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三树

作品数:14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水利局科技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标准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丘陵区
  • 6篇紫色丘陵
  • 6篇紫色丘陵区
  • 5篇土壤
  • 4篇生物埂
  • 4篇坡耕地
  • 4篇耕地
  • 3篇水土
  • 2篇地埂
  • 2篇蓄水
  • 2篇入渗
  • 2篇桑树
  • 2篇生态修复
  • 2篇石漠化
  • 2篇水土流失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团聚体
  • 2篇弃渣
  • 2篇弃渣场
  • 2篇稳定性

机构

  • 14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作者

  • 14篇汪三树
  • 9篇史东梅
  • 5篇李叶鑫
  • 4篇彭旭东
  • 3篇黄先智
  • 3篇刘益军
  • 2篇郭彦军
  • 1篇刘玉民
  • 1篇靳军英
  • 1篇宫春明
  • 1篇蒋光毅
  • 1篇陈正发
  • 1篇蒋平
  • 1篇谌芸
  • 1篇郭宏忠
  • 1篇叶青
  • 1篇胡青
  • 1篇杜志洋
  • 1篇曾小英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应用...
  • 1篇中国生态学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石漠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湿筛(Cаввинов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Cаввинов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天然林最好,桑埂自然生草地和清草地相对居中,桑埂农地最差;3种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随地埂距离均表现为ASI90cm>ASI60cm>ASI30cm,主要原因在于桑树地埂对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影响的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距株30 cm以内,而在地埂30 cm以外田面农耕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影响较大,而受桑树地埂影响作用较小。基于Le Bissonnais法快速湿润(FW)处理后土壤团聚体集中分布在0.5—0.25 mm之间,慢速湿润(SW)和湿润振荡(WS)处理后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1 mm之间。Le Bissonnais法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趋势与Cаввинов法一致,3种处理后的团聚体分形维数D、MWD和GMD均表现为FW
汪三树黄先智史东梅郭彦军郭宏忠彭旭东李叶鑫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LE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物理性质变化特征及类型划分被引量:6
2014年
各种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场,由于其失去了原生土壤的结构且具有较陡的松散堆积面,是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地貌单元。以重庆典型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弃土弃渣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特征基础上,划分了弃渣场类型并分析其生态修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弃渣物质组成特征差异明显,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工程物质组成复杂,砂粒(〈2mm)含量为39.24%;线性建设工程以石砂质渣体居多,而城镇建设工程弃渣以土质弃渣为主。2)与原状土壤相比,弃土弃渣受人为机械扰动而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征显著;紫色土弃渣平均紧实度(1.86g/cm^3)远大于原状土壤(1.27g/cm^3),渗透性(0.28~26.03mm/min)高于原状土壤(O.73—6.22mm/min),抗剪强度和液塑限指数相比土壤也明显降低,直接影响其自身稳定性和抗侵蚀性能。3)在生产中可根据弃渣场物质组成、原地貌类型、上游有无汇水面积进行类型划分,并以堆放方式作为主要依据评价弃土弃渣堆积体的土壤侵蚀特征和稳定性。
郭宏忠江东蒋光毅汪三树史东梅
关键词:弃渣场物理性质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生物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2)生物埂土壤有效库容与对照自然生草埂相比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木本埂>草埂>对照自然生草埂;在生物埂蓄水过程中,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性能越好,土壤水库库容越大;生物埂土壤容重越大,则土壤渗透性和通透性越差,导致土壤无效库容越大,坡耕地农作物水分利用困难。(3)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紫花苜蓿埂(0.38 kg·cm-2)>花椒埂(0.25 kg·cm-2)>桑树埂(0.22 kg·cm-2)>自然生草埂(0.18 kg·cm-2),内摩擦角以花椒埂最大(20.76°);生物埂土壤内摩擦角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初始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黏聚力和抗剪强度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分散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由于紫色丘陵区生物埂措施对土壤孔隙结构等物理性质具有改良作用,提高了土壤有效库容,这对抵御坡耕地季节性干旱作用成效明显;同时也增强了土壤抗剪强度,使得地埂抵抗降雨和径流剪切的能力增强,保证了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稳定。
汪三树刘德忠史东梅黄先智唐学文李叶鑫甘雪莲
关键词:生物埂蓄水保土坡耕地紫色丘陵区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采用...
