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立航

作品数:25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基因
  • 5篇皮肤
  • 4篇突变
  • 3篇皮炎
  • 3篇疗效
  • 2篇芽生菌病
  • 2篇亚群
  • 2篇医用敷料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诊治
  • 2篇诊治体会
  • 2篇嗜酸
  • 2篇特应性
  • 2篇着色
  • 2篇着色芽生菌病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细胞亚群

机构

  • 21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慢性病...
  • 2篇深圳市第三人...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深圳市东湖医...
  • 1篇上杭县中医院

作者

  • 25篇林立航
  • 8篇刘晶晶
  • 7篇王育英
  • 7篇田伟
  • 5篇肖学敏
  • 4篇叶小茵
  • 3篇张明霞
  • 3篇赵敬军
  • 2篇冯昌银
  • 2篇赵蕊
  • 2篇王辉
  • 1篇吴志华
  • 1篇张声
  • 1篇林振兴
  • 1篇王宝玺
  • 1篇程波
  • 1篇张士德
  • 1篇孟谨
  • 1篇苏惠春
  • 1篇刘启文

传媒

  • 5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国医疗美容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福光技术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6
  • 2篇200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化棘皮瘤的皮肤镜表现被引量:5
2014年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性的在体皮肤表面显微镜诊断技术,通过皮肤镜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与组织病理学变化有着特殊和相对明确的对应关系。对多种皮肤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高肉眼诊断的准确率。角化棘皮瘤在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上均十分类似鳞状细胞癌(SCC),常被认为是SCC的变异型,少数患者有复发和恶化的危险。对于临床怀疑但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皮损,早期诊断并及时切除非常重要。本文对10例角化棘皮瘤患者的皮肤镜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皮肤镜作为角化棘皮瘤无创诊断的可行性。
田伟冯昌银林立航叶小茵刘晶晶汪洁王育英
关键词:皮肤镜角化棘皮瘤
特应性皮炎患者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几种重要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9例AD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和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及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DC)等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4、CCR3、CCR4及CCR5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AD患者血清SDF-1α、TARC和MDC水平显著升高(P<0.001),IP-10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外周血CXCR3、CCR3、CCR4及CCR5在CD4+T细胞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血清TARC和MDC水平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r分别为0.669及0.409,P分别为<0.001及<0.01)。结论具有生物活性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T细胞和嗜酸/嗜碱粒细胞的聚集、激活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在A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钱起丰林立航张明霞刘启文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3流式细胞仪分析CCR3嗜碱粒细胞
急性皮肤型移植物抗宿主病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皮肤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就诊的8例急性皮肤型GVHD患者进行观察和临床资料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发病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结果:8例患者原发病分别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者5例,半相合者3例。8例患者中女4例,男4例,移植后GVHD发生时间为15 d^3个月,临床表现大多为弥漫性红斑、斑丘疹,1例表现为特征性的毛囊周围丘疹,结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8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allo-HSCT后急性皮肤型GVHD临床表现大多无特异性,需结合病史和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田伟郑雅男冯昌银林立航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特应性皮炎患儿单核细胞和CD4^+ 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2013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CD4+ 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在儿童特应性皮炎(AD)中的致病作用。方法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AD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和CD4+ 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以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80、CD86和CD83分子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CD4+ T淋巴细胞表面CD86分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CD80和CD83分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患儿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能通过上调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83的表达水平促使免疫细胞活化而导致Th1/Th2免疫应答失衡;CD4+ 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在免疫应答中起维持和放大作用。
林立航张明霞王育英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免疫学检验
理血通经方治疗节段型白癜风32例被引量:3
2011年
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色素脱失的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我们采用自拟的理血通经方治疗节段型白癜风3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林立航刘晶晶王育英
关键词:白癜风糖皮质激素
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COL7A1基因错义突变分析
2024年
目的检测1个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先证者男,20岁,自出生后四肢反复出现水疱、破溃、色素沉着、瘢痕、指(趾)甲变形等。该家系3代共5例患者,均有典型皮损。提取该家系14名成员(包括5例患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对先证者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选定相关的突变位点,在家系中用Sanger测序验证该突变位点。结果基因测序示,先证者及其他4例患者COL7A1基因的第107号外显子均存在错义突变(c.7885G>A),导致第262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p.G2629R),9名健康亲属和100名健康对照未发现该突变。该家系中该突变与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共分离,在Pubmed、HGMD、ClinVar等多种数据库查询未见收录,考虑该突变为新发错义突变,其编码的氨基酸改变VI型胶原蛋白结构,从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在该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COL7A1基因107号外显子发现了新的错义突变,扩展了COL7A1基因突变数据库。
余林洪王怀玉朱长华董琳馨吴保凤林立航肖学敏
关键词:DNA突变分析错义突变
γ分泌酶基因突变在反常性痤疮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反常性痤疮是毛囊-皮脂腺-顶泌汗腺单元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和免疫因素是目前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遗传因素主要与γ分泌酶突变有关:在γ分泌酶基因单倍体不足的遗传背景下,部分患者γ分泌酶-Notch轴表达异常,导致毛囊角化和炎症加剧。γ分泌酶基因突变并不一定引起反常性痤疮的发生,家族性反常性痤疮患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仍不清楚,基因型和表型的联系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需大样本研究的验证。
周鹏军王宝玺林立航肖学敏
关键词:化脓性汗腺炎Γ-分泌酶突变发病机制
抗磷脂综合征误诊为梅毒1例被引量:1
2009年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组与抗磷脂抗体(APL)有关的多系统受累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现报告1例临床表现为“梅毒血清崮定”,多次诊断“梅毒”且驱梅治疗无效的病例,旨在提高皮肤科医生对APS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林立航王育英魏珊
关键词:抗磷脂综合征梅毒
福建地区3例着色芽生菌病诊治体会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组由暗色真菌引起的,以组织中出现棕黄色分隔厚壁孢子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该病治疗较困难,手术切除、CO2激光、冷冻、电灼、热疗等方法治愈率低,疗程长,而且疗效差别较大。我们近年来在福建地...
赵敬军田伟刘晶晶赵蕊叶小茵王育英林立航
非遗传因素在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2年
反常性痤疮是好发于顶泌腺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感染、性别差异、生活方式等非遗传因素与反常性痤疮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文以免疫和感染为重点概述非遗传性因素在反常性痤疮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最新进展,为目前有限的反常性痤疮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朱长华肖学敏林立航
关键词:非遗传因素免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