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瑶 作品数:32 被引量:79 H指数:5 供职机构: 江苏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在育龄期不孕的高雄激素血症女性中筛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致不孕的原因复杂多样,在不孕原因的筛查中,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常被忽视。本研究在育龄期不孕的高雄激素血症女性中筛查CAH,并探讨拟妊娠女性CAH的诊治。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因"不孕"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后转诊至内分泌科的育龄期高雄激素血症女性20例。完善血激素水平、糖脂代谢指标的检测,并行ACTH兴奋试验、子宫及双侧卵巢B超、肾上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检查,必要时行基因测序。结果20例不孕的高雄激素血症女性中CAH 7例(35.0%),其中基因测序确诊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10例、特发性高雄激素血症(IHA)3例。性激素结果显示,CAH组睾酮水平显著高于PCOS组、IHA组[(4.4±2.0对2.9±0.4,2.8±0.8)nmol/L,P<0.05];ACTH兴奋试验结果显示,CAH组基础17-羟孕酮(17-OHP)显著高于PCOS组[(101.0±100.8对1.4±0.8)ng/ml,P<0.05],而与IH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0±100.8对3.0±1.8)ng/ml,P>0.05];CAH组60 min 17-OHP显著高于PCOS组、IHA组[(200.1±80.8对3.1±1.2,3.4±0.2)ng/ml,P<0.05]。给予CAH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4例成功妊娠并分娩。随访已分娩患者的后代,均未发现CAH临床症状及外生殖器畸形。结论ACTH兴奋试验在CAH特别是21-OHD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基因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CAH的突变类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高CAH患者的妊娠率,也有助于降低母体高雄激素状态、避免女性后代出现男性化表现。 王静 张玲玉 秦瑶 秦瑶 马翔关键词:不孕 高雄激素血症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监测情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监测现状,为优化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择期手术的106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相关血糖监测数据.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率33.3%,术前1 d血糖监测率59.4%.术后1 d人均血糖监测次数与7段血糖监测率大于手术当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 d血糖最高值、最低值均高于手术当日,术后1 d血糖最低值高于手术当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术前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率低,围术期血糖监测频次低,术后1 d血糖控制不理想,需引起临床护理人员重视. 夏云芳 徐晶晶 秦瑶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 糖尿病 血糖监测 161例成人起病经典1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成人起病经典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61例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对患者入组时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组和微血管并发症组,比较两组在性别、病程、年龄、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素氮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起病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161例,男80例,女81例。T1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为27.3%(44例),其中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分别为5.6%(9例)、14.9%(24例)和18.0%(29例)。微血管并发症组的男性比例、病程、受访时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素氮、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较无微血管并发症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长病程(OR=1.093,95%CI=1.023~1.168)及收缩压(OR=1.049,95%CI=1.021~1.078)、糖化血红蛋白(OR=1.214,95%CI=1.006~1.464)和血尿素氮(OR=1.487,95%CI=1.113~1.987)水平升高是成人起病经典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长病程、血糖和血压控制不佳、肾功能受损的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其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胡启桢 顾蕙兰 秦瑶 顾愹 施云 陈阳 徐晶晶 杨涛 张梅关键词:1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新发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α细胞功能特征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新发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患者起病时胰岛α细胞功能的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标准的新诊断FT1DM患者(FT1DM组)4例和经典T1DM患者(经典T1DM组)10例,另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将FT1DM组和经典T1DM组血糖控制在<10 mmol/L后,三组均行100 g标准馒头餐试验(SBMT),检测血糖、C肽及胰高糖素,并以空腹胰高糖素水平为基线,计算SBMT后胰高糖素曲线下增量面积(iAUCglucagon)及C肽曲线下面积(tAUCc-peptide)。各组iAUCglucagon及tAUC c-peptide比较前先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者行Brown-Forsythe检验,组间多重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结果(1)各组tAUC c-peptid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343,P<0.001)。FT1DM组tAUC c-peptide低于经典T1DM组[(192.62±68.98)比(1 535.71±199.73)pmol·L^-1·h^-1,qcrit=3.830,P<0.001]及健康对照组[(192.62±68.98)比(6 798.80±541.40)pmol·L^-1·h^-1,qcrit=3.688,P<0.001];(2)FT1DM组空腹胰高糖素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6.19±2.92)比(7.60±0.90)pmol/L],高于经典T1DM组[(4.33±0.69)pmol/L]。SBMT后FT1DM组及经典T1DM组各时间点胰高糖素水平均较基线值升高。各组iAUC glucago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NOVA=34.344,P<0.001)。FT1DM组iAUC glucagon高于经典T1DM组[(21.55±8.88)比(6.72±2.92)pmol·L^-1·h^-1,t=2.987,P=0.006]及健康对照组[(-13.16±7.68)pmol·L^-1·h^-1,t=7.348,P<0.001]。结论新发FT1DM患者在起病时不仅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的完全衰竭,还伴随着胰岛α细胞功能的障碍,主要表现为餐后高胰高糖素血症。 