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毓鹏 作品数:79 被引量:553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海洋功能区划中的公众参与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自1989年开始进行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直到2007年才引入公众参与功能区划的理念,至今公众参与的效果仍不显著。本文针对海洋功能区划的公众参与问题,首先阐述了公众参与对提升海洋功能区划品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价值作用,... LI Sheng 李升 REN Yi-ping 任一平 XU Bin-duo 徐宾铎 JI Yu-peng 纪毓鹏关键词:海洋功能区划 公众参与 评价指标 黄河三角洲斑尾复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 被引量:19 2005年 以黄河三角洲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该水域内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分布、群体组成、繁殖习性、饵料食性以及迁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讨论了该鱼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渔业上的意义以及三角洲生境变迁与渔业可持续的前景等问题。 范海洋 纪毓鹏 张士华 苑春亭 高天翔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渔业生物学 胶州湾海域十足目动物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胶州湾中部海域全年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十足目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十足目动物35种。平均网获量与底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优势... 昝肖肖 徐宾铎 陈晓娟 薛莹 纪毓鹏关键词:十足目 基于LIM-MCMC模型研究海州湾食物网能量流动特征 被引量:4 2021年 基于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LIM-MCMC(linear inverse models using a Monte Carlo method coupled with Markov Chain)模型,对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深入研究海州湾生态系统以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包含18个功能群的海州湾生态系统中,共形成196条能量流动路径,可将其划分为4个能量等级,即0.00~1.00 t/(km^2·a),1.00~10.00 t/(km^2·a),10.00~100.00 t/(km^2·a)和>100.00 t/(km^2·a)。在0.00~1.00 t/(km^2·a)区间内主要为高营养层次功能群,共包括155条能量流动路径,表明食物网中弱能量流动路径占总路径数的绝大部分比例,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0~10.00 t/(km^2·a)区间内包含21条能量流动路径,在将能量由低营养级传递到高营养级过程中起到重要枢纽作用。在10.00~100.00 t/(km^2·a)和>100.00 t/(km^2·a)区间内分别包括12条和8条能量流动路径,均为低营养层次功能群,为生态系统提供基本的营养来源。在海州湾生态系统中,低营养层次功能群的呼吸消耗量与流入碎屑量远高于高营养级。整体能流分布为低营养级值大,越往顶级越小,呈典型的金字塔型能量流动。根据生态系统成熟度理论,海州湾生态系统属于成熟的生态系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抵御外界扰动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海州湾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海州湾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徐从军 隋昊志 徐宾铎 张崇良 张崇良 任一平 纪毓鹏关键词:功能群 食物网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胶州湾方氏云鳚的摄食习性 被引量:6 2014年 根据2011年5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胶州湾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的食物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方氏云鳚的δ15N 值范围是10.14‰~15.50‰,跨度为5.36‰,平均值为(12.83±1.10)‰;δ13C值范围是–21.52‰~–18.14‰,跨度为3.38‰,平均值为(–20.42±0.73)‰。方氏云鳚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海蜇虾(Latreutes anoplonyx)、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沙蚕、粒径大于900μm的浮游动物,其中以海蜇虾和粒径大于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率分别为47%~66%和35%~40%;其他饵料生物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沙蚕、疣背宽额虾、鹰爪虾和鲜明鼓虾,其贡献率分别为0%~15%、0%~5%、0%~5%、0%~2%。经Pearson 相关性检验发现,δ15N 与方氏云鳚的体长无显著相关(P〉0.05),而δ13C 与方氏云鳚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δ15N计算方氏云鳚各体长组的营养级范围为3.33~3.79,平均营养级为3.65±0.14,并不随着鱼体长的增加而升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方氏云鳚的食物组成和营养级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基础饵料生物的波动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可能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基线生物、富集度以及样品数量和体长范围的不同也是导致方氏云鳚营养级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方氏云鳚在胶州湾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深入研究胶州湾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以及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资料。 李世岩 韩东燕 麻秋云 薛莹 纪毓鹏关键词:稳定同位素 摄食习性 营养级 基于GAM和GWR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以山东近海多鳞鱚为例 被引量:5 2022年 多鳞鱚(Sillago sihama)是山东近海重要的渔业种类之一。本研究根据2016年秋季(10月)在山东近海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数据,分析该海域多鳞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及其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和空间非平稳性关系。GAM拟合结果显示,影响秋季多鳞鱚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水深的偏差解释率最大,为23.50%。GW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多鳞鱚分布与水深和底层水温之间存在空间非平稳性关系。