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明
- 作品数:58 被引量:224H指数:9
- 供职机构:哈尔滨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抑制直流高压击穿试验过程中样品击穿瞬间过流现象发生的接地电路
- 一种抑制直流高压击穿试验过程中样品击穿瞬间过流现象发生的接地电路,属于高压击穿试验领域。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做直流击穿试验时,样品击穿瞬间过流现象造成整个实验室断电,进而损害其他设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抑制直流高...
- 杨佳明郑昌佶聂洪岩王暄宋宇程张星宇韩旭
- 文献传递
- 纳米SiC/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与电导特性被引量:6
- 2016年
- 利用熔融共混法制得不同纳米SiC质量分数(0.5%、2.0%、3.0%)的纳米SiC/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材料,研究了添加纳米SiC颗粒对LDPE介电性能的影响。利用SEM观测了纳米SiC颗粒的分散特性,利用电声脉冲(PEA)法测得40kV/mm场强作用下纳米SiC/LDPE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分布特性。利用热刺激电流(TSC)进一步验证纳米SiC添加能够提高LDPE的陷阱浓度。结果表明:纳米SiC颗粒能够均匀地分散在LDPE中,未出现较大的团聚现象。纳米SiC质量分数为0.5%、2.0%和3.0%的纳米SiC/LDPE复合材料空间电荷注入量明显低于LDPE。短路600s后的残留空间电荷密度远小于LDPE。纳米SiC/LDPE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注入量与电导率均随着纳米SiC的增加而减少。纳米SiC质量分数为3.0%的纳米SiC/LDPE复合材料场强非线性系数为2.6,远小于LDPE的4.3。TSC曲线表明纳米SiC/LDPE复合材料内部制造了大量的陷阱,抑制了载流子在材料内部的输运,从而阻碍了空间电荷的迁移和积聚。
- 郑昌佶时海涛杨佳明赵洪
- 关键词:复合材料SIC低密度聚乙烯空间电荷电导率
- 短路热冲击作用下热塑性电缆绝缘结构动态演变仿真计算方法及其计算系统
- 本发明属于电缆可靠性评估领域,提供一种基于相变的热塑性绝缘电缆受热冲击后绝缘偏心率计算方法。基于实测的结晶熔融特性和流变特性参数,建立电缆及其敷设环境的简化模型,其中根据电缆典型形状截面建立二维模型;确定材料物性的参数,...
- 杨佳明付哲杨旭王殿宇赵新东赵洪王暄
- 混炼工艺对聚丙烯基绝缘材料的力学及电学性能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选用聚丙烯(PP)为基体材料,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弹性体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EBS)为增韧改性填料,应用双螺杆挤出机与转矩流变仪两种混炼方式制备了弹性体/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表明,与纯PP相比,弹性体/聚丙烯复合材料机械韧性得到改善,但材料耐电强度降低,空间电荷增多。其中,SEBS/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电强度均优于POE/PP体系。混炼工艺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较为明显,由于双螺杆的切应力更强,所制复合材料中弹性体分布更均匀,耐电强度更高。但较强的切应力也使PP大分子链降解,导致空间电荷积聚增多。
- 杨俊杨佳明赵新东杨旭王暄
- 关键词:聚丙烯弹性体共混工艺电学性能
- 光辐照交联高密度聚乙烯耐环境应力开裂与直流电性能
- 2024年
- 为满足深海光电复合缆在高压力、强腐蚀性海水环境中的运行要求,文中选择具有良好阻水性能且可耐受直流高压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作为电缆绝缘材料。但结晶度较高的HDPE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较差,为此采用交联改性来加强片晶间的作用力来保证材料在保持阻水性能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材料的耐开裂特性。鉴于HDPE加工温度高(~140℃),与传统的过氧化物交联及硅烷交联工艺适配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光敏的紫外光引发交联技术,配合一种含有多不饱和双键的交联助剂制备了不同交联度的HDPE材料。从拉伸与热延伸试验得出,随着材料交联度的提高,片晶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有效提升了材料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900 h),并保持了优异的阻水特性(<0.125%);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空间电荷分布、直流电阻率与直流击穿强度测试得到,交联助剂的极性基团——羰基在材料内引入了0.8 eV的空穴陷阱与1.9 eV的电子深陷阱,在材料内部有效抑制了空间电荷注入现象,并提高了材料的直流电阻率,保持了材料的直流击穿强度。
- 陈珍珍谢书鸿闫志雨邱兴宇牛学超王凯赵新东杨佳明
- 关键词:高密度聚乙烯耐环境应力开裂
- 纳米复合聚乙烯材料中的两相界面及其荷电行为被引量:8
- 2017年
