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萍

作品数:10 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护理
  • 3篇心脏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病
  • 2篇心脏磁共振
  • 2篇型心
  • 2篇肌病
  • 2篇骨折
  • 2篇厚型
  • 2篇肥厚
  • 2篇肥厚型
  • 2篇肥厚型心肌病
  • 2篇CT增强
  • 2篇CT增强扫描
  • 2篇磁共振
  • 1篇碘造影
  • 1篇碘造影剂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变
  • 1篇淀粉样变性

机构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王玉萍
  • 5篇李小虎
  • 4篇李仁民
  • 4篇余永强
  • 4篇刘斌
  • 3篇赵韧
  • 3篇王婷婷
  • 2篇宋红艳
  • 2篇王海宝
  • 2篇刘玲
  • 1篇王俊
  • 1篇刘咸英
  • 1篇余长亮
  • 1篇刘玲
  • 1篇李红文
  • 1篇钱银锋
  • 1篇李晓舒
  • 1篇吴兴旺
  • 1篇陶静

传媒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全科护理
  • 1篇当代临床医刊
  • 1篇医学食疗与健...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30例CT增强扫描受检者为研究对象:以CT增强扫描期间的护理方法,分成对照组、干预组,在给予两组CT增强扫描检查的同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_结果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用于CT增强扫描,可减少由对比剂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保障受检者CT增强扫描检查的顺利完成。
朱怡王玉萍
关键词:CT增强扫描对比剂
预见性护理对CT增强扫描患者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清晰的影像来分析患者的病情,CT增强扫描就是这样一种技术,它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患者病变的部位详细情况。这对于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十分有帮助,同时也能够准确地确定患者的患病情况。本文就对CT增强扫描患者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观察进行详细的说明。从CT增强扫描出发的作用出发,对CT增强扫描患者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作出详细的说明。
王玉萍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CT碘造影剂
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初探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5例65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实施优质护理设为观察组,以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41例65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住院接受整体护理服务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王玉萍刘玲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优质护理
无痛化护理模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无痛化护理模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病人术后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110例TKA病人,按2︰1选择74例为观察组,3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仅在疼痛明显时给止痛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痛化护理模式,增加健康教育、疼痛评估、体位安置、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和延伸护理等干预措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病人出院时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肌力、稳定性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化护理能减轻病人TKA术后的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有利于病人的恢复。
王玉萍陶静宋红艳刘玲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延伸护理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和CT特征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分析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2例均有流行病学史,均发热,8例咳嗽;9例白细胞计数正常,7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5例C反应蛋白升高。CT显示双肺受累10例,单肺受累2例。2例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3例累及2个肺叶,2例3个肺叶,5例累及双侧全肺;12例病变均主要在两肺外周胸膜下分布,2例呈单纯磨玻璃影(GGO),6例GGO伴实性成分、4例伴实变。病变形态为斑片影10例,类圆形2例。6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4例见小叶间隔增粗,3例见纤维灶。12例均未见胸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患者多有流行病学史,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粒细胞计数减低;CT多见两下肺外周多发GGO病变。
李小虎潘红利束晶苇钱银锋吴兴旺王海宝李晓舒束宏敏李仁民刘咸英王玉萍刘斌余永强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在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2021年
采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技术评价23例肥厚型心肌病(HCM)和1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纤维化的价值,研究初始T1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初始T1值在HCM组、DCM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318.4±44.7)、(1353.7±56.9)、(1267.0±24.3)ms,P<0.05],HCM患者、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均与左室射血分数负相关(r=-0.488,P<0.05;r=-0.659,P<0.01)。研究表明T1mapping技术可以评价HCM及DCM心肌纤维化情况,HCM及DCM患者中左室心肌初始T1值所示心肌纤维化与心功能负相关。
