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 作品数:18 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7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儿童CPAM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年龄1d^15岁,平均年龄4.3岁,男女发病几率基本相同。依照Stocker组织病理学分型,73例CPAM中Ⅰ型49例,Ⅱ型22例,Ⅲ型2例。均为单侧病变,累及左侧29,右侧44例,合并心脏畸形6例,合并蛛网膜囊肿2例,伴隐形脊柱裂及甲状腺发育不良1例,伴脑发育落后、脑积水1例,伴肾母细胞瘤1例。影像学方面除2例Ⅲ型CPAM显示肺实变样改变外,余病例胸部X线或CT均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含气大囊;或多发大小相近蜂窝状小囊,囊内未见肺纹理。73例均行患侧肺叶切除术,随访时间2~25个月不等,除2例Ⅲ型患儿死亡外,余患儿恢复良好。结论:CPAM是一种较罕见的发生于肺的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可通过影像检查发现,确诊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手术完整切除患侧肺叶,预后较好。
- 舒艳朱坤汤宏峰赵曼丽杨敏赵云刘蕾李俊平
- 关键词:儿童肺叶切除术预后
- 儿童原发性胰腺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 朱坤杨敏赵曼丽汤宏峰
- 一种二氢杨梅素在制备治疗口腔癌的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氢杨梅素在制备治疗口腔癌的药物中的应用。二氢杨梅素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口腔癌细胞的存活率,通过上调凋亡相关因子PARP的表达促进口腔癌细胞凋亡,同时二氢杨梅素还能通过降低自噬相关因子Atg‑7或LC3...
- 朱润芝燕翔夏添王茜桐叶飞袁啸杨敏
- 文献传递
- 小儿慢性胃炎与Hp感染的关系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临床病理特征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1838例确诊为慢性胃炎的病例,根据年龄、性别、炎症程度、活动性炎症、淋巴滤泡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分析每组Hp感染情况。结果:小儿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阳性率16.5%,男、女Hp感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10~18岁小儿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较10岁以下患者明显增多(P<0.05);轻度慢性炎症组无Hp感染,中度慢性炎症组Hp阳性率16.3%,重度慢性炎症组Hp阳性率85.9%,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活动性炎症组Hp阳性率0.1%,轻度活动性炎症组Hp阳性率58.7%,中-重度活动性炎症组Hp阳性率92.2%,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滤泡组Hp阳性率2.0%,轻度淋巴滤泡组Hp阳性率32.6%,中-重度淋巴滤泡组Hp阳性率84.7%,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10~18岁小儿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及淋巴滤泡等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
- 朱坤杨敏舒艳赵云
- 关键词:慢性胃炎HP
- 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慢性唇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慢性唇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确诊的慢性唇炎患儿45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和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均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第1、2、3周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失访2例,未纳入结果统计。治疗第1、2、3周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8.1%、71.4%、85.7%,对照组分别为40.9%、68.2%、90.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5%、14.3%、23.8%,对照组分别为22.7%、45.5%、54.5%,观察组第2、3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主要不良反应为用药部位灼热、刺痛感等一过性不适,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结论: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慢性唇炎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
- 杨敏郑惠文李云玲
- 关键词:儿童他克莫司慢性唇炎
- 4例小儿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
- 目的探讨小儿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例小于5岁低龄患儿的SAN...
- 杨敏赵曼丽贺敏朱坤汤宏峰顾伟忠陈希舒强
- 关键词:脾脏肿瘤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血管瘤
- 32例先天性血管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瘤(CH)患儿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及治疗。方法对32例行手术切除CH患儿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20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6∶1,平均就诊年龄3岁7个月。均为单发肿块,头颈部8例,躯干12例,上肢5例,下肢7例。1例为产前B型超声发现,余31例为患儿出生时发现。25例肿块有逐渐增大表现;3例肿块较出生时有缩小;4例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1例肿块触诊皮温较高,1例肿物中央可及一窦道,余30例均无局部疼痛、红肿破溃等情况。所有病例术前血常规及凝血谱检查均未见异常。1例患儿曾接受硬化剂注射术,术后肿块无明显缩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1例患儿术中出血过多,术后接受输血治疗。结合临床表现后诊断: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ICH )3例,余29例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ICH)。NICH:镜下见瘤组织呈小叶状结构,小叶内微血管内皮细胞核呈"靴钉样"向管腔内突出。小叶中央见星形管腔,间质为致密纤维组织,可见淋巴管结构及明显的小动、静脉。RICH:镜下见与NICH相似的小叶状结构,小叶内多量血管闭锁,余血管腔变窄,内皮细胞较扁平,小叶间纤维脂肪组织增多,可见灶性出血坏死、钙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病例均不表达Glut1,均表达CD31、CD34、WT1,D2-40部分表达。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1个月),可见残留轻微线样瘢痕,均未见复发。结论CH属良性脉管肿瘤,预后较好。诊断RICH/NICH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病理上需与脉管畸形、婴儿性血管瘤、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及化脓性肉芽肿相鉴别。
- 舒艳汤炜健汤宏峰朱坤杨敏赵曼丽舒强
- 关键词:血管瘤先天性病理学
- 儿童多系统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ulti-system Langerhans cell system,MS-LCH)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8例MS-LCH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性1例,女性7例,年龄从13 d-3岁5个月,其中6例累及高危器官。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或贫血,伴有肝、脾、淋巴结、骨、垂体等多系统器官受累。镜下见受累器官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核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免疫组化显示朗格汉斯细胞阳性表达CD1a和S-100。结论:MS-LCH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响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累及高危器官者,预后较差。
- 赵曼丽朱坤杨敏顾伟忠赵云舒艳汤宏峰
-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儿童免疫组织化学
- 小儿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小儿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2017年入院的4例小于5岁SANT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标本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SANT患者中小于14岁的病例进行复习讨论。结果本组4例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3岁2个月。单发肿块3例,多发1例;术前诊断为血管瘤3例,错构瘤1例。有间歇性腹痛1例,无症状3例。镜下均表现为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由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的窦隙样血管腔隙构成,结节间纤维性分隔或呈同心圆状包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节内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均表达CD31,不同程度表达CD34、CD8。3例行全脾切除术,1例行部分脾切除。共检索到公开发表的SANT中英文文献137篇,380例患者。其中,描述年龄小于14岁患者的文献有5篇,共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3岁2个月~12岁;2例有腹部症状,均为单个结节;术前诊断为血管瘤或脾肿块;2例行脾部分切除,3例行脾全切除。本文4例及文献中3例随访20个月~7年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预后良好,诊断依靠影像学及其特征性的显微镜下特点,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儿童患者可试行局部切除。
- 杨敏赵曼丽贺敏朱坤汤宏峰顾伟忠陈希舒强
- 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
- 儿童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对9例CM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表型染色。结果9例患儿中4例,女5例;发病年龄〈6个月5例。色素性荨麻疹7例,肥大细胞瘤1例,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层肥大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显示肥大细胞表达CD117、CD68、CD45,不表达S-100和CD1a。Giemsa染色显示9例肥大细胞胞质内均出现数量不等的紫红色异染颗粒。结论CM多见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在6个月内发病,结合临床表现和皮损病理活检可确诊。
- 段婷朱坤杨敏赵曼丽
-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色素性荨麻疹肥大细胞瘤皮肤临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