 4篇消化道
  • 4篇结肠
  • 4篇化道
  • 4篇肠肿瘤
  • 3篇胆酸
  • 3篇幽门螺

机构

  • 41篇北京医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顺天堂大学

作者

  • 42篇罗庆锋
  • 19篇许乐
  • 7篇史济华
  • 5篇傅亮
  • 4篇崔海梦
  • 4篇王薇
  • 3篇王秀娣
  • 3篇石蕾
  • 3篇陈浩
  • 3篇唐永莲
  • 3篇张帆
  • 2篇杜俊
  • 2篇李天慧
  • 2篇刘晓
  • 2篇王征
  • 2篇孙超
  • 2篇姚思敏
  • 1篇王华
  • 1篇蔡剑平
  • 1篇杨杰孚

传媒

  • 9篇中华老年医学...
  • 5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中华消化内镜...
  • 3篇胃肠病学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华医学会北...
  • 1篇包头医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国外医学(消...
  • 1篇肝脏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消化内镜
  • 1篇中国科协第五...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8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在老年人胃肠镜联合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异丙酚合并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胃肠镜联合检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26例采用静脉麻醉下胃肠镜联合检查(联合检查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静脉麻醉下胃镜(胃镜组)或结肠镜检查(结肠镜组)的老年患者进行对照,比较各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异丙酚平均用量分别为联合检查组(100.4±38.5)mg、胃镜组(130.4±50.5)mg、结肠镜组(170.3±60.3)mg,所有患者均能达到胃肠镜检查的满意镇静程度,无因麻醉并发症终止胃肠镜检查者;心率、血压变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例(3.1%)、6例(2.3%)和13例(4.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术中严密监测的条件下,应用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对于老年患者胃肠镜联合检查是安全、有效的。
罗庆锋段宏军许乐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胃肠道麻醉静脉二异丙酚
抗栓治疗老年患者行结肠息肉内镜切除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抗栓治疗的老年患者内镜下行结肠息肉切除的安全性。方法筛选住院行结肠息肉切除的2299例抗栓治疗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合计1555例(高血压冠心病组),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435例(冠脉支架放置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心房颤动患者合计309例(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组)。比较各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围术期不同抗栓药物管理方案与发生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的关系。结果冠脉支架放置组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高血压冠心病组及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结肠息肉切除术前3~5d停用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00%,2.49%,术后<3d恢复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34%,1.45%,息肉≥1cm患者内镜切除后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息肉<1c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治疗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未桥接抗凝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切除术前3~5d停用抗栓药物,术后<3d恢复抗栓药物可有助于提高抗栓治疗老年患者结肠息肉内镜切除安全性。
傅亮吴曦唐永莲王薇罗庆锋许乐陈浩
关键词:结肠息肉抗凝治疗血栓栓塞
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总结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diabetes companied with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DPH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1990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17例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及同期收治的29例非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nondiabetes companied with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NDPHA)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DPHA多见于中年人,以男性多见。其表现有发热(多为高热)、寒战、右上腹疼痛或不适、乏力纳差、肝区叩痛、肝脏肿大;NDPHA组的症状较DPHA组多见且明显;DPHA的的诱因及伴随疾病依次为肺炎23.5%、胆道疾病11.8%、泌尿系感染5.9%;而ND-PHA依次为胆道疾病41.4%、肺炎13.8%,另外DPHA组及NDPHA组中分别有52.9%及41.4%患者未找到明显诱因;DPHA组中76.5%患者脓肿位于右肝,58.8%为单个脓肿;而NDPHA组中79.3%位于右肝,86.2%为单个脓肿;DPHA组采用保守治疗(仅用抗生素治疗)、经皮穿刺引流、外科手术分别为70.6%、23.5%、5.9%,总有效率94.1%;而NDPHA组中上述3种疗法分别为44.8%、24.1%、31%;手术治疗者中脓肿平均直径10.3cm(9.5~12.8cm)。结论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症状多不典型,且多无明确诱因,治疗应早期、足疗程,方案个体化。
罗庆锋许乐
关键词:糖尿病细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非糖尿病诊治经验经皮穿刺引流右上腹疼痛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外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5年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自被发现以来已被证实与胃部多种疾病关系密切,如胃癌、消化性溃疡、胃炎、MALT淋巴瘤等.近年来逐渐有报道及研究显示H.pylori与其他胃外疾病相关,其机制涉及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本文就H.pylori与部分胃外疾病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回顾.
崔海梦罗庆锋许乐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系统性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眼科疾病
老年人群酒精性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酒精性肝硬化(ALC)老年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T2DM)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1783例A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207例ALC合并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207例年龄相符的ALC非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每位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人体测量学数据、生活习惯以及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在教育水平,吸烟史,高血压,ALC持续时间,ALC家族史以及T2DM家族史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比较,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肌酐(CREA)、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空腹血浆胰岛素(FPI)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ALC病程长(≥15年)、T2DM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低、高TG水平、高γ-GT水平是ALC患者发生T2DM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具有ALC病程长、T2DM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低、TG水平高、γ-GT水平高等危险因素的ALC患者应该加强检测血糖水平,并积极控制TG、γ-GT水平。
