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隽华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哲学
  • 3篇中国哲学
  • 2篇哲学史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罗汝芳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学派
  • 1篇研究范式
  • 1篇易学思想
  • 1篇哲学史研究
  • 1篇证法
  • 1篇中国哲学史研...
  • 1篇泰州学派
  • 1篇唯物
  • 1篇唯物辩证
  • 1篇唯物辩证法
  • 1篇马克思主义学...
  • 1篇工夫
  • 1篇范式
  • 1篇方法论

机构

  • 5篇广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梁隽华

传媒

  • 1篇周易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罗汝芳的易学思想被引量:3
2008年
罗汝芳三十四岁时得传《易》学,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而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而其自身又是超越善恶的"至善"。从乾坤本体的生生之理又引申出即本体即工夫,"不动心"及"自然"的工夫论。
梁隽华
关键词:罗汝芳本体工夫
中国哲学史中“以马释中”的理论贡献——对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杨荣国、赵纪彬等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研究中国哲学史,发掘中国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传统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诠释,开拓了明清之际及鸦片战争后等中国哲学研究新领域。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探究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自觉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梁隽华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张岱年对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哲学的互诠及其方法论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20世纪30-40年代间,张岱年以马中互诠的方式对辩证法作了别开生面的细致阐述,其中既包含着以唯物辩证法的视阈对中国哲学辩证法思想的提炼概括,也体现了他将中国哲学辩证法揉合到唯物辩证法的探索,在概念互换、内容互含互补几个层面上既对中国哲学辩证法做了逻辑化系统化的整理,又丰富了辩证法的内容并使之在形式上更多地带上民族风格民族特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了一条中马互诠的道路。
梁隽华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
论赵纪彬对中国哲学史新范式的构建
2013年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构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并取得骄人的成果。赵纪彬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相结合的视野对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他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把握中国哲学,重视发现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内容,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划分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阶段并描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过程,并把中国哲学发展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看作历史和理论的必然。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书写范式的基本构建,成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的蓝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研究中国问题的方法论的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新篇章。
梁隽华
关键词: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
罗汝芳易学思想初探
2008年
罗汝芳学《易》,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它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其自身又是超越善恶的"至善"。他从乾坤本体的生生之理又引申出即本体即工夫、"不动心"及"自然"的工夫论。
梁隽华
关键词:罗汝芳泰州学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