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东方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蛋白
  • 3篇神经元
  • 2篇凋亡
  • 2篇多奈哌齐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神经元凋亡
  • 2篇综合征
  • 2篇磷酸化
  • 2篇激酶
  • 2篇阿尔茨海默病
  • 2篇巴雷综合征
  • 2篇TAU蛋白
  • 2篇痴呆
  • 1篇胆碱
  • 1篇蛋白反应
  • 1篇蛋白磷酸化
  • 1篇蛋白酶

机构

  • 7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黑龙江省森工...

作者

  • 9篇申东方
  • 6篇宋荣蓉
  • 3篇王鹏军
  • 2篇张昱
  • 1篇李春梅
  • 1篇张丽
  • 1篇张卓伯
  • 1篇张丽伟
  • 1篇田晓彦
  • 1篇张大明
  • 1篇陈宏宇
  • 1篇曹娜
  • 1篇潘玉君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降低tau蛋白磷酸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6样淀粉蛋白(A6)导致大鼠PC1 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预处理1组、2组、3组、模型组、对照组、保护组和氯化锂组。MTT法观察不同浓度IGF-1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Aβ_(1-40)处理后PC1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总tau蛋白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6)及GSK-3β Ser^9的表达情况。结果 tau蛋白Ser^(396)、Ser^(199/202)位点磷酸化水平在Aβ_(1-40)诱导3 h开始增高,1 2 h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K-3β明显升高,GSK-3β Ser^9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氯化锂组及保护组tau蛋白Ser^(396)、Ser^(199/202)位点磷酸化水平和总tau蛋白明显降低(P<0.05);GSK 36明显降低,GSK-3β Ser^9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Aβ_(1-40)主要通过激活GSK-3β使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高。IGF-1有抑制GSK-3β的活性,降低Aβ_(1-40)所诱导的PC12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作用。
王鹏军张昱宋荣蓉申东方
关键词:TAU蛋白质类糖原合成酶激酶3磷酰化
多奈哌齐对侧脑室注射链脲菌素致痴呆大鼠的治疗作用
2013年
目的研究多奈哌齐对脑室注射链脲菌素(STZ)致痴呆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齐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在手术的第1天和第3天分别向两侧侧脑室内注射STZ 3 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多奈哌齐治疗组于手术前10 d给予多奈哌齐0.45 mg/(kg·d)灌胃,术后持续8周,其余2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10天、第8周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术后8周处死大鼠取海马送电镜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术后10 d水迷宫测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的潜伏期延长,过平台次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治疗8周,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潜伏期缩短,过平台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下观察多奈哌齐治疗组大鼠海马细胞结构细胞凋亡程度轻。结论侧脑室注射STZ制造大鼠痴呆模型稳定性高,多奈哌齐通过减轻AD模型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从而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申东方张丽伟宋荣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链脲菌素多奈哌齐神经元凋亡
IGF-1对Aβ_(1-40)诱导PC12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β样淀粉蛋白(Aβ1-40)引起的PC1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IGF-1对PC12细胞存活的影响。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Aβ1-40处理后PC1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总tau蛋白、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和磷酸化GSK-3βSer9的表达情况;观察IGF-1或GSK-3β特异性抑制剂氯化锂(LiCl)对Aβ1-40诱导PC12细胞上述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IGF-1均能提高PC12细胞生存率,1μg/mLIGF-1作用最明显。tau蛋白Ser396、Ser199/20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Aβ1-40诱导后3h开始增高,12h达到高峰;总tau蛋白的变化趋势与tau蛋白磷酸化的改变大体一致。在tau蛋白磷酸化达高峰时,GSK-3β的表达增加而磷酸化GSK-3βSer9的表达减少。用IGF-1或LiCl处理后,可减轻Aβ1-40所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同时GSK-3β的表达下降而磷酸化GSK-3βSer9的表达增加。结论 Aβ1-40可使PC12细胞tau蛋白Ser396、Ser199/20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增高,该作用主要通过激活GSK-3β实现。IGF-1可抑制GSK-3β的活性,最终达到减轻Aβ1-40所诱导的PC12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作用。
王鹏军张昱宋荣蓉申东方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糖原合成酶激酶-3TAU蛋白磷酸化
乙酰胆碱参与大鼠尾核痛觉调制的机理研究
2017年
目的: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尾核在痛觉调制过程中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为痛觉调节的中枢机制和镇痛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尾核内神经元放电,观察尾核内分别注入Ach、毛果芸香碱、阿托品、生理盐水等药物后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表现,即痛兴奋神经元(PENs)的频率净增值(NIV)、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PINs)的NIV、抑制时程(ID)的改变。结果:大鼠尾核内注射ACh可以减少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尾核内痛相关神经元PENs的NIV,延长潜伏期,增加PINs的NIV,减少ID。尾核内注射毛果芸香碱后,产生和ACh类似的作用,而注射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则表现相反的效应。结论:外源性ACh能够调节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具有减弱痛觉在大鼠尾核中的传递作用,表现出镇痛效应,且可能主要与毒蕈碱受体途径有关。
