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睿 作品数:46 被引量:675 H指数:1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化学工程 更多>>
内蒙古温带半干旱羊草草原温室气体N_2O和CH_4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2001年 利用透光密闭箱对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羊草草地土壤—植被系统温室气体N_2O和CH_4通量进行了较长期的原位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作为大气N_2O的源和CH_4的汇而起作用,N_2O与CH_4的通量强度分别是:0.6~22.6μg m^(-2)h^(-1)和-l~217μg m^(-2)h^(-1).N_2O和CH_4的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并且主要的环境因子(温度、水分)对其有重要影响.N_2O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高,由春、秋至冬逐次降低;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由春至冬依次减弱. 杜睿 王庚辰 吕达仁 万晓伟关键词:羊草草原 温室气体 日变化 氧化二氮 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6 2003年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 N2 O、CO2 、CH4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CO2 日排放变化形式基本相同 ,和大气交换的总结果是向大气排放 ;影响草原 N2 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理化特性 ,日温变化主要影响其日变化强度 ;影响草原 CH4日变化形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分和供氧状况 ,而温度和植物的生长状况则影响吸收强度。利用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固定的日变化形式 ,可以对相同生长季内每周 1次的观测结果进行矫正。 胡玉琼 王跃思 纪宝明 王明星 杜睿关键词:温室气体 日变化 草原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近地面层真菌气溶胶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2010年 2005年4月-2006年10月期间,利用Andersen六级空气生物采样器分别在北京、兴隆和香河3地区不同的季节进行外场采样观测,研究了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近地面层大气中真菌气溶胶菌群种类与浓度,粒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3地区大气中真菌气溶胶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明显,其优势菌群类型的季节变化显著;3地区大气真菌气溶胶数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北京市大气中真菌气溶胶数浓度的日变化显著,但未发现固定模式. 杜睿 周宇光关键词:近地面层 半干旱草原温室气体排放/吸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2002年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连续两年的实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是大气CO2和N2O的排放源,而是CH4的汇。在植物生长不同季节,草原生态系统排放/吸收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日变化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在植物生长旺季日变化形式最具特征。3种温室气体的季节排放/吸收高峰主要出现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春融和降雨较为集中时期。所有草原植物生长季节CO2,净排放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低值,夜间出现排放高值。较高的温度有利于CO2排放,地上生物量决定着光合吸收CO2量值的高低。影响半干旱草原吸收CH4和排放N2O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供氧状况,日温变化则主要影响日变化强度。吸收CH4和排放N月潭O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分别呈线性反、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4~0.6之间。自由放牧使CO2、N2O和CH4交换速率日较差降低,同时使N2O和CH4年度排放/吸收量减少和CO2年度排放量增加。 王跃思 王明星 胡玉琼 黄耀 杜睿 郑循华 纪宝明 王艳芬关键词:半干旱草原 环境因子 日变化 季变化 温室气体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_2O产生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37 2000年 利用AIM乙炔抑制法,首次测试了我国典型草原土壤与N2O 产生相关的微生物参数,并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类型草原土壤N2O 产生的微生物过程和相关微生物菌群的季节变化,揭示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2O产生是以异养硝化作用过程为主的微生物过程,从而解释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2O通量较低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的微生物学机理. 