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莹
-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槲皮苷减轻TNF-α诱导的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究槲皮苷对TNF-α诱导的结肠腺癌细胞(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cell, Caco-2)单层膜肠上皮屏障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aco-2细胞接种于镶嵌0.4μm孔径Transwell小室聚碳酸酯膜上,并培养21d以获得Caco-2细胞单层膜。接着,将Caco-2细胞单层膜随机分空白对照组(未用任何药物处理)、单纯TNF-α组(仅用100ng/mL TNF-α处理72h)、TNF-α+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25、50和100μmol/L槲皮苷预处理30min后,再用100ng/mL TNF-α处理72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ELISA和RT-qPCR分别检测各组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分泌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采用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和FITC标记葡聚糖40 kD(FITC-dextran 40kD,FD-40)通量评估各组Caco-2细胞单层膜的渗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1,ZO-1)的分布,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各组中occludin、 ZO-1、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chain kinase,MLCK)和磷酸化的肌球蛋白轻链(phosphorylated myoglobin light chain,p-MLC)水平。结果槲皮苷抑制Caco-2细胞单层膜中TNF-α诱导的促炎因子IL-1β、IL-6和COX2分泌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减弱TNF-α诱导的TEER下降和FD-40通量增加,改善TNF-α诱导的occludin和ZO-1的分布和水平。此外,槲皮苷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MLCK和p-MLC表达增加。结论槲皮苷可减轻TNF-α诱导的Caco-2细胞单层膜肠上皮屏障损伤,MLCK/p-MLC信号抑制可能是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宋铁英李莹莹郭娟
- 关键词:槲皮苷TNF-Α
- 不同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易感人群以及大规模筛查等不同人群中的应用价值,为SARS-CoV-2实验室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20年2月1日—3月22日郑州人民医院不同人群的咽拭子,包括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患者,一线疫情防控医护人员,以及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症状的住院患者、陪护家属和复工人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使用A、B两种国产检测试剂盒对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患者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共检测15497份咽拭子标本,SARS-CoV-2核酸阳性24份,核酸阳性病例均来自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24例咽拭子SARS-CoV-2核酸阳性患者同时送检的血标本核酸结果均呈阴性。A、B两种试剂首次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一致,2例确诊COVID-19患者治疗后复查咽拭子标本,A组试剂检测为阳性,B组试剂检测为阴性。该院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未出现COVID-19症状的住院患者、陪护家属和复工体检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复工人员、住院患者、陪护家属和一线疫情防控人员SARS-CoV-2核酸筛查均未发现阳性,咽拭子标本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血标本,不同核酸检测试剂检测阳性率稍有差异。
- 胡亚会郑阳李莹莹陈军孟婧洁闫琛宋银森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核酸检测咽拭子
- 胃癌组织中溶酶体相关四次跨膜蛋白B、三叶因子家族1表达与胃癌的关系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溶酶体相关四次跨膜蛋白B(LAPTM4B)、三叶因子家族1(TFF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集的80例胃癌组织及40例胃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LAPTM4B、TFF1蛋白表达情况,观察不同病灶最大径、TNM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程度及胃癌组织中LAPTM4B、TF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胃癌组织中LAPTM4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1.25%、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75%,胃癌癌旁组织中LAPTM4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5.00%、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5.00%;胃癌组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TNM分期(Ⅲ期+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LAPTM4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9%、74.42%,高于TNM分期(Ⅰ期+Ⅱ期)48.94%、未发生淋巴结转移45.95%的病人(P<0.05);在TNM分期(Ⅲ期+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的胃癌组织中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1%、81.40%、87.10%,高于TNM分期(Ⅰ期+Ⅱ期)53.19%、未发生淋巴结转移54.05%、高分化和中分化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LAPTM4B、TFF1表达强度明显较癌旁组织增强,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 宋铁英李莹莹郭娟
- 关键词:胃肿瘤
- 郑州市某综合医院ICU患者病原菌感染的监测与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了解某院ICU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4—2018年ICU住院患者的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结果病原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其次是外周血、尿液。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居首,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检测出的革兰阴性菌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三种革兰阳性菌的药敏结果对很多常见抗生素完全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仍敏感。结论ICU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多数细菌已产生多重耐药性,致病菌耐药性较高,应加强临床ICU患者的综合管理以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 郭娟刘玮玮李莹莹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耐药性病原菌
- 某综合性教学医院连续三年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对某院2016—2018年连续三年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感染特点,探索下一阶段医院感染防控重点。方法采用迪尔细菌鉴定系统对标本进行耐药情况分析,利用WHONET 5.5软件统计分析细菌耐药数据。结果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病原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其次是为尿液和血液。主要检出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与2016和2017年相比,2018年病原菌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我院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稍低在14%~24%左右,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下降;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基本一致,常用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稍下降但仍较高为61.6%~76.1%;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整体平稳,维持在20.4%~40.2%,除呋喃妥因耐药率从35.6%升到58.8%;鲍曼不动杆菌的整体耐药率较高,除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稍低为32.5%~45.4%,对大部分药物的耐药率都在65.0%~85.8%,连续三年对亚胺培南耐药率85.8%降到61.2%,其余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左氧氟沙星、苯唑西林、红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耐药率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6年—2018年我院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分别是0.80%、0.88%和0.83%。多重耐药菌中以多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居多。结论我院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多数细菌已产生多重耐药性,致病菌耐药性较高,应加强临床患者的综合管理以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 郭娟李莹莹黄忆鹤谢辉
