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位俭

作品数:26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文学
  • 4篇文化
  • 3篇代文
  • 3篇叙事
  • 3篇诗学
  • 3篇欧战
  • 3篇乡土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新文化
  • 2篇新文学
  • 2篇叙事研究
  • 2篇学史
  • 2篇政治
  • 2篇神话
  • 2篇世界大战
  • 2篇启蒙
  • 2篇文学史
  • 2篇五四新文学
  • 2篇乡愁
  • 2篇乡村叙事

机构

  • 24篇上海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5篇杨位俭
  • 3篇王光东
  • 1篇王聪

传媒

  • 4篇当代作家评论
  • 3篇文艺争鸣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今日教育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上海文化
  • 1篇中文论坛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何以解乡愁
2018年
古典语境下的乡愁建立在更具整体性的田同理想之上,农耕型田同理想强调土地、劳作与世代赓续的价值,安土重迁、躬耕自食、讲修和睦构成了农耕文明的常态?相反地,各种形式的空间迁徙如征战、劳役、移民都可以成为农耕文明的变态,也正是在农耕文明的根基上,农事景象才被作为太平盛世的基本象征。
杨位俭
关键词:乡愁农耕文明
伦理危机与代际关系的未来——以电影《喜盈门》为中心的思考被引量:1
2017年
《喜盈门》的故事展现出仪式化的斗争要求,具有道德教谕潜能和社会矫正意义,但"他律的道德"同时也具有强迫性和表演性,道德能量被过度使用,反倒掩盖了公私关系、城乡关系、代际关系等一系列更重要的问题。借助《喜盈门》所提供的故事模型,试图重新进入艺术与生活的混合地带,探讨新时期以来的伦理危机及代际关系重建等问题。
杨位俭
关键词:伦理危机代际关系
守望民间的诗性情怀——关于王光东的文学批评被引量:3
2007年
杨位俭
关键词:文学批评诗性情怀守望文学史写作现当代文学文学解读
混合寓言和形式的伦理——《香火》阅读笔记
2012年
一、诗非禅:作为文学形态的野狐禅 想要理解《香火》,似乎不得不谈禅,这好像是一个规定好了的条件,即使我们不把包装封页上的广告词当回事,也还需要努力调动有关禅宗佛学的经验去揣测这个发生在寺庙里的故事。
杨位俭
关键词:阅读笔记伦理文学形态广告词
重解劳动与文学的关系——“一战”前后的劳动观流变与五四新文学的发生
202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有着紧密联系,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关于劳动的讨论是知识分子把握新旧、时势和社会改造运动的重要理论关节,也构成了“人的文学”的思想来源。在充分的世界性联系中系统清理“一战”前后劳动与文学的关系,对于理解五四新文学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拓展意义。
杨位俭
战争、新村与启蒙的界限--基于《一个青年的梦》译介关系的考察被引量:1
2016年
武者小路实笃反战剧《一个青年的梦》经由周氏兄弟合作译介到国内,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推动了新村理想的传播,并深刻卷入了国际性的思想互动。回顾这一历史,有助于理解"五四"启蒙思想的现实性、内在张力与未来向度。
杨位俭
关键词:《一个青年的梦》启蒙世界主义
碎裂的镜子:乡土诗学的“总体性”悬疑被引量:2
2011年
没有"连贯"情节的故事类似于拼贴式的蒙太奇诗学,它似乎更能逼近所谓"总体性"观念中的格式塔(Gestalt)困境,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于程式化的拼图游戏(puzzle),这反倒容易失去对完整世界的再构造能力。
杨位俭
关键词:总体性诗学乡土镜子拼图游戏格式塔
民族志视野与战时中国文学乡土叙事研究
2010年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隐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患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杨位俭
关键词:民族志
战时文化语境中的乡村镜像——1937~1949中国文学乡村叙事研究
中国抗战的全面爆发使文学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移,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紧迫要求和血腥动荡的现实生活,使新文学浴火重生,从整体上产生了迥异于“前两个十年”的文学特质。1937~1949这一时段的中国文学可以笼统地归入“战时文学...
杨位俭
关键词:乡村叙事文化语境文学透视
文献传递
“一战”如何重构了新文化——以《新青年》相关刊文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9年
《新青年》创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已逾一年之时,其办刊时期与“一战”高度叠合,对“一战”给予了极大关注,《新青年》有关“一战”刊文前后也有很大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一战”深刻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触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和现代中国道路的转换。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理解“五四”思想文化源流的丰富性以及新文学的国际性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杨位俭幸鑫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青年的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