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林

作品数:40 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普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文化科学
  • 7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公众
  • 9篇科普
  • 9篇公众理解
  • 9篇公众理解科学
  • 6篇民科
  • 5篇公民科学
  • 4篇公民科学素质
  • 3篇社会
  • 3篇教育
  • 3篇科普工作
  • 2篇谣言
  • 2篇中国科协
  • 2篇数字社会
  • 2篇突发公共
  • 2篇突发公共卫生
  • 2篇突发公共卫生...
  • 2篇网络谣言
  • 2篇卫生事件
  • 2篇科协
  • 2篇科学基金

机构

  • 26篇中国科普研究...
  • 15篇清华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39篇李红林
  • 10篇曾国屏
  • 4篇胡俊平
  • 2篇史蕾
  • 2篇何薇
  • 2篇王大鹏
  • 1篇刘萱
  • 1篇李军平
  • 1篇刘立
  • 1篇陈玲
  • 1篇孙喜杰
  • 1篇李柏洲
  • 1篇杨柳
  • 1篇洪伟
  • 1篇高宏斌
  • 1篇吴善超
  • 1篇樊政
  • 1篇郭玉峰
  • 1篇赵立新
  • 1篇刘伟

传媒

  • 14篇科普研究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科技导报
  • 2篇今日科苑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科技与出版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制造业信...
  • 1篇科学文化评论
  • 1篇科技中国
  • 1篇科技传播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科普创作评论
  • 1篇第二十一届全...
  • 1篇2008《全...
  • 1篇科学探索与人...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量:13
2022年
进入数字时代,公民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满足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国际上开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早,数字能力域构成已达成基本共识;其评价指标体系及测量方法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国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对公民数字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研究构建适应国情的新型指标体系创造了条件。本文基于促进中国巨大人口规模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评价目标,创新提出SPOON公民数字素养测评理念,构建A.S.M.评价模型,进一步阐释了立足国情又兼具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着力“以评促建”“以评促用”“以评促强”,消弭数字鸿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根基。
胡俊平曹金李红林王京春王挺
关键词:测评数字鸿沟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辨别能力调查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调查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辨别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77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辨别能力评估问卷、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死亡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辨别能力得分为65.00(58.00,72.00)分;死亡焦虑、电子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为45.00(43.00,49.00)分、32.00(28.00,32.00)分。家庭收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关注程度、谣言应对方式、死亡焦虑和电子健康素养是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辨别能力的影响因素,能解释总变异的46.20%。结论大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辨别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谣言辨别能力、重视信息素养和电子健康素养教育,可提高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辨别能力。
胡嘉敏李红林杨祎玲张雨微何小凤史蕾
关键词: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信息信息素养
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情况调查研究被引量:41
2018年
推动科研与科普相结合、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是当前我国科学传播与普及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作为科学传播与普及源头的科普创作尤其需要科研人员的参与。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对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现状、问题及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人员对于参与科普创作的认同度高、意愿强,但行动力弱、形式传统,兴趣与社会责任是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主要动因;时间精力不足、考核及奖励等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是影响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的主要障碍;而在需求方面,科研人员期望能有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培训与服务。基于以上研究,文章就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陈玲李红林
关键词:科普创作科普
科学传播与普及领域国际会议系列简介之“科技教育”
2009年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年会 AAAS创建于1848年,是世界最大的非赢利性综合性科学组织,下设21个专业分会,涉及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现有265个分支机构和1000万成员,致力于促进为了所有人的利益的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及创新。
李红林
关键词:科技教育SCIENCEAAAS
把握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2005年
信息化给予了中国经济以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住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研究课题,亟待我们去认真解决.席丹先生的<信息化与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一书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出版的.
李红林樊政
关键词: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历史机遇后发优势出版
科学传播领域三大国际会议的研究及其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科学传播这一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科学传播领域的三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公众科技传播会议(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PCST),科学传播会议(Science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简称SCC)和科学传播学会议(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简称SSC),吸引了世界各国对科学传播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展开多元探讨,共同谋划科学传播的未来。本文试图就这三大会议的主旨与议题进行分析,探寻国际科学传播研究关注点的发展及其趋势,并提出对于中国科学传播研究及发展可能的启示。
王大鹏李红林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
关于米勒体系中国化的探索与思考被引量:1
2014年
米勒体系作为源起于西方国家的针对公民科学素质进行测量的一套测度体系,在中国的应用中不断面临本土化的诘问。通过分析米勒体系及其主要内容,并结合我国当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整体语境,文章尝试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立足国内现实并与国际接轨的分层测度结构,并以此提供对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及测量的价值导向上的意义。
李红林曾国屏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
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之我见
<正>科普,作为一个与科学发展一样历史久远相生相息的话题,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从任何一个角度的阐释都足以令我们如临沧海而感叹为其一粟。因而本文试图从科普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关系,表明我的观点...
李红林
文献传递
科学传播领域三大国际会议的研究及其启示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科学传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科学传播领域的三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公众科技传播会议(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PCST),科学传播会议(Science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以下简称SCC)和科学传播学会议(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SSC),吸引了世界各国对科学传播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展开多元探讨,共同谋划科学传播的未来。本文试图就这三大会议的主旨与议题、进行分析,探寻国际科学传播研究关注点的发展及其趋势,并提出对于中国科学传播研究及发展的启示。
王大鹏李红林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
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被引量:24
2007年
以国内外的实证调研结果为基本依据,结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考察和国际比较,提出了"生活科学"的概念,并探讨其主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相关;将实用工具性置于优先位置;突出感性和直观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文化传统底蕴有内在联系。如果说科学是日常经验及思维的精致化,那么从侧重于常识的"生活科学"走进更为学术的"学院科学"就成为理解科学的一条道路。这启示我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要重视"学院科学"(R.K.默顿,UCDOS),同时需要结合现实及生活需要的"后学院科学"(J.齐曼,PLACE)和"生活科学"(BISSC)进行科普,从而全面引导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
曾国屏李红林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后学院科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