水深与多鳞鱚相对资源量呈负相关关系,底层水温与多鳞鱚相对资源量呈正相关关系。赤池信息准则和决定系数(R2)指标对比结果显示,GWR模型的表现优于GAM,在渔业生态数据分析中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潜力。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渔业生物空间分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简盈 张云雷 张云雷 张崇良 张崇良 任一平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研究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生态 被引量:2 2022年 随着我国近海多种传统经济渔业资源的衰退,六丝钝尾虾虎鱼已成为海州湾等海域的优势鱼种之一,并在海洋食物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研究了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以及影响其摄食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摄食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以虾类、双壳类、端足类等14个饵料生物类群为食,其中端足类、虾类、双壳类、蛇尾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从饵料生物种类来看,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7种,优势饵料生物有钩虾、细螯虾、独眼钩虾、彩虹明樱蛤和鲜明鼓虾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表明,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强度受体长、水深、季节、底层盐度的显著影响,其中,摄食强度与水深和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春季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秋季。聚类分析表明,以体长70 mm为界,可将六丝钝尾虾虎鱼划分为食性差异较大的两个体长组,其摄食随体长的变化主要与自身摄食能力与饵料生物丰度的变化有关。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具有较高的表型间成分,对食物的种内竞争较低。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生活史特征,并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徐俊伟 张波 张崇良 徐宾铎 徐宾铎 任一平 纪毓鹏关键词:线性混合模型 摄食强度 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014年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逐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共捕获蟹类18种,隶属于11科17属;蟹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月间变化,其中6—8月平均网获量较高.全年优势种为双斑蟳.蟹类群落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双斑蟳、日本蟳、三疣梭子蟹、绒毛细足蟹和隆线强蟹分别为不同月份的优势种.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54~2.86,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0.06~2.59,均匀度指数(J)为0.03~0.97.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在冬季月份最高,秋季月份次之,春夏季月份最低.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可以将全年蟹类群落划分为3个月份组:Ⅰ(5—10月)、Ⅱ(4、11、12月)和Ⅲ(1—3月).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不同月份组群种类组成差异显著;Ⅰ与Ⅱ、Ⅰ与Ⅲ组群差异显著,Ⅱ与Ⅲ组群差异不显著.各月份组群的典型种包括双斑蟳、三疣梭子蟹、日本蟳、隆线强蟹、绒毛细足蟹,以及月份组群间分歧种包括双斑蟳、日本蟳、三疣梭子蟹,对蟹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影响明显.生物-环境分析(BIOENV)显示,各环境因子中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逄志伟 徐宾铎 纪毓鹏 任一平关键词:蟹类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山东南部近海脊腹褐虾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2020年 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是山东近海众多鱼类的饵料生物,其分布与水深、海水底层温度等环境要素息息相关。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南部近海4个航次获取的渔业资源及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山东南部近海脊腹褐虾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脊腹褐虾的分布与水深、海水底层温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脊腹褐虾CPUE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全年平均CPUE为2.07 kg/h,春季为2.43 kg/h,夏季为2.47 kg/h,秋季为1.18 kg/h,冬季为2.19 kg/h。水深和海水底层温度对脊腹褐虾分布影响显著(p<0.01),脊腹褐虾CPUE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在水深80 m海域CPUE较高。海水底层温度为6~12℃时,脊腹褐虾CPUE与海水底层温度呈正相关,海水底层温度为12~20℃时呈负相关,最适宜海水底层温度约为12℃。 纪毓鹏 李明坤 韩东燕 王晶 张崇良 任一平关键词:水深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 被引量:3 2023年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的优势类群为端位或上位口、生长系数较低、脆弱性较高、恢复力较低、定居或短距离洄游的平扁形、暖温性底层鱼类,夏、秋季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状,例如长距离洄游、栖息位置处于中上层、体型为侧扁形和纺锤形等;夏、秋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冬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在春季最高,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秋季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春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和春、秋季功能离散度指数均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夏、冬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秋季的功能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鱼类洄游引起优势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功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表现出复杂性、异质性的特点。 邹建宇 刘淑德 张崇良 薛莹 薛莹 徐宾铎关键词:鱼类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