杜睿 王庚辰 吕达仁关键词:典型草原土壤 一氧化二氮 大气生物气溶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006年 作者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生物气溶胶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生物气溶胶的基本特性,生物气溶胶采检技术的发展状况,当前生物气溶胶的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其环境效应和气候效应的研究动向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杜睿关键词:生物气溶胶 环境效应 气候效应 中国草地N_2O通量日变化观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2012年 研究分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青藏高寒草原等不同草原类型所开展的日变化通量观测数据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草地N2O通量的日变化规律明显,日变化形式呈多峰型,我国草地均表现为N2O排放源,日均通量的对比顺序是: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羊草草甸草原〉羊草典型草原〉高寒草甸[(42.82±15.96)〉(29.17±13.03)〉(4.91±2.12)〉(0.89±0.67)μg/(m^2·h)];10:00~14:00和夜间0:00左右所观测的N2O通量均可代表当日平均通量;夜间N2O的排放对整个日通量有重要贡献,其排放量占到全日排放总量的46%以上,草地夜间N2O的排放通量应该受到重视.另外,本文讨论了水分和温度作为主要环境因子对N2O通量日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放牧和刈割)对N2O通量的日变化的影响. 李梓铭 杜睿 王亚玲 梁宗敏 钟磊 吴红军关键词:草地 氧化亚氮 日变化 放牧对草原土壤N_2O产生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7 2001年 利用AIM乙炔抑制法 ,首次测试了我国内蒙古放牧和非放牧羊草草原土壤N2 O产生的微生物过程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草原土壤N2 O产生的微生物过程和相关微生物菌群的季节变化 ,研究了放牧行为对于草原土壤N2 O微生物产生过程的影响 .放牧行为改变了土壤结构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草原土壤N2 O的排放 .揭示了内蒙古草原土壤N2 O产生是以异养硝化作用过程为主的微生物过程 ,解释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2 杜睿 王庚辰 吕达仁关键词:放牧 羊草 草原土壤 微生物影响 草原生态 实验测得的C2-C6二元羧酸溶液的冻结温度:冰核核化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被引量:1 2008年 由于大气气溶胶影响着地球辐射总量的平衡与能量的估算,有机化合物作为气溶胶和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的重要组成成分,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而低分子量二元羧酸(low molecular weight dicarboxylic acids,LMWDCA)作为大气(包括云和雾)中气溶胶的重要成分,其在大气中的传输与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冰核(ice nuclei,IN)核化过程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本研究利用麦吉尔大学的冻结核记数仪分别测量了不同pH的水溶液(超纯净水与自来水)中单纯态的与混合态的低分子量二元羧酸(C2-C6)液滴的冻结温度.结果显示,低分子量二元羧酸(C2-C6)自来水溶液的冻结温度明显的高于其相应的超纯净水溶液.不同混合态的二元羧酸(C2-C6)的纯净水和自来水溶液液滴的平均冻结温度范围分别是:(-24.1±2.8)~(-21.3±3.9)℃和(-10.2±2.2)~(-9.5±2.2)℃,而所测对照水(超纯净水与自来水)溶液液滴的平均冻结温度则分别是(-22.6±3.5)和(-11.2±2.4)℃.C2-C6二元羧酸的加入对于水溶液液滴的冻结温度增高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杜睿 P. A. Ariya关键词:冻结温度 西藏那曲地区夏季降水中生物冰核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15年 于2013年6~10月在高海拔的西藏那曲地区采集雨水样品,共获得6月份和7月份两个有效样品.通过液滴冻结实验,对雨水样品中大于0.22μm的气溶胶颗粒物的冰核活性进行检测,同时对不同处理(原样雨水、滤液、添加蛋白变性剂、加热煮沸)的雨水样品的冻结温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月份和7月份原样雨水样品的平均冻结温度分别为-13.3℃和-8.7℃.在-10℃以上,雨水样品中存在对蛋白变性剂和加热敏感的生物冰核,但不同月份雨水中的生物冰核对雨水液滴的冻结所起的贡献不同.7月份雨水样品中的高效生物冰核对液滴在较高温度下冻结起到主要的催化作用,而6月份雨水样品中的生物冰核对液滴冻结未起到显著作用.经0.22μm滤膜过滤的雨水滤液样品中,仍然存在高效生物冰核,但目前尚未确定其主要成分.通过对雨水样品中细菌16S r RNA基因和真菌r RNA内转录间隔区及5.8S r RNA的ITS1-5.8S-ITS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获得西藏那曲地区夏季6月份和7月份雨水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发现微生物群落组成中包含了具有高效生物冰核活性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和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 杜鹏瑞 杜睿 路则栋 梁宗敏关键词:雨水 细菌 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