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红细胞
  • 6篇白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血小板
  • 3篇白细胞过滤
  • 2篇输血
  • 2篇输注
  • 2篇浓缩血小板
  • 2篇脐血
  • 2篇洗涤
  • 2篇洗涤血小板
  • 2篇临床输注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核细胞
  • 2篇分化
  • 2篇安全性
  • 2篇RHD阴性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单核

机构

  • 18篇河南省红十字...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郑州市第二人...

作者

  • 18篇段艳丽
  • 16篇李建斌
  • 12篇单泓
  • 8篇赵林娜
  • 6篇张伟
  • 4篇王姣杰
  • 4篇张晓丽
  • 3篇刘敏
  • 3篇别立莉
  • 3篇张晓莉
  • 2篇张茵
  • 2篇张雷
  • 2篇刘英
  • 2篇焦红亮
  • 1篇李伟华
  • 1篇马学东
  • 1篇李湘云
  • 1篇王菁芳
  • 1篇邢培清
  • 1篇朱宇芳

传媒

  • 2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十六届中南...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4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hD阴性血液的冻融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RhD阴性血液的冻存及复融的效果和输注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冻存的RhD阴性红细胞利用M115红细胞洗涤系统解冻去甘油洗涤 ,并比较冻存前和洗涤后红细胞的总量、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最大分布宽度、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甘油残余量、2 ,3 二磷酸甘油酸 ( 2 ,3 DPG)含量等指标 ,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利用M115红细胞洗涤系统对冻存的RhD阴性红细胞进行解冻去甘油洗涤 ,除红细胞收率 ( 76 3 4% )略低于国家标准 ( 80 % ) ,其它项目均符合要求 ,临床效果明显。结论 :利用M115红细胞洗涤系统对冻存的RhD阴性红细胞进行解冻去甘油洗涤的方法是稳定而可靠的 ,且临床输注后疗效显著 ,无明显的输血不良反应。
李建斌张伟刘英张晓莉段艳丽
关键词:RHD阴性血液冷冻保存输血安全
四联袋分离脐血干细胞效果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实用、安全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分离脐血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应用四联袋结合无菌接口技术制备脐血干细胞,对分离后单个核细胞(MNC)数、单核细胞回收率、CD34+细胞数、台盼蓝拒染率、红细胞混入量及微生物污染等方面与试管法进行比较。结果四联袋结合无菌接口技术分离的脐血单核细胞数、单核细胞回收率、CD34+细胞数均高于试管法(P<0.05);台盼蓝拒染率、红细胞混入量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过程不易发生微生物污染。结论四联袋分离脐血干细胞是一种效率高、安全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分离方法。
赵林娜李建斌单泓段艳丽焦红亮
关键词:四联袋试管脐血干细胞单核细胞CD34+红细胞
少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与安全性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与安全性。方法:利用富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轻离心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将上清液挤压转移到血小板专用保存袋。然后用生理盐水重离心洗涤2次,移出全部上清液,再加入已经分离出的单人份新鲜血浆200mL悬浮液即为1个治疗量的LDPPCs悬液。用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布宽度(P-LCR)、血小板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等指标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比较由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的单采血小板与LDPPCs的PAC-1与黏附率。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16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LDPPCs,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混合、洗涤前后血小板P-LCR、pH值和Ca2+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单采血小板和LDPPCs的PAC-1和黏附率均<10%,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输后CCI及血小板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安全,疗效确切,可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李建斌张晓莉单泓段艳丽张茵
关键词:去白细胞
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诱导因素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研究证明脐血间质干细胞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要同时保证脐血间质干细胞的扩增能力与分化潜能,其培养和诱导分化条件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分析筛选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6—08/2007-05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液成分应用研究所完成。材料:脐血来自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正常足月分娩的胎儿,平均采血量95m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购自Sigma公司;分离细胞所用的四联袋为山东威高集团公司产品。方法:取采集6h内的脐血,采用四联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5×10^9L^-1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①细胞因子实验:单独细胞因子组加入20μg/LB27、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入5μg/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②红细胞混入量实验:裂解组加入红细胞裂解液1mL,裂解后红细胞混入量为(0.44±0.13)×10^8/份;少红细胞组红细胞混入量为(0.51±0.21)×10^8/份,多红细胞组红细胞混入量为(2.65±1.28^)×108/份。③首次换液时间实验:分别于接种后48h、7d首次换液。④诱导分化: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共诱导7d的细胞爬片进行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不同因素对脐血间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检测诱导分化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7d后,表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促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2.880,P〈0.05):红细胞裂解液组、多红细胞组贴壁细胞数明显低于少红细胞组(t=-7.332~7.550,P〈0.05),即混入的红细胞总量不大于10^8/份对细
赵林娜李建斌单泓段艳丽焦红亮宁晓琳马会娟杨朋辉龚桂玲
关键词:脐血间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
