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新诗
  • 2篇诗歌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1篇新诗理论
  • 1篇悬念
  • 1篇学术界
  • 1篇颜色意象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技巧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象
  • 1篇中国新诗
  • 1篇生命
  • 1篇生命意识
  • 1篇诗歌传统
  • 1篇诗理
  • 1篇枢纽
  • 1篇素描
  • 1篇专题笔谈

机构

  • 7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殷鉴
  • 1篇伍明春
  • 1篇赖彧煌
  • 1篇宋立民
  • 1篇龚奎林
  • 1篇荣光启
  • 1篇刘金冬
  • 1篇王光明
  • 1篇黄雪敏

传媒

  • 4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试论何其芳《预言》里的“颜色意象”被引量:1
2008年
何其芳在其诗集《预言》里将颜色意象运用得十分出色和耐人寻味。象征"生命的觉醒"和"达到最旺盛的境界"的绿色出现18次;象征着人性中最深层的两种冲动"行动和欲望,开放和压抑"的红色出现15次;体现"光明和生命的颜色"和"青春力量"的黄色出现20次,既是"纯洁的颜色"和"充满希望和潜力的形象",又表示"空虚"和"抑制的状态"的白色,出现27次。蓝色等甚少出现。颜色意象在各卷中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既意味着题材的集中或改变,也意味着心情的集中或改变,多侧面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殷鉴
关键词:《预言》颜色意象文化蕴含
全球化·本土化被引量:3
2002年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
殷鉴
关键词:本土化意识形态跨文化沟通文学观念
“功能性人物”在剧本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鲁贵为例
2009年
鲁贵作为《雷雨》中的"功能性人物",在整个剧本的艺术建构和组织上具有非同小可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主要就是作为纽带把剧中的人物和冲突连接起来,安排布置和控制剧中的悬念,以及帮助剧中场面的转换和人物的上下穿插。正是由于他身兼数任很好地完成了这些任务,才使得《雷雨》能够成为十分吸引观众、十分具有感染力的出色剧作。
殷鉴
关键词:功能性枢纽悬念场面穿插
涛声与蛩鸣——中国新诗生命意识的发展轨迹素描
2005年
从“五四”以降的 70年间 ,中国新诗生命意识的强弱消长 ,表现为两条并行的正弦曲线。既是外展和内敛的轮唱 ,即震聋发聩的涛声和随风飘逝的蛩鸣之间的交替 ,又是二者强强弱弱的重唱。外展者的生命意识往往具有比较浓重的政治色彩 ,每有黄钟大吕之声 ,常常是时代的“主流话语” ;而内敛者的生命意识则往往具有比较浓重的个人色彩 。
宋立民殷鉴
关键词:中国新诗生命意识内敛
“传统”的误区和超越
2004年
殷鉴认为,在新诗的传统问题上存在三点误区,要走出误区的办法必须超越传统,而诗人及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超越传统的关键.
殷鉴
关键词:新诗诗歌民族文学学术界
百年新诗艺术技巧的梳理与总结——评陈仲义《百年新诗百种解读》
2011年
文章讨论《百年新诗百种解读》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百年新诗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大致梳理和总结,让人们了解到新诗技巧的家底,重要的是为后来者写诗提供了有用的技巧资源,从而提高当代诗歌的艺术水准和整体水平,成为振兴当代诗歌的一种可能。
殷鉴
关键词:新诗才华
“新诗与传统”专题笔谈被引量:1
2004年
王光明认为 ,传统不仅是变化的 ,丰富复杂的 ,也是有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发现的。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意识 ,也是对现在的意识。应当从现代性出发去汲取传统 ,不是将传统视为标准 ,而是将其视为创造过程中不断对话的资源。应以之衡量新诗。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 ,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 ,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 ,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赖煌根据时下混杂相生、相互歧异的诗歌传统 ,提出应将现代汉诗的传统问题 ,放在其寄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判。现代汉诗是在现代性过程中展开的 ,它不可能和古典汉诗在同一平面对接。伍明春在对“五四”后新诗理论中有关形式观念的分析清理中 ,考察了古代诗歌传统对新诗形式潜在的影响 ,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诗被遮蔽的传统。殷鉴认为 ,在新诗的传统问题上存在三点误区 ,要走出误区的办法必须超越传统 ,而诗人及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超越传统的关键。龚奎林是从“五四”新诗的主体和创作角度看待新诗与传统的联系的 ,从而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黄雪敏认为 ,新诗在确定现代汉语为诗家语 ,抛弃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之日起 ,就开始了自身传统的探求与发展 ,并在不断地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发现传统” ,将流传?
王光明荣光启赖彧煌伍明春殷鉴龚奎林黄雪敏刘金冬
关键词:新诗诗歌传统新诗理论现代性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