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娜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抗原
  • 3篇病毒
  • 3篇出血热
  • 2篇肾综合征
  • 2篇肾综合征出血...
  • 2篇综合征
  • 2篇综合征出血热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抗原
  • 2篇抗体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抗原
  • 1篇毒力
  • 1篇血凝
  • 1篇血凝试验
  • 1篇阳性
  • 1篇阳性人群
  • 1篇药物
  • 1篇药物作用
  • 1篇乙型

机构

  • 6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 1篇黄石市卫生防...
  • 1篇安徽省医学科...
  • 1篇湖北医学院

作者

  • 7篇林娜
  • 3篇王灵枢
  • 3篇倪大石
  • 3篇新燕
  • 3篇杨丽敏
  • 2篇保明利
  • 2篇周宁
  • 1篇孙志勤
  • 1篇诸卫平
  • 1篇陈延昌
  • 1篇秦林金
  • 1篇范育刚
  • 1篇刘志跃
  • 1篇戴云鹏
  • 1篇杨丽敏
  • 1篇李嫔
  • 1篇李嫔
  • 1篇吕炳申
  • 1篇胡建明
  • 1篇郑志明

传媒

  • 4篇内蒙古医学院...
  • 2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湖北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抗原及其相应抗体的检测
1996年
10株HFRSV乳小白鼠脑内接种传代后,滴定其毒力(PFu/0.1ml)、核、膜结构蛋白抗原(RPHA、HA)、并以活毒一次免疫,1个月后以IFA、HI、RPHI、PRNT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并以交叉HI、交叉RPHI证实各毒株间抗原性的关系。结果提示:选择HFRS疫苗株时,高的HA/RPHA比值是必要的;且UR、R_(22)、L_(99)株病毒抗体与其它10株病毒有广泛的交叉反应、被推荐为疫苗首选毒株,需进一步与HFRS各型病毒作广泛的交叉试验。
李嫔王灵枢保明利杨丽敏周宁吴冬明倪大石林娜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HFRSV抗体
各种HBsAg阳性人群中抗D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研究
1989年
采用Abbott EIA法对各种HBsAg阳性人群血清抗HDV抗体进行了调查,结果在1004份血清标本中检出有18份标本抗HD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8%。抗HDV抗体检出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但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抗HDV抗体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分别为0.6%、0%、1.7%、和12.1%。这些阳性血清中抗HDV抗体滴度<1:10,间隔2~6个月后对部份患者重新采血复查时,抗HDV抗体转为阴性。研究结果提示了低感染率的D型肝炎在我国的存在。
郑志明胡建明张江虹诸卫平刘少凡解兵姚雨晨陈延昌刘忠超孙志勤马为民刘恒耀何祥旺张婉英陈娟枝刘守亮吴家驹张士勋许士恒陈汶柳恩候尹祖善林娜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免疫应答的研究
1994年
应用反向被动血凝集抑制试验和血凝集抑制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血清(7病日内)中病毒核蛋白、膜蛋白抗体。103例患者血清,仅核蛋白抗体出现者33例,病情转径及无变化者31例(93.94%).而转重者仅2例(6.06%),且其血清抗体主要为IgG型。仅膜蛋白抗体出现的患者9例,病情转重者8例(88.89%),其抗体主要为IgM.核蛋白、膜蛋白抗体均阳性的61例患者,病情转归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提示:核蛋白抗体先出现的患者,病情多转轻,而膜蛋白抗体先出现的患者,病情普遍转重,似与病毒的"一次性打击"有关。在仅核蛋白抗体出现的患者中,有2例病情转重,但其抗体球蛋白类型为IgG,故尚不能排除本病有"二次感染"的可能,这一现象在推行本病预防接种时值得重视,另对进一步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及预测患者的病情转归亦具参考价值。
王灵枢倪大石杨丽敏林娜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应答血凝试验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毒力及抗原性研究
1996年
43株不同来源的HFRSV在乳小白鼠内传代,测定其平均死亡时间,并计算经脑内及皮下接种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半数感染量(ID50),选择其中17株病毒测定其蛋白含量,核膜结构蛋白滴度,二者的比在及其比活性。结果提示:43株病毒据其毒力分为4个型,其乳鼠内传代次数与平均死亡时间及LD50、ID50无平行关系,不同毒株的核、膜结构蛋白比值,比活性各不相同,说明不同来源的HFRSV毒力、抗原性各有差异,筛选HFRSV疫苗时需加以考虑。
王灵枢李嫔新燕保明利杨丽敏周宁倪大石林娜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毒力抗原性
HLAⅡ类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研究进展
2002年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是目前人类所知最复杂的基因系统 ,MHCⅡ类抗原分子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发现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Ⅱ类基因与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内的 70多种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本文拟就HLAⅡ类基因、抗原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Ⅱ类基因与SLE的遗传关系及其与SLE易感性机理等方面作一综述。
戴云鹏林娜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
HLA-DQA1等位基因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 (AP)的发病机理是否有免疫遗传因素的参与。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 (PCR -SSP)对 70例内蒙古地区的儿童AP病人进行了HLA -DQA1等位基因型别分析 ,并与 90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发现病人HLA -DQA1 0 30 1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二者的频率分别为 2 7.9%和 10 .0 % ,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RR =5 .5 6 ,EF =0 .45 ) ;AP病人HLA -DQA1 0 30 2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二者的频率分别为 6 .4%和 17.2 % ,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RR =0 .2 8,EF =0 .2 6 )。 结论 :HLA -DQA1 0 30 1等位基因可能是AP易感基因 ;HLA -DQA1 0 30
王晓娟林娜孟化范育刚新燕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白细胞抗原聚合酶链反应儿童
四种方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的药物 ,通过四种不同治疗方案对 2 5 6例NGU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法 (DFA)检测诊断。结果 :本组 2 5 6例NGU患者CT感染率 5 3 5 % ,UU感染率 31 6 % ,混合感染 14 8% ;四种方案治疗后 2wk病原体阴转率以双黄连组最高 87 7% ,氧氟沙星组次之 81 8% ,与其它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半年随访 ,双黄连组复发率为7 1% ,明显低于其它三组 (罗氏芬组 ,氧氟沙星组和特美力组分别为 39 1% ,17 9%和 2 4 0 1% )。结论 :大剂量双黄连静脉输注治疗NGU患者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远期疗效稳定 ,宜在临床推广使用。
刘志跃秦林金新燕杨丽敏吕炳申林娜
关键词:尿道炎药物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