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桑红桂

作品数:35 被引量:16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江苏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细胞
  • 7篇皮肤
  • 5篇增殖
  • 5篇肉芽
  • 5篇肉芽肿
  • 5篇蕈样
  • 5篇蕈样肉芽肿
  • 5篇抗原
  • 5篇病理
  • 4篇蛋白
  • 4篇凋亡
  • 4篇银屑
  • 4篇银屑病
  • 4篇细胞凋亡
  • 3篇端粒
  • 3篇端粒酶
  • 3篇天疱疮
  • 3篇肿瘤
  • 3篇细胞癌
  • 3篇细胞核

机构

  • 3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浙江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45...

作者

  • 35篇桑红桂
  • 24篇孙建方
  • 22篇李阿梅
  • 19篇曾学思
  • 7篇刘季和
  • 7篇姜祎群
  • 7篇高新元
  • 5篇应作霖
  • 5篇林麟
  • 4篇林彤
  • 4篇靳培英
  • 4篇叶干运
  • 4篇邵雪宝
  • 4篇顾黎雄
  • 4篇周武庆
  • 3篇杨海平
  • 3篇薛燕宁
  • 3篇王峰来
  • 3篇倪晓
  • 3篇张行

传媒

  • 1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2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中国麻风皮肤...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毒理学杂志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 2篇198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疱疮患者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分析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天疱疮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以及患者血清中这2种细胞因子水平与天疱疮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26例寻常型天疱疮(PV) ,14例红斑型天疱疮(PE)患者治疗前、8例经有效治疗皮损全部消退的PV患者及23例正常人血清中IL 6、TNF α水平 ,并测定了4例PV患者治疗前疱液中IL 6、TNF α水平。结果天疱疮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 6、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2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P<0.01) ;随皮损消退其水平降低(P<0.05)。4例PV患者疱液中IL 6、TNF α水平均高于相应血清中水平。结论天疱疮患者血清中IL 6、TNF α水平与天疱疮病情活动性相关。IL 6、TNF α可能参与了天疱疮的发病。
周淑华林麟靳培英王海燕胡涛高美华王峰来桑红桂
关键词:天疱疮IL-6肿瘤坏死因子
皮脂腺痣、大汗腺痣及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同时并发1例被引量:10
1995年
皮脂腺痣、大汗腺痣及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同时并发1例孙建方,邸晓丹,李阿梅,高新元患者女,32岁。出生后右颞部即有一黄豆大浅黄色小结节,略高出皮面,表面较平滑,随年龄缓慢长大,16岁时皮损明显增大,高出皮面呈疣状。较痒,抓后易破渍、渗液、结痂。曾在外地经...
孙建方刘季和邸晓丹曾学思高新元李阿梅桑红桂
关键词:小汗腺汗孔瘤皮肤肿瘤
皮肤肌纤维瘤病被引量:1
2008年
皮肤肌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皮肤软组织肿瘤.病变处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增殖。该病临床和病理表现都较为特殊,相对于其他纤维来源肿瘤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报道1例皮疹多发的皮呋肌纤维瘤病。
薛燕宁曾学思顾黎雄陈浩宋亚丽桑红桂李阿梅孙建方
关键词:肌纤维瘤病纤维细胞增殖成纤维细胞病理表现
皮肤纤维瘤中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2008年
皮肤纤维瘤(dermatofibr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表现多种多样.有时难以与其他间叶来源的肿瘤鉴别,不典型的皮肤纤维瘤与平滑肌来源的肿瘤鉴别非常困难,这时就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来判断组织来源。许多文献报道皮肤纤维瘤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普遍表达,报道结蛋白(desmin)在本病表达的文献较少。笔者分析了25例皮肤纤维瘤表达结蛋白和SMA的特点.讨论这两种免疫组化标志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薛燕宁顾黎雄宋亚丽桑红桂邵雪宝李阿梅曾学思
关键词:皮肤纤维瘤结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
银屑病皮损中细胞凋亡的原位标记检测与bcl-2的表达被引量:13
1998年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 (Td T)介导的 d- U 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 ) ,原位检测了银屑病皮损的凋亡角朊细胞 ,应用免疫过氧化酶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皮肤与银屑病皮损的 p5 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bcl- 2的表达。结果银屑病表皮各层中 ,大量角朊细胞呈现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基底层及表皮中下部各层大量角朊细胞 PCNA染色强阳性 ,基底层中 bcl- 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在银屑病皮损中角朊细胞凋亡增加 。