汪三树黄先智史东梅郭彦军郭宏忠彭旭东李叶鑫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性与抗蚀性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特点,并评价4种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表明:(1)生物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孔隙结构,以花椒埂和桑树埂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紫花苜蓿埂;生物埂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呈极显著增加(P<0.01)。(2)4种不同生物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均匀,以>0.25mm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各种生物埂>0.25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性增加(P<0.05),增量大小依次为花椒埂(69.29%)>桑树埂(59.97%)>紫花苜蓿埂(47.92%)>自然生草埂(41.32%);生物埂的风干土团聚体分形维数在2.32~2.53之间,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以紫花苜蓿埂增加最小(0.33)。(3)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抵抗降雨侵蚀能力高,抗蚀性能以乔木埂大于草埂,花椒埂抗蚀能力最高,其次为桑树埂。
汪三树史东梅蒋光毅郭宏忠黄先智彭旭东甘雪莲
关键词:生物埂土壤结构抗蚀性坡耕地紫色丘陵区
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试验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法研究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下垫面条件的产流量、产沙量均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大;放水流量为5,10,15,20,25L/min时,产流量随时间推移均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变化,产沙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二者均存在波动现象,而产沙过程波动更为剧烈,呈现出多峰多谷特点。(2)土石比对产流量、产沙量的影响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强;相同条件下坡度越大,则产流量越大,产沙量亦越大;放水流量从5L/min增加到25L/min时,土质下垫面平均径流率、平均产沙率增加量均达到最大,而土石混合质下垫面增加量最小。(3)在产流量、产沙量与放水流量的经验方程中,25°土质下垫面产流量、产沙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51.883,18.770,而35°土石混合质的增长率最小,分别为7.270,2.325。
彭旭东江东史东梅汪三树刘益军李叶鑫
关键词:产流产沙紫色丘陵区
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弃渣与林地土壤入渗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弃土弃渣物质组成复杂、结构混乱、养分含量较低的特点,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方法对不同堆置年限弃土弃渣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桑树林地相比,弃土弃渣土石混合不均匀导致其孔隙结构较差,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显著小于林地;桑树林地与弃土弃渣入渗过程最大的差异在于初始入渗阶段,此阶段弃土弃渣入渗率下降迅速并呈波动性减少趋势,且入渗特征与土体疏松多孔的结构特征、自然含水率和容重关系密切;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桑树林地Ld(116.37 t/hm2)>堆置3年弃土弃渣L3a(106.77 t/hm2)>堆置1年弃土弃渣L1a(103.98 t/hm2),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Ld(82.65 t/hm2)>L3a(51.74 t/hm2)>L1a(43.22 t/hm2),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强于弃土弃渣,而L3a土壤持水性能要高于L1a。
郭宏忠蒋光毅江东汪三树史东梅
关键词:林地入渗性能蓄水能力生态修复
重庆市坡耕地典型生物埂固土保土机理与适宜性研究
重庆市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作为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重视。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坡耕地的改造和生态重建成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坡耕地改造后形成大量的地埂资...
汪三树
关键词:生物埂坡耕地
文献传递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冲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min,各生物埂土壤的径流含沙量均较大,随后径流含沙量平稳变化并趋于稳定。(2)生物埂抗冲刷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冲刷阶段(0~3min)、慢速冲刷阶段(3~20min)和平稳冲刷阶段(20~28min)3个阶段。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冲刷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可用幂函数表示,其R2值在0.848 7~0.989 9。(3)各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2=0.790 7,N=12,p〈0.001),可用幂函数表示。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合理布置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郭宏忠汪三树于亚莉蒋光毅史东梅
关键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坡耕地坡度紫色丘陵区
重庆市开发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模式
重庆市公路建设、城镇建设、矿区建设、水利水电建设等丌发建设项目,因地形地貌而造成隧洞开挖,因矿采资源而造成耕地破坏,因三峡库区建设而造成县城搬迁,伴随大型的开挖边坡、填族堆垫现象,造成地表地貌的破坏,产生大量的弁土弃渣....
汪三树蒋光毅代数江东史东梅张耀方
关键词: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