张帆崔海梦罗庆锋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甘油三酯Γ-谷氨酰转肽酶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总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患者,该患者因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3个月,再发伴呕吐2 d入院,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肠镜结果等,考虑患者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因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同时收集截至2021年4月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截至2021年4月文献报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共计206例,男女比例约2.75:1;111例个案报道明确提及患者年龄,中位年龄59岁,≥65岁老年患者36例(32.4%);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病变好发部位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等在内的右半结肠,其中以升结肠最易受累;影像学特征包括受累肠壁及邻近肠系膜血管线状、锯齿状或迂曲钙化,肠壁水肿增厚,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内镜下特征包括病变肠段黏膜水肿增厚、黏膜呈蓝紫色或青铜色改变、静脉迂曲扩张等;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等;多数患者停服中药并经改善肠道微循环、抗炎、抗凝、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后症状好转,疾病整体预后良好。结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是一种非阻塞、非血栓、非炎症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所致的肠道缺血,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综合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刘晓韦雨策王薇傅亮罗庆锋
关键词:肠梗阻
胆汁酸对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胆汁淤积症是许多肝胆疾病的共同表现,有毒胆汁酸(Bile acid,BA)在肝内及体循环滞留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BA导致肝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中凋亡是很重要的发病机制.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
罗庆锋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肝窦内皮细胞CASPASE-8
文献传递
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16
2021年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别为1240例(74.6%)和423例(25.4%),40岁以上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多见。其他常见疾病包括胃体和(或)胃窦糜烂、胃底腺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等。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和胃癌均为早期病变。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包括结肠腺瘤382例(23.0%),增生性息肉217例(1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占0.7%。结肠憩室和结肠黑变病更常见于>40岁者。结肠腺瘤以男性多见,结肠黑变病以女性多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率为32.2%。HP感染与胃底腺息肉无明确相关性(P=0.329)。胃底腺息肉与结肠腺瘤、结肠癌之间无明确相关性(P=0.152,P=0.616)。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赵莉李文彬罗庆锋关玉霞林松柏吴晰
关键词:年龄分布性别分布
结肠癌根治术后FOLFOX或XELOX化疗的Ⅱ、Ⅲ期老年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8年
目的分析结肠癌根治术后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4)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化疗的Ⅱ、Ⅲ期老年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305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Ⅱ、Ⅲ期老年(年龄超过6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4例患者单纯接受手术治疗为A组,201例患者术后给予FOLFOX或XELOX进行辅助化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期患者中,A、B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Ⅲ期患者中,B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A组均显著升高(均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伴有脉管瘤栓、TNM分期、术前癌抗原(CA)19-9水平升高及术后未接受化疗是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对Ⅱ期老年患者预后效果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但可明显延长Ⅲ期老年患者的生存时间,伴有脉管瘤栓、TNM分期、术前CA19-9水平升高及术后未巩固治疗均会影响老年患者术后生存状况。
张帆罗庆锋
关键词:结肠癌根治术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138例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澳门仁伯爵医院及北京医院2002-01/2008-07资料完整GIST患者138例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测得的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表达结果,回顾性分析GIST临床与病理的特点及关系.结果:138例间质瘤位于胃90例(65.22%),小肠36例(26.09%),结直肠9例(6.52%),腹膜后3例(2.17%);最大直径1-14cm.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呈长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杆状或腊肠样或长梭形,大多数似平滑肌细胞,少许似神经鞘或神经纤维细胞;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空亮或微嗜酸性,核周出现亮区,核形多样与核分裂数成正比.梭形细胞型114例(82.61%),上皮样细胞型6例(4.35%),混合型18例(13.04%);核分裂小于或等于5个/50HPF99例,5-10个/50HPF24例,大于10个/50HPF15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为CD11797.38%,CD3473.91%,SMA6.52%,Desmin2.17%,S1002.17%;良性肿瘤24例(17.39%),低度恶性潜力39例(28.26%),中度恶性潜力33例(23.91%),高度恶性潜力21例(15.22%),恶性21例(15.22%).结论: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CD117对GIST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与CD34、SMA、Desmin、S100等同时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良恶性的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多少.
罗庆锋刘继喜刘晓许乐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