赵韧李小虎王婷婷束晶苇胡翀赵玲玲俞宏林李仁民王玉萍余永强
关键词:心肌纤维化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MR初始T1值及组织追踪技术在心肌淀粉样变和肥厚型心肌病的初步应用价值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初始T1值及组织追踪技术(CMR-TT)在鉴别心肌淀粉样变(CA)和肥厚型心肌病(HCM)中的价值。方法:对14名CA患者、16名HCM患者及16名健康受试者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测量基底部、乳头肌部及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采用CMR-TT技术测量左心室三维(3D)整体纵向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及径向应变(GRS),描绘左心室心肌应变曲线。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初始T1值及各应变指标对CA和HCM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CA组总体、基底部、乳头肌部、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分别为(1455.68±153.23)ms、(1446.97±170.53)ms、(1442.31±151.92)ms、(1468.31±141.83)ms]高于HCM组[分别为(1329.14±40.19)ms、(1329.45±46.14)ms、(1330.04±41.49)ms、(1327.41±46.5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MR-TT应变分析结果示,CA组3D GRS(14.08±4.22)、3D GCS(-13.69±2.50)均低于HCM组(3D GRS、3D GCS分别为26.87±13.45,-17.23±4.76,P均<0.05)。ROC曲线显示心肌初始T1值(整体、基底部、乳头肌部、心尖部AUC分别为0.866、0.821、0.839、0.866,P均<0.001)鉴别诊断效能优于各应变参数[3D GLS(AUC=0.661,P=0.12)、3D GCS(AUC=0.786,P=0.003)、3D GRS(AUC=0.786,P=0.003)]。三组受试者左心室应变曲线下降的趋势不同:CA组呈“缓升-缓降-速降”表现,HCM组呈“缓升—速降”表现,而健康对照组则呈“速升—速降”表现。结论:初始T1值及3D GRS、3D GCS对于CA和HCM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胡翀束晶苇赵韧李小虎王婷婷赵玲玲俞宏林李仁民王玉萍刘斌余永强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肥厚型心肌病
基于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初步探究左心房功能预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初步探究左心房功能预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0月-2020年7月共30名确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二腔心、四腔心层面分别勾画左心房储存期、导管期以及泵血期的心内膜、心外膜轮廓,得到各期左心房容积,采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自动生成左心房应变-时间曲线以及应变率-时间曲线并得到左心房三期射血分数、应变以及应变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左心房功能参数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现MACEs的预测价值。采用Bland-Altman图评价两位有心脏磁共振诊断经验的医生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的一致性。结果:MACEs组左心房储存期射血分数[(37.85±13.86)%vs.(48.40±10.95)%,P=0.028]、应变[13.40(7.25,15.80)%vs.19.20(13.38,24.68)%,P=0.011],导管期应变[4.6(2.65,7.38)%vs.9.2(6.5,11.20)%,P=0.003]以及泵血期应变率[-0.65(-1.3,-0.5)/s vs.-1.55(-1.83,-1.00)/s,P=0.003]均小于无MAC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CEs组左心房三期容积标化值[(68.54±19.84)mL/m2 vs.(39.22±11.68)mL/m2,(42.93±14.84)mL/m2 vs.(20.69±7.75)mL/m2,(54.21±21.44)mL/m2 vs.(29.57±10.94)mL/m2]均显著大于无MACEs组(P<0.001)。ROC曲线提示左心房三期容积标化值、导管期应变、储存期应变以及泵血期应变率曲线下面积较大(AUC>0.75,P<0.05),对预测预后有一定价值。两位医生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的组内和组间一致性良好。结论:左心房三期容积指数增大、应变降低对预测缺血性心脏患者出现MACEs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束晶苇李小虎胡翀赵韧王婷婷赵玲玲俞宏林李仁民王玉萍刘斌余永强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左心房磁共振成像预后
骨折患者痛苦经历的研究
刘玲王玉萍宋红艳
基于CT放射组学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基于头颅CT放射组学探究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预测的最佳机器学习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脑出血患者CT图像,提取头颅CT平扫纹理特征,通过选定特征训练分类器,用六种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交叉验证,评估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稳定性和性能。结果支持向量机(SVM-Radial)的预测性能(AUC为0.714,准确性为0.723),广义线性模型(GLM)的预测性能(AUC为0.643,准确性为0.587),随机森林(RF)的预测性能(AUC为0.686,准确性为0.680),k近邻(kNN)的预测性能(AUC为0.657,准确性为0.639),梯度提升树算法(GBM)的预测性能(AUC为0.718,准确性为0.670),神经网络(NNet)的预测性能(AUC为0.659,准确性为0.680),其中SVM-Radial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性能,GLM表现出较低的预测性能。结论基于头颅CT放射组学方法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6种机器学习方法中,SVM-Radial预测性能最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丁川李小虎王俊李红文王玉萍余长亮葛亚琼王海宝刘斌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