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禹权恒

作品数:63 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文学
  • 10篇鲁迅形象
  • 8篇文学史
  • 8篇小说
  • 7篇代文
  • 7篇学史
  • 5篇政治
  • 5篇社会
  • 4篇当代文学
  • 4篇虚构
  • 4篇学堂
  • 4篇学堂乐歌
  • 4篇史著
  • 4篇情怀
  • 4篇文学史著
  • 4篇误读
  • 4篇乐歌
  • 4篇非虚构文学
  • 3篇读法
  • 3篇新诗

机构

  • 26篇信阳师范学院
  • 21篇武汉大学
  • 6篇西华师范大学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5篇信阳学院
  • 2篇华阳中学

作者

  • 57篇禹权恒
  • 8篇陈国恩
  • 3篇刘进
  • 2篇江桐
  • 1篇高旭东

传媒

  • 5篇廊坊师范学院...
  • 4篇信阳师范学院...
  • 4篇海南师范大学...
  • 3篇鲁迅研究月刊
  • 3篇乐山师范学院...
  • 2篇哈尔滨学院学...
  • 2篇山西师大学报...
  • 2篇艺术广角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小说评论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晋阳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1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嬗变
2013年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诗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在当时各种新式学堂中相当普及和流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学堂乐歌的大量传播直接参与了早期白话新诗语言的形式变革,为早期白话新诗的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构成了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学堂乐歌在早期白话新诗嬗变过程中当属一个重要环节。
禹权恒
关键词:学堂乐歌白话新诗大众化嬗变
“堂吉诃德在中国”与“中国的堂吉诃德”被引量:2
2016年
一、契合与译介:“堂吉诃德在中国”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全名为《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分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堂吉诃德》在中国的翻译可谓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1908年左右,
禹权恒
关键词:《堂吉诃德》西方文学史塞万提斯现代小说史料记载
“涟漪式”发展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禹权恒江桐
关键词:比较文学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发生被引量:3
2012年
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诗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在当时各种新式学堂中相当普及和流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学堂乐歌的大量传播直接参与了早期白话新诗语言的形式变革,为早期白话新诗的大众化奠定了一系列坚实基础。二者构成了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学堂乐歌在新诗发生期当属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禹权恒陈国恩
关键词:学堂乐歌白话新诗大众化
乡村挽歌与身份迷失——解读梁鸿的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2018年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禹权恒
关键词:虚构
探赜历史与照亮现实——阿来《瞻对》的一种读法
作为一部"历史非虚构"类型的代表性作品,阿来的《瞻对》引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努力体现了"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创作原则,有效佐证了文本的非虚构特征。与此同时,阿来也运用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以及诸多干预性评论,作家主体性在文本叙...
禹权恒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现实情怀
返观与重构——“民国文学史”的意义、限度及其可能性被引量:3
2013年
在民国文学史的结构框架之中,重新梳理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细节,能够更好地呈现文学史的多副面孔。当然,此种命名背后所隐含的系列矛盾也得以相伴而生,部分问题已经成为文学史研究向前推进的障碍。我们只有尽力还原当时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寻找一种真实独特的民国体验,才能重构一种更具合理性的文学史编纂法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寻求一种新的可能性。
禹权恒陈国恩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国文学文学史编写
经济话语与鲁迅小说的功能阐释被引量:1
2014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俗化思潮"在中国迅速地传播开来,在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社会思潮的裹挟之下,鲁迅研究逐渐摆脱了早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阐释模式,开始从"集体化鲁迅"向"个体化鲁迅"的态势发展。鲁迅对经济因素的基本立场投射在小说之中,就构成了具有丰富蕴涵的经济话语。经济话语是鲁迅小说叙事进程中的一个主要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一方面,经济话语在鲁迅小说中的大量呈现,反映了其对经济因素的极为重视;另一方面,经济话语在连缀小说故事情节、规范小说的文学风格、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显著作用,理应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禹权恒
关键词:小说经济话语文本建构
政治祛魅与文学建构——上世纪80年代文学史著中的鲁迅形象
2013年
20世纪80年代,在黄修己、唐弢以及钱理群等人的现代文学史著中,建构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此时,他们试图还原鲁迅,以思想革命而非政治革命的尺度来衡量鲁迅,反对将鲁迅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探寻鲁迅的思想根底和作品的审美特征,这些就成为本时期鲁迅研究的主要特点。鲁迅形象的经典化塑造,反映了1980年代极为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也预示着鲁迅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禹权恒
关键词:文学史著鲁迅形象
“民国机制”与鲁迅的言说空间
2015年
"民国机制"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门话题。在"重写文学史"观念的深刻影响下,李怡等学者提出了"民国机制"的研究范式,意在把许多文学现象置于民国社会的结构框架之中,重新审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寻找突破口。实际上,鲁迅和"民国"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作为左翼文化阵营的精神领袖,鲁迅对民国社会中许多黑暗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表现出极力排斥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又不得不依靠民国社会的客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努力达到"为我所用"的直接目的,显示了鲁迅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禹权恒
关键词:民国机制法律制度公共空间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