倪晓孙建方杨海平曾学思桑红桂李阿梅高新元叶干运
关键词:银屑病细胞凋亡BCL-2
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尖锐湿疣组织中HPV DNA的研究
1994年
本文采用HPVDNA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了30例尖锐湿疣组织标本,结果显示HPV6/11型阳性检出率为86.6%,HPV16/18型为16.6%,HPV31/33/35则为阴性,总的阳性检出率为90%。阳性结果除见于表皮浅层外,还见于棘细胞层中下部及基底细胞层内。作者认为原位分子杂交法是目前检测HPV感染及其分型的一种敏感、特异、快速且相对简便的方法,又能进行感染的组织学定位,同时这一方法还适应于对以往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孙建方刘季和桑红桂高新元李阿梅
关键词:HPV原位杂交尖锐湿疣DNA
麻风菌接种树鼩的研究
1989年
树鼩系一种低等的灵长类动物,在种系发生上与人类近缘。用取自多菌型麻风病人的麻风菌经足垫5.0×10~4/足垫)及静脉(1.0×10~7)分别接种树鼩,同时用 CEW 系小鼠的足垫接种作对照。结果发现接种12个月后,AFB 均能在体温低的足垫内增殖,此时 AFB 住 CFW 系小鼠足垫中的增殖已由上升转为明显下降,而树鼩足垫中的菌量则明显上升,到接种后18个月菌量已高达2.44×10~9/克组织,足垫还呈轻度肿胀,病理险查见大片以巨噬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并有趋于泡沫化的巨噬细胞,含有大量的 AFB 及菌团。皮神经也受侵犯;在多种脏器组织中也能找到 AFB。对树鼩体内增殖的这种 AFB 正在鉴定中。
王荷英叶顺章刘季和喻林冲施美琴桑红桂
关键词:麻风菌树鼩灵长类动物巨噬细胞脏器组织体内增殖
泛发性结节性痒疹被引量:2
2006年
报告1例泛发性结节性痒疹。患者男,26岁。2年前双大腿伸侧出现许多质地坚实的小丘疹,剧痒,并逐渐累及四肢及躯干,就诊前20d皮损突然增多、增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结节性痒疹样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100蛋白染色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在表皮内显著增多,真皮内可见数量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S-100蛋白染色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和神经结构,还有较多散在分布的富含颗粒的肥大细胞。抗酸染色示增生的表皮内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颗粒。
宋宁静蒋明军孙叶梅姜文华曾学思桑红桂李阿梅王千秋
关键词:痒疹结节性
外阴侵袭性鳞状细胞癌62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外阴皮肤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组织病理资料齐全的外阴侵袭性鳞癌,对其组织病理片、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病理类型、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特点及临床-组织病理联系。结果:62例侵袭性外阴鳞癌中,临床表现为菜花状/疣状35例(56.5%),浸润性红斑19例(30.6%),溃疡7例(11.3%),萎缩1例(1.6%)。4种组织病理类型中,寻常型占64.5%,其次为基底细胞样型和疣状型,各占14.5%,尖锐湿疣型最少,占6.5%。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中以轻度上皮内瘤变为主(38.7%),鳞状上皮增生次之(35.5%),中重度上皮内瘤变最少(25.8%)。结论:外阴侵袭性鳞癌临床上以菜花/疣状表现最常见,组织病理类型以寻常型占优势: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以轻度上皮内瘤变、鳞状上皮增生为主,可认为是发生恶性肿瘤的早期事件。
李小静陈浩李柳君刘排邵雪宝桑红桂孙建方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侵袭性组织病理特点
人麻风杆菌在裸鼠中的增殖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报告了麻风杆菌在裸鼠(NIH/nu/nu)体内的大量增殖。麻风杆菌经足垫皮下接种(1.0×10~4)后,菌在裸鼠足垫中出现持续增高。至感染后21个月,足垫乎均菌量大于1.08×10~9,菌数增长了108000倍,每克组织含菌量大于5.4×10^(10);而平行接种的CFW系免疫正常小鼠的足垫平均菌量为3.68×10~?,表现为局限性增殖.麻风菌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对数期明显延长.对裸鼠体内增殖的抗酸杆菌(AFB)进行鉴定的结果表明;①不能在可培养分枝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②吡啶提取试验失去抗酸性;③在鼠足垫试验中呈典型的麻风杆菌生长曲线,并对抗麻风药物如氨苯砜,利福平完全敏感。这些实验结果证明了在裸鼠体内增殖的AFB是人麻风杆菌. 从受感染的裸鼠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被感染了的麻风杆菌也能播散到其他脏器和非接种部位;又从接种麻风菌的足垫部位的组织切片中见许多大小菌团;呈现瘤型麻风病变. 上述结果证明了裸鼠实验麻风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对今后开展麻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更有促进作用.
王荷英叶顺章喻林冲施美琴卢婉乔唐美玉桑红桂
关键词:麻风杆菌增殖裸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