- 关键词:医院感染耐药率病原菌多重耐药
- 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TNF-α检测的应用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4月-2020年7月确诊并治疗的55例PLC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门诊接受健康提高检查的人群5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AFP水平、AFP-L3水平及TNF-α水平差异;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AFP水平、AFP-L3水平及TNF-α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AFP水平、AFP-L3水平及TNF-α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性的更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AFP水平、AFP-L3水平及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性的更高(P<0.05)。结论:在PLC患者体内AFP水平、AFP-L3水平及TNF-α水平表现出显著性的升高,且PLC患者治疗前后的AFP水平、AFP-L3水平及TNF-α水平差异显著,可以对PLC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预后评估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及意义。
- 李莹莹刘红春宋银森郑阳明亮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肿瘤坏死因子-Α
- 姜黄素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ax、BCL-2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姜黄素10、20和40μmol/L组培养24 h和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姜黄素0μmol/L),且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r=0.879,r=0.914)。姜黄素10、20和40μmol/L组G_(0)/G_(1)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r=0.856,r=0.782)。姜黄素10、20和40μmol/L组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而BCL-2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r=0.861,r=0.748,r=-0.817)。姜黄素10、20和40μmol/L组Bax蛋白表达灰度值高于对照组,而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灰度值低于对照组,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r=0.764,r=-0.723,r=-0.831)。结论:姜黄素可抑制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促进细胞凋亡,且通过调控Bax、BCL-2和Caspase-3而诱导K562细胞凋亡。
- 李莹莹刘红春张倾冯睿婷宋银森明亮
- 关键词:姜黄素急性髓系白血病增殖细胞周期凋亡
- 2型糖尿病并发颌面部感染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分型、耐药性及毒力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自2型糖尿病并发颌面部感染的9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并对其毒力性进行探讨。方法前瞻性研究。本研究采取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郑州市7家医院颌面外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颌面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连续收集431例患者脓液标本,分离鉴定出98株肺炎克雷伯菌,K-B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用XbaI酶对菌株进行限制性酶切,PGFE分离酶切片段,Fingerprinting指纹图谱分析软件分析PFGE图谱,并分析PFGE基因组型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菌株检测应用双纸片协同及确认试验。通过PCR检测耐药基因型、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并将TEM、SHV及CTX—M耐药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克隆后进行基因测序。黏液丝实验确定菌株的高黏液型(HM)表型。结果9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严重,ESBL检出率达57.1%(56/98)。PFGE将肺炎克雷伯菌分为13型,未发现优势带型及特异的ESBL电泳条带。PCR结果显示56株ESBL菌株中,产SHV型B内酰胺酶40株(占71.4%)、TEM型28株(占50.0%)和CTX—M型21株(占37.5%),测序结果证实均为TEM-1、CTX—M-3及多种SHV型。K1、K2、K3、K5、K20、K54和K57血清型及3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但不以强毒性血清型为主。HM阳性率为31.6%(31/98)。结论2型糖尿病伴发颌面部感染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严重,耐药机制多样复杂,并且存在强毒性血清型和毒力基因,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36-139)
- 李莹莹明亮刘红春康运凯明昭
- 关键词:血清分型毒力
- 常规实验室指标在结直肠良性息肉与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3
- 2020年
- 为初步探讨常规实验室指标在结直肠良性息肉与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结直肠单纯息肉患者(简称息肉组)、118例初次发现息肉时已发生上皮内瘤变者(简称瘤变组)、92例初次发现息肉时已癌变者(简称癌变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尿酸(SUA)、D-二聚体(D-D)、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之间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癌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3组间比较,LDL-C、HDL-C、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A、D-D、A/G和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息肉组与瘤变组间NLR、SUA和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息肉组与癌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变组与癌变组间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息肉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SUA、DD、A/G和NLR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A/G和NLR是影响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表明,SUA、A/G和NLR有望成为结直肠良性息肉与早期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指标。
- 李莹莹刘红春明亮宋银森郑阳
- 关键词:结直肠恶性肿瘤
- 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的检测意义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紫癜性肾炎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10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过敏性紫癜组,以及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106例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并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结果紫癜性肾炎组的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过敏性紫癜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的血清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紫癜性肾炎组中,重度患儿的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及中度患儿(P<0.05);中度患儿的血清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患儿(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 李莹莹明亮宋银森郭娟刘红春
- 关键词:血清尿液紫癜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