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全
- 作品数:93 被引量:40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山东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山东省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Graves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它自身抗体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h)、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甲状腺功能之间关系及GAD-A...
- 邓莉王德全陈丽唐宽晓
- 文献传递
- 青少年肥胖症
- 1996年
- 青少年肥胖症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21)唐宽晓,南海荣,王德全青少年肥胖不仅是成人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危险因素,也是青少年时期出现成人病的主要原因。资料表明,肥胖儿童高血压的出现率是非肥胖儿童的34倍[1],肥胖和超重儿童的血...
- 唐宽晓南海荣王德全
- 关键词:肥胖病青少年
-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危害
- 1999年
- 王德全许玲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DN
-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诊断被引量:12
- 2000年
- 秦序芳王德全
- 关键词:糖尿并发症心脏病
-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因多态和2型糖尿病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应用PCR技术检测40例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和40例无高血压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表明,高血压组和无高血压组相比,D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增高(62.5%vs47.5%,χ2=3.64,P>0.05,OR=1.84,95%CI1.34~2.52),但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DD基因型的频率也增高(37.5%vs17.5%,χ2=4.01,P<0.05,OR=2.83,95%CI2.36~6.73)。提示携带DD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易感性。
- 许玲任建民马玉燕马玉燕程梅王德全
-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NIDDMACE基因
-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00年
- 南海荣王德全许玲徐金元李甲芬
-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血管病ACE基因I/D多态性
- 新型人胰岛素类似物—Lyspro的临床研究进展
- 1999年
- 张秀英许玲王德全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类似物基因治疗
- 糖尿病大鼠中枢神经病变与额叶皮层、海马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 目的: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轻中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可通过多种途径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细胞凋亡作为一种调节机体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重要机制,在糖尿病多种并发症发生中发挥重要作...
- 陈青陈丽王德全郑冬梅柳刚白秀燕
- 文献传递
- 男性青少年肥胖伴乳房发育症性激素和受体测定及三苯氧胺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探讨性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男性青少年肥胖伴乳房发育症(OGMA)发病中的作用及三苯氧胺的疗效。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例OGMA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10例乳腺组织ER、PR含量,并行三苯氧胺治疗。结果:OGMA患者血清总睾酮(TT)、睾酮/雌二醇(T/E2)降低,ER、PR阳性率均为80%。13例患者三苯氧胺治疗3个月,乳腺无明显缩小。结论:肥胖相关的血清TT、T/E2下降与OGMA发生密切相关,ER、PR含量增加是发病机制之一,三苯氧胺治疗本症疗效不确切。
- 陈海燕唐宽晓王德全
- 关键词:肥胖乳房发育症性激素受体三苯氧胺疗效观察
-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4
- 2002年
- 目的:以二甲双胍为对照,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在5个中心共收集227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吡格列酮组(113例,服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每日1次),和二甲双胍组(114例,服用盐酸二甲双胍250mg,每日2次),治疗期12周。结果:用药12周后,与基础值相比,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下降1.42±1.93mmol.L-1(13.41±18.65%),餐后2h血糖下降4.42±3.96mmol.L-1(26.94%±21.32%),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0%±1.57%;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下降1.62±2.17mmol·L(15.45±20.13%),餐后2h血糖下降值3.89±3.75mmol·L-1(24.27%±21.54%),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9%±1.39%。两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下 降值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用药12周 后,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40.66%,有效率75.82%,降低餐后2h 血糖显效率51.38%,有效率86.24%;二甲双胍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53.85%, 有效率82.42%,降低餐后2h血糖显效率46.23%,有效率77.36%。两组间比较 显效率和有效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未出现严重 肝功能异常病例。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餐 ?
- 王长江刘树琴章秋杨明功叶山东王德全罗佐杰阎胜利
- 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