张玲玉 付煜 谷丽 王悦舒 王静 秦瑶 杨涛 张梅关键词:暴发性1型糖尿病 胰高糖素 小鼠 B10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特征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估小鼠不同组织中B10细胞的比例,分离B10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功能,探讨其对效应性T细胞( CD4+CD25-T)及调节性T细胞( Treg)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不同组织来源B10细胞的表达以及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对B10激活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术( FACS)和免疫磁珠分选术( MACS)分选B10细胞、CD4+CD25-T 细胞和Treg;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观察B10对CFSE标记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结果(1)脾脏CD19+CD5+CD1dhigh B细胞表达为(3.95±0.79)%,与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和外周淋巴结相比较表达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CD19+IL-10+B细胞表达为(2.02±0.16)%,与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和外周淋巴结相比较表达最高(P<0.05),且IL-10主要由CD1dhighCD5+B细胞亚群分泌(P<0.01);(2) LPS联合乙酸佛波醇(PMA)、莫能菌素(monen-sin)和离子霉素(ionomycin)能活化B10细胞分泌IL-10。延长LPS的作用时间(48 h)能促进CD19+CD5+CD1dhigh B细胞高表达及IL-10分泌增加(P<0.01);(3) CD19+CD5+CD1dhigh B细胞在体外可抑制CD4+CD25-T细胞增殖(P<0.01)、促进CD4+T细胞分泌IL-10(P<0.01),同时可促进Treg增殖(P<0.01)。结论 B10细胞在小鼠脾脏高表达,通过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被激活。活化的B10细胞具有免疫抑制性,可抑制CD4+CD25-T细胞增殖,促进Treg增殖,其可能免疫调节机制是IL-10的释放增加。因此B10细胞有望为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秦瑶 张梅 蒋瑞妹 孔璐璐 许馨予 陈恒 杨涛关键词:调节性B细胞 IL-10 LPS 调节性T细胞 NOD小鼠糖尿病发病过程中B10细胞水平的研究 目的 观察NOD小鼠不同病程阶段B10及Th1、Th17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B10细胞与NOD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周(A亚组,n=10)、8周(B亚组,n=10)和糖尿病(C亚组,n... 蒋瑞妹 秦瑶 徐馨予 陈恒 杨涛 张梅阿托伐他汀诱导的MIN6细胞铁死亡及相关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or)是否可诱导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细胞发生铁死亡,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MIN6细胞分为对照组、Ator组、Ator+凋亡抑制剂(Z-VAD-FMK)组、Ator+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组和Ator+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Fe^(2+)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凋亡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坏死基因受体结合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 threonine kinase 3,Ripk3)、铁死亡相关基因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和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tor组相比,Ator+Z-VAD-FMK组和Ator+Fer-1组细胞存活率更高(P均<0.01)。透射电镜下Ator组细胞可见凋亡、铁死亡和自噬相关的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相比,Ator组细胞Fe^(2+)相对荧光强度、MDA水平和ROS相对水平均升高,GSH含量下降;caspase-3、Acsl4、Ptgs2的mRNA及4-HNE的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GPX4的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Ator组相比,Ator+Fer-1组Fe^(2+)相对荧光强度、MDA水平和ROS相对水平均下降,GSH含量上升;Acsl4的mRNA表达减少,Gpx4的mRNA表达增加(P均<0.05);4-HNE的蛋白表达减少而GPX4的蛋白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tor可能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下调GPX4表达,诱导MIN6细胞发生铁死亡。 魏倩影 陈欣 秦瑶 李雨潇 秦璐 张梅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MIN6细胞 选择性动脉钙刺激肝静脉采血诊断成人弥漫性胰岛细胞增生症1例 2022年 胰岛细胞增生症是新生儿与婴幼儿胰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但在成人中罕见,其定性诊断与胰岛素瘤相似,但定位诊断困难,常规影像学技术难以发现。选择性动脉钙刺激肝静脉采血(ASVS)是一种侵入性介入放射学技术,主要用于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其诊断成人胰岛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认知相对不足。该文报道1例低血糖定性诊断明确,各项非侵入性检查、超声内镜和手术探查均阴性时,最终通过ASVS诊断为成人弥漫性胰岛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例,以期望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 秦瑶 刘晓云 周卫忠 崔岱 王知笑 祁良 张梅关键词:胰岛细胞增生症 成人 低血糖 在育龄期高雄激素女性中筛查非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张梅 王静 秦瑶 马翔 崔岱1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合并亚临床心血管疾病(CVD)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57例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特征和并发症情况。将既往不使用降脂、抗血小板药物且无CVD的231例T1DM患者分为亚临床CVD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0 mm或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1400 mm/s,73例]和无亚临床CVD组(cIMT<1.0 mm和baPWV<1400 mm/s,158例)。测量收缩压、舒张压,检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血糖变异系数(CV)、胰岛素敏感性,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两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t′检验、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1DM合并亚临床CVD的危险因素。结果:T1DM患者的CVD患病率为7.4%(19/257),亚临床CVD患病率为31.6%(73/231)。与无亚临床CVD组比较,亚临床CVD组患者年龄、病程、确诊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G、LDL-C、非HDL-C、NLR、UACR、CV、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更高,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泵使用率、eGFR更低(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和病程后,T1DM合并亚临床CVD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比值比(OR)=3.97,P=0.012]、非HDL-C(OR=1.57,P=0.035)、HbA 1c(OR=1.23,P=0.007)、舒张压(OR=1.07,P=0.002)、收缩压(OR=1.04,P=0.005)、UACR(OR=1.01,P=0.046)和胰岛素敏感性(OR=0.09,P=0.022)。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脂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血压升高、蛋白尿增加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T1DM患者合并亚临床CVD的重要危险因素。 顾蕙兰 秦瑶 王悦舒 张玲玉 顾愹 施云 陈阳 叶新华 张梅 杨涛关键词: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