李春梅张大明申东方张淑岩张丽
关键词:尾核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阿托品痛反应神经元
α-突触核蛋白通过诱发内质网应激促进帕金森病的进展
2023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理特征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异常聚集。内质网在维持蛋白质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该细胞器参与了PD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病理情况下,包括α-Syn在内的各种未折叠或异常折叠蛋白可能引起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干扰细胞正常功能,然而α-Syn诱发ERS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旨在概述PD进程与病理性α-Syn和ERS的相关性,以及目前的治疗研究进展,为P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全水悦鲍丽娓申东方曾鹏慧张淑岩
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
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相关进展被引量:10
2016年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引起急性迟缓性瘫痪的常见病因之一,以迅速进展的对称性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GBS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由前驱感染引起免疫系统错误识别周围神经髓鞘与病原体,造成神经髓鞘脱失甚至轴索损害。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是治疗GBS的有效措施,但仍然有部分患者遗留运动或感觉异常。目前有关GBS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相关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进展。
曹娜申东方潘玉君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节苷脂抗体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4例)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MMP-9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升高[(13.47±3.09)ng/L比(12.89±10.22)ng/L,P>0.05],溶栓后MMP-9水平[(22.06±12.53)ng/L]较健康对照组和溶栓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溶栓后发生出血患者(发生率26.5%,9/34)MMP-9水平较溶栓前显著增加[(24.02±15.41)ng/L比(14.28±2.33)ng/L,P<0.05];与无出血患者[(20.42±9.57)ng/L]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完全再通患者(再通率58.8%,20/34)MMP-9水平较溶栓前明显升高[(19.26±7.94)ng/L比(13.63±3.02)ng/L,P<0.05];与不完全再通患者[(18.97±4.23)ng/L]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后激活了MMP-9,MMP-9增加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并参与了溶栓后出血的机制.
王鹏军宋荣蓉张卓伯申东方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脑梗死急性溶栓
178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电生理表现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电生理表现及分型。方法整群收集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78例GBS患者,分析其电生理表现,并根据临床及电生理表现分型。结果AIDP型117例(65.7%),AMAN型30例(16.9%),纯感觉性神经病型12例(6.7%),CNV型8例(4.5%),Fisher型6例(3.4%),AMSAN型1例(0.6%)。还有一些亚型重叠者,CNV合并纯感觉性神经病1例,Fisher合并AMAN型1例,Fisher合并纯感觉性神经病型2例。损伤以运动神经为主。20例出现神经传导阻滞。两人仅有F波异常。16例电生理表现无异常。结论该院178例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以AIDP型最为常见,各亚型有相互重叠。AIDP、AMAN型可出现神经传导阻滞。
陈宏宇申东方宋荣蓉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电生理神经传导阻滞
多奈哌齐与左卡尼汀治疗痴呆模型大鼠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左卡尼汀和多奈哌齐对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致痴呆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左卡尼汀组、多奈哌齐组(n=8)。模型组和治疗组在手术的第1、3天分别向两侧侧脑室内注射STZ 3 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左卡尼汀组于手术10 d前给予左卡尼汀20 mg·kg^(-1)·d^(-1)灌胃,术后持续90 d,多奈哌齐组给予多奈哌齐0.45 mg·kg^(-1)·d^(-1)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10、90天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术后8 w处死大鼠取海马送电镜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术后10 d水迷宫测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左卡尼汀组、多奈哌齐组的潜伏期延长,过平台次数下降(P<0.01)。术后治疗90 d,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的潜伏期缩短,过平台次数增加(P<0.01),左卡尼汀组潜伏期缩短(P<0.05),过平台次数无明显增加(P>0.05)。左卡尼汀组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电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细胞结构细胞凋亡程度轻,以多奈哌齐治疗组明显。结论左卡尼汀与多奈哌齐都能减轻AD模型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从而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左卡尼汀效果不如多奈哌齐。
申东方田晓彦宋荣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左卡尼汀多奈哌齐神经元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