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安全性的研究
邢培清李建斌苑新单泓李伟华张晓丽赵林娜张雷段艳丽
该课题研究的LDPPCs是一种由14u PCs混合后经洗涤过滤,去除了其中12u血小板中的血浆和所有需要混合的血小板产品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最后由其中单一人份血浆悬浮的血小板产品。该产品可以避免因残留的白细胞与血小板竞争...
关键词:
关键词:血小板
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及回收率的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4年
背景:白膜法和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有无效输注发生率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目的:观察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实验研究,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26例站内采集后4-6 h的400 mL血液,随机分成改良白膜法组、白膜法组和富含血浆法组。改良白膜法采用3步离心,第1次采用次重离心,离心转速2 3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降速5,离心温度(22±2)℃;第2次采用轻离心,离心转速910 r/min,离心时间10 min,离心温度(22±2)℃;第3次离心转速2 8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离心温度(22±2)℃,离心后,挤去上层含血小板较少的血浆,袋中留30 mL血浆悬浮血小板,即为浓缩血小板。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改良白膜法、白膜法以及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制备前各组血小板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白膜法组血小板回收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膜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富含血浆法组残留红细胞和残留白细胞的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白膜法组与改良白膜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受到全血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离心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残留量,提高了血小板的回收率,可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推广应用。
单泓王姣杰别立莉刘敏戚正段艳丽
关键词:浓缩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
混合少白血小板制备及对临床输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混合少白血小板对临床输血的意义.方法:单人份浓缩血小板手工制备采用四联塑料血袋采集400ml全血,于6~8h内经3次离心法制备而成.复检合格后,采用6人份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合而成,同时通过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去除白...
段艳丽单泓别立立刘英
关键词:浓缩血小板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疗效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混合培养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的疗效。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2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再通过贴壁细胞培养法培养出人脐血MSCs。当细胞传至第3代时,随机取培养的8份脐血MSCs(半量)为A组,8份脐血MSCs(半量)为B组,将A、B组剩余的半量脐血MSCs混合为C组,3组细胞密度均为1×106L-1。混合培养的第3代脐血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105的表达。选择P4代人脐血MSCs作为移植细胞,并经5-溴-2-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体外标记。7日龄SD大鼠45只制备HIBD模型,造模中死亡3只,余42只分为混合移植组(n=16)、单份移植组(n=16)和对照组(n=10)。造模第3天,在立体定位条件下,移植组大鼠经左侧大脑皮质注入人脐血MSCs,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入相同体积的PBS。在细胞移植第7天,随机选择6只移植组大鼠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移植第1、7、14、21、28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对3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活细胞计数显示,C组细胞增殖较A组、B组快(Pa<0.05)。移植组大鼠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移植细胞在脑内能够存活,并以移植点为中心向周围迁移;混合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单份移植组(P<0.05)。移植第1天,移植组大鼠mNSS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21、28天,移植组大鼠mN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21、28天,混合移植组大鼠mNSS低于单份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培养的人脐血MSCs脑移植对HIBD新生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李湘云胡博李建斌单泓赵林娜段艳丽韩小改杨鹏辉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分化
白细胞过滤血液的制备及临床输注213例体会被引量:2
2007年
张晓丽张伟段艳丽李建斌
关键词:白细胞过滤器
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用血小板的MPV、P-LCR、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血小板活化试验、黏附试验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32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患者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洗涤混合前、后及保存72h的MPV、P-LCR、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pH值分别为(8.10±0.12)、(7.20±0.18)、(7.30±0.21)fl,(0.158±0.011)%、(0.146±0.031)%、(0.148±0.024)%,(598.76±803.24)×106、(46.69±60.17)×106、(46.69±60.17)×106,(69.64±49.34)×109、(1.25±1.16)×109、(1.25±1.16)×109,(7.08±0.23)、(6.93±0.39)、(6.93±0.17)。PCs和LDPPCs的PAC-1、黏附率分别为(2.85±0.42)%、(7.65±0.73)%,(4.65±0.34)%、(4.68±0.51)%。LDPPCs、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24h后CCI分别为(10.56±5.09)、(12.13±8.82)。洗涤前后P-LCR、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未观察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李建斌张晓莉单泓段艳丽张茵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白细胞过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