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永红
- 作品数:65 被引量:170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硅油填充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评价硅油填充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1997年9月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14岁以下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34例36只眼术后随访3~21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19只眼,占52.7%;限局脱离10只眼,占27.8%;完全脱离6只眼,占16.7%,1只眼眼底不清,占2.8%。术后视力0.05以下者12只眼,占33.3%;0.05~0.2者20只眼,占55.6%;不会查视力者4只眼,占11.1%。结论硅油填充是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
- 焦永红魏文斌张荷珍王光璐张兰程景宁
- 关键词:儿童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术
- 伴有特殊眼球运动的间歇性外斜视的影像学研究
- 赵国宏焦永红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眼部表现一例被引量:1
- 2009年
- 患儿男性,5岁。于2006年9月10日因双眼突然视物不见6d,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病毒性)”。给予羟甲基无环鸟苷静脉滴注180mg共3d,以后改为150mg共2d;地塞米松20mg、头孢尼西纳1.0g,共5d;视力未见好转。患儿于2006年10月16日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
- 傅涛魏文斌王京辉吴晓成娟娟焦永红周丹王光璐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眼部表现视神经视网膜病变儿童医院就诊静脉滴注
- 黄斑转位术后的旋转性斜视与复视
- 2003年
- 黄斑转位术是近年来一种创新性手术 ,主要治疗湿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组织胞浆菌病等引起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造成的中心视力不可逆性下降。本文对黄斑转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即旋转性斜视和复视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 焦永红卢炜吴晓魏文斌张方华
-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旋转性斜视复视
- 知觉状态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被引量:1
- 2013年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眼位,恢复双眼视觉。当术后过矫发生连续性内斜视,尤其是视觉发育未成熟的患儿,会导致双眼视觉的严重损害。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早期眼位过矫可通过干预知觉状态以减轻各种集合成分,减少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
- 赵国宏焦永红
-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儿童
- 小睑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小睑裂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及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1月至2003年7月间收治的小睑裂综合征34例。结果全部病例行同期或分期的内眦开大和上睑下垂矫正术;7例有家族史;16例有完整的散瞳验光结果,14例双眼有不同程度的弱视;随访时间3个月~6年8个月。结论小睑裂综合征病人屈光不正和弱视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应尽早手术治疗和视觉干预。
- 焦永红卢炜闵燕
- 关键词:小睑裂综合征遗传学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手术方法
- MRI多颅神经异常与斜视诊断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运用MRI评价多条颅神经的形态学异常改变,分析其对斜视病因诊断的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55例斜视患者。方法患者行MRI检查,采用3D FIESTA序列,分析脑池段颅神经的MRI表现。主要指标脑池段颅神经的发育情况。结果观察所有55例患者多对颅神经脑池段,发生颅神经异常的MRI表现包括:21例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者中,脑池段动眼神经2条未显示,38条动眼神经纤细;16例双侧眼球后退综合征、15例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和3例眼-面麻痹综合征中,脑池段外展神经41条未显示,19条纤细,2条脑池段外展神经走行区纤细索条影,1条起始位于脑干中部,1条走行区只见不规则形索条影。3例眼-面麻痹综合征和6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中,6条面神经、6条听神经、3条舌下神经脑池段未显示。结论MRI能够清晰显示颅神经脑池段的异常改变,为神经源性斜视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满凤媛燕飞焦永红常青林鲜军舫王振常
- 关键词:颅神经斜视磁共振成像
- 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MRI影像解剖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采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海绵窦段和眶内段的影像特征。方法正常受试者20名,年龄24~38岁,平均(28.25±4.07)岁。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层厚0,8mm,3D—FIESTA序列扫描;海绵窦段采用头线圈,冠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mm,层间距0.3mm;眼眶段采用表面线圈,冠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mm,层间距0.3mm。对照火棉胶包埋0.1mm层厚,HE染色的完整眼眶冠状切片,在连续冠状MRI影像上追踪和分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直至分支进入相应的眼外肌。结果脑池段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显示率为100%,滑车神经显示率为95%;海绵窦段动眼神经显示率100%,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部分显示;在连续冠状的眼眶组织切片指引下,眶内段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下支的分支完全显示,动眼神经上支显示60%,滑车神经显示40%。结论连续的薄层三维FIESTA序列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RI能清晰地显示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关系。MRI能清晰显示眶内动眼神经下支和外展神经。由于动眼神经上支和滑车神经结构精细,毗邻关系复杂,部分显示。对眼球运动神经路径上复杂的解剖结构的知识背景,影响分析MRI呈现的影像学信息。
- 焦永红赵堪兴王振常钱学翰吴晓满凤媛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眼神经展神经滑车神经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眼球震颤及斜视的矫治效果初步观察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眼球震颤及斜视患者的矫正效果。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伴有眼球震颤及斜视的患者120例(176眼)。方法根据家长意愿,为患者选择戴用框架眼镜者67例(108眼),戴用RGPCL者53例(68眼)。回顾两组患者基线及每6个月直至3年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眼位、斜视度数、眼球震颤情况。主要指标LogMAR视力、有无眼球震颤、斜视度。结果初戴眼镜时框架眼镜组和RGPCL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1.345±0.339)和(1.406±0.361),3年后分别提升为(1.106±0.342)和(0.547±0.270);RGPCL组视力提高较框架眼镜组更明显(z=5.155,P<0.001)。框架眼镜组初戴眼镜时眼球震颤患者数67例,戴镜3年后依然为67例;RGPCL组初戴时53例,戴镜3年后42例,治愈率为2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框架眼镜组初戴时看近(33 cm)斜视度<15°者60例(89.6%)、15°~30°者7例(10.4%)、>30°者0例;戴镜3年后分别为37例(55.2%)、26例(38.8%)、4例(6.0%)。RGPCL组初戴时<15°者49例(92.5%)、15°~30°者4例(7.5%);戴镜3年后分别为51例(96.2%)、2例(3.8%);戴镜前后均无>30°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较于框架眼镜,戴用RGPCL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伴有眼球震颤及斜视患者3年后最佳矫正视力更佳。戴RGPCL者3年后约1/5的患者眼球震颤消失,斜视度小于<15°者比例升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立洲焦永红唐萍吕燕云武晶晶彭丽
- 关键词: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眼球震颤斜视
- 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12例(20眼)高度近视引起的固定性内斜视行手术治疗。20眼均先行超常量的内直肌后退,4眼因外直肌菲薄行上直肌颞侧1/2肌束截除并转位于外直肌上方止端旁,其余16眼行外直肌上方1/2~2/3肌束截除并转位于上直肌颞侧止端旁。转位的部分肌束截除量是8~12 mm。结果 12例(20眼)术前内斜视在90△~120△以上,下斜视30△~50△,术后1周,16眼行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部分截除并转位术的患者眼位正位,2眼轻度欠矫(内斜小于15△),下斜视基本矫正,小于10△,眼球运动明显改善,外转时颞侧角膜缘距外眦角2~3 mm,上转过内外眦水平连线;4眼行内直肌后退联合上直肌部分截除并转位术的患者,其中3眼水平眼位矫正,1眼残存20△内斜,4眼均残存15△~30△下斜视,3眼外转可过中线,1眼外转刚到中线,上转可到内外眦水平连线。经3~26月随访未出现明显回退。结论内直肌超常量后退联合外直肌或上直肌部分截除加转位,对治疗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内下斜视效果肯定,且减少手术肌肉条数。
- 李莉赵国红焦永红
- 关键词:高度近视固定性斜视内斜视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