- 纳米复合聚烯烃绝缘材料有望在未来应用于高压直流电缆的制造,但纳米粒子改善介质电性能的根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在纳米复合聚烯烃介质中,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形成的两相界面对材料的宏观性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Lewis和Takada分别基于胶体化学和静电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界面模型,Tanaka根据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可能关系,提出了多核模型。这些模型都强调了界面对电荷的存储作用,认为复合介质通过存储电荷来改善介电性能。该文综合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纳米复合聚乙烯介质界面区微观表征的一些成果,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表明:静电力显微镜、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Zeta电位测量等方法和技术,可以作为探测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界面荷电现象的可行的手段。多种方法研究表明:在未经极化的Si O2、Al2O3复合聚乙烯体系中观测到了界面荷电分布,符合Lewis的界面荷电模型;而未经极化的Mg O复合体系中未探测到界面荷电现象。热刺激电流(TSC)测试表明复合体系的共同之处是形成均匀致密分布的深陷阱,而且材料的空间电荷抑制特性与这些深陷阱的存在密切相关。在纳米粒子与聚乙烯的复合物中,不论是纳米粒子与聚乙烯直接接触荷电,还是通过外场极化形成界面荷电,都可以理解成电荷入陷深陷阱,深陷阱界面荷电区激发的库仑场,是体系抑制空间电荷注入与改善直流电性的可能机制。
- 赵洪闫志雨杨佳明郑昌佶王暄韩宝忠
- 关键词:空间电荷
- 结晶特性对聚丙烯空间电荷及直流击穿强度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观察了不同成形条件聚丙烯(PP)的结晶形态及结晶度,通过动态力学热分析(DMA)测试了不同结晶形态PP的力学特性,利用电声脉冲法(PEA)测得不同结晶形态PP的空间电荷特性,并对不同结晶形态PP进行了直流击穿强度测试。结果表明,PP在较高的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下减少了晶核数目并促进了球晶生长。DMA和PEA测试表明,小球晶可使PP的储存模量降低,大球晶在生长过程中,将较多的杂质和低分子物排挤到无定形区中,导致β松弛损耗增大,从而使室温下的空间电荷量明显增加。直流击穿强度测试表明,当PP形成大且疏的球晶时,击穿过程可沿更短的路径发展,并且无定形区存在较多杂质及低分子物,从而使击穿强度明显降低。
- 赵洪吕洪雷杨佳明高铭泽王理想何辉
- 关键词:聚丙烯结晶温度空间电荷
- 基于α松弛分析CB/LDPE纳米复合介质空间电荷特性被引量:6
- 2017年
- 分别以导电炭黑(C-CB)和绝缘炭黑(I-CB)作为纳米填充相,研究不同性能炭黑(CB)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采用多种测试方法对CB微观形貌和表面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利用电声脉冲(PEA)法测量LDPE及其纳米复合介质的空间电荷分布,并结合动态机械分析法(DMA)和热刺激电流法(TSC)探索CB改善LDPE空间电荷特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CB比I-CB具有更长的链状结构和较少的表面基团,可与LDPE产生更强的相互作用;C-CB/LDPE和I-CB/LDPE纳米复合介质均能够有效地抑制空间电荷积聚,其中前者的空间电荷抑制能力更强。分析认为复合介质空间电荷性能改善是由于CB与LDPE相互作用,减少了参与α松弛的分子形成的缺陷数量,降低了LDPE内的陷阱密度。
- 闫志雨赵洪韩宝忠杨佳明陈俊岐
- 关键词:低密度聚乙烯炭黑空间电荷热刺激电流
- MgO/LDPE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空间电荷特性被引量:34
- 2012年
- 为了降低低密度聚乙烯中的空间电荷积累,在自制纳米MgO粉体的基础上,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氧化镁/低密度聚乙烯(MgO/LDPE)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MgO/LDPE纳米复合材料中的MgO粒径大小和分散情况,采用差热扫描量热法(DSC)确定了不同MgO质量分数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采用电声脉冲法(PEA)测量了不同MgO质量分数纳米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分布,测量了不同MgO质量分数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试验结果表明,MgO/LDPE纳米复合材料体系中,MgO粒径约为50nm,且分散均匀;不同MgO质量分数纳米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抗张强度均高于纯LDPE的,且MgO质量分数为2%时达到最大值;不同MgO质量分数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均高于纯LDPE的;纳米MgO能抑制空间电荷的注入和其在材料体内的迁移,质量分数为3%时,MgO/LDPE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空间电荷得到了良好的抑制。
- 徐明忠赵洪吉超杨佳明张文龙
-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低密度聚乙烯空间电荷
- 一种用于测量压力对绝缘材料电击穿强度影响的电极结构
- 一种用于测量压力对绝缘材料电击穿强度影响的电极结构,涉及一种用于测量电击穿强度的电极结构。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测量压力对绝缘材料电击穿强度影响的方法和装置价格昂贵、氮气消耗量大、试验过程复杂、实验用电极易损伤的问题。...
- 杨佳明胡明谢书鸿赵洪刘丛吉段然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