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凯荣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东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句式
  • 1篇代词
  • 1篇动因
  • 1篇疑问代词
  • 1篇疑问句
  • 1篇语法化
  • 1篇语义
  • 1篇正反问
  • 1篇正反问句
  • 1篇日语
  • 1篇时间顺序原则
  • 1篇使役
  • 1篇趋向补语
  • 1篇问句
  • 1篇礼貌
  • 1篇礼貌准则
  • 1篇领属
  • 1篇领属结构
  • 1篇名词
  • 1篇句式语义

机构

  • 7篇东京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7篇杨凯荣
  • 1篇贾黎黎

传媒

  • 1篇世界汉语教学
  • 1篇汉语学习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日语学习与研...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汉语学报
  • 1篇语言研究集刊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だれも~」句式的功能扩展探析——与汉语相应句式的对比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指出,日语中由人称疑问代词构成的全称否定句式「だれも~」既可用于否定动作或事项,也可用于否定主体存在,后者是「だれも~」句式的独特用法,此时它不能与汉语的“谁也……”句式互译,但却与“没人……”句式呈有规律的对应。这是因为日语中难以直接对相当于最上位集合的上位范畴名词「ひと」(人)的存在进行否定,而需要导入一个虚拟集合的概念,使用疑问代词迂回地进行表达,这促使了「だれも~」句式的功能扩展。
贾黎黎杨凯荣
关键词:疑问代词
受益表达的使用条件和领属结构——汉日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汉语的"给"作为格标记,其主要功能是表述给予义和受益义;日语的受益标记不是格标记,属语用范畴,主要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视点和立场,突显恩惠的施舍,施舍恩惠的对象不限于与格,还可以是宾格、领属格、伴随格等。因此日语的领属结构能用于受益句,而汉语的领属结构不能用于受益句。本文还考察了日语受益标记在从句、定语修饰成分内的使用限制以及汉日领属结构之间的不同语义和句法特征。
杨凯荣
关键词:给予义领属结构
论上海话的使役、被动标记被引量:1
2016年
上海话的"叫/让/拨"都能表示使役,不过,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使役。论文对此提出了新的归类及其理据。论文主要就"拨"由本来的给予义扩展为被动的语法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语料的调查和分析后论证了"拨"是经由否定的使役(即不许可)扩展为被动的。从语义上看,只有表示不许可的"拨"才既有使役的解读,又有被动的解读。正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的连接才促使"拨"成为使役和被动标记的。
杨凯荣
关键词:使役语法化
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被引量:20
2006年
本文试图说明为什么趋向补语的宾语为处所时必须放在“来/去”之前而不能放在“来/去”之后,以及趋向补语的宾语为事物时为什么可以有三种位置,并说明这三种位置所带来不同语义的动因。
杨凯荣
关键词:趋向补语宾语时间顺序原则
“量词重叠+(都)+VP”的句式语义及其动因被引量:25
2003年
本文旨在探讨"量词重叠+(都)+VP"的句式语义及其动因。"量词重叠+(都)+VP"的主要功能是对遍指对象(人或事物)的某种情态予以描写或评价。此句式要求它的VP(谓语部分)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事件。因为采用量词重叠形式本身就是为了对每个成员进行逐一扫描,而只有状态是可以从它的外部特征予以观察并核实的。这也是此句式的语义动因所在。
杨凯荣
关键词:句式语义
日语否定疑问句的功能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表现被引量:1
2013年
文章主要考察和分析日语否定疑问句的功能及与此相对应的汉语句式。通过考察和分析,文章认为日语的否定疑问句具有诱导功能和礼貌用法是因为它用否定形式来预设否定命题存在的可能性,并以此假设来委婉地表述说话人的意愿,以便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这种表述方式符合Lakoff(1977)的礼貌准则。与此相比,汉语的否定疑问句并没有这种功能和礼貌用法,反而是有失礼貌的语言行为。文章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说明。文章还就汉语肯定疑问句、正反问句与日语否定疑问句在某种意义上相对应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阐释了它们之间存在的语用机制的不同。
杨凯荣
关键词:否定疑问句正反问句礼貌准则
从表达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被引量:7
2013年
本文主要从表达功能出发,探讨汉语"了"的隐现问题。通过对汉语已然句子的分析和考察,我们认为汉语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来确定是否使用句末"了",当说话人旨在报告事件的发生时句末需要用"了"。但是同样是已然的事件,当说话人对其进行说明或者对动作行为进行描摹时,句末则不需要用"了"。
杨凯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