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萍 作品数:74 被引量:550 H指数:13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护理需求现象学研究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6例抑郁症与焦虑症青少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迫切渴望得到帮助应对急性负性情绪;需要处于安静、安全的环境。非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渴求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希望建立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希望获得情绪支持;希望全面认知自身疾病。结论:护士应积极满足发生NSSI的青少年的护理需求,帮助其有效应对急性负性情绪,减少及停止NSSI。 李素萍 李琳波 李琳波 李雨涵 刘志芬 刘志芬关键词:青少年 护理需求 护理 心理护理对住院首发抑郁症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住院首发抑郁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首发抑郁症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实验组30例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住院4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结果]住院4周后,实验组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不仅能提高病人治疗效果而且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李素萍 张红玲 向玉仙 李莉关键词:抑郁症 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 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及初步修订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筛选出抑郁障碍患者的核心护理结局,并完成修订,形成符合本土文化的、适用于评估抑郁障碍患者常见护理问题的评估工具。方法第一,通过文献法初步选出抑郁障碍的护理诊断及该诊断相链接的护理结局,选取43名护士通过专家排序法得出各护理诊断的常用性及各护理结局的重要性,以其结果来确定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第二,通过专家咨询法,选取39名专家对已筛选出的抑郁障碍患者8个核心护理结局进行修订。结果依据“是最常用的5个护理诊断相链接的结局,且该结局的权重系数>0.055”共筛选出8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94.87%,权威系数分别为0.71,0.84,对8个护理结局的结局名称、结局定义、指标表述方式和条目数作了修订。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8个核心护理结局,在评估与测量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上具有较好的敏感度,此筛选方法也能为其他专科疾病选择护理结局提供借鉴。 孟惠 宋丽萍 白雪姣 李素萍关键词:抑郁障碍 临床路径在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09年 韩新莲 任改英 李素萍关键词: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路径 病人为中心 医疗护理 诊疗护理 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8 2015年 目的探讨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31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根据睡眠情况分为伴发睡眠障碍组(202例)和不伴发睡眠障碍组(116例),并纳入243名正常对照。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延迟记忆),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伴发睡眠障碍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及量表总分均比不伴发睡眠障碍组及对照组差(均P<0.05);而不伴发睡眠障碍组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及量表总分比对照组差(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伴发睡眠障碍组中,RBANS量表总分与HAMD认知障碍因子相关联(β=6.29,P=0.04),即刻记忆得分与年龄相关联(β=-0.24,P=0.04),视觉广度得分与HAMD睡眠变化因子相关联(β=2.33,P=0.01),言语功能得分与婚姻(β=-5.74,P=0.01)及HAMD阻滞因子(β=-1.20,P=0.03)相关联;不伴发睡眠障碍组中,RBANS的言语功能得分与年龄相关联(β=-0.32,P=0.04),注意得分与HAMD阻滞因子相关联(β=2.52,P=0.01)。结论伴发睡眠障碍组患者存在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相关症状(睡眠变化、认知障碍、阻滞等)、年龄及婚姻状况可能是伴发睡眠障碍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王彦芳 杜巧荣 李素萍 孙宁 刘志芬 曹晓华 杨春霞 张克让关键词:睡眠障碍 首发抑郁症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1168例资料分析 被引量:40 2001年 目的 了解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在全国近40家医疗机构收集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以可变剂量利培酮治疗,以BPRS、临床疗效评定、看护者疗效评定、CGI评定疗效,以TESS、合并用药情况、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于基线时、试验第1、2、4、8、12、16周末评定各量表、测量生命体征。于基线时和试验结束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成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共收集有效病例1168例。根据BPRS总分减分率评定,显效率(即减分率≥50%)达91.8%;根据医生的临床评定疗效达“痊愈”或“显好”者为88.6%;看护者评定为“很有效”者为71.1%;以三种方法评定疗效为“无效或恶化”者均小于5%。根据利培酮最高日剂量分为高剂量组(>4mg/日)与低剂量组(≤4mg/日),比较试验结束时两组的BPRS减分率,结果低剂量组的减分率大于高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在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反应为静坐不能64例(5.5%)、失眠54例(4.6%)、肌强直13例(2.1%)、震颤23例(2.0%)、口干23例(2.0%)、体重增加22例(1.9%)、便秘13例(1.1%)。明确因不良反应提前退出试验者有22例(1.88%),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CGI-Ⅱ(疗效指数)中位数在治疗16周末时为4,即“疗效明显,无明显药物副作用”。结论 田成华 舒良 李素萍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疗效 安全性 应用品管圈提高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品管圈是指同一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应用各种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活动.本课题应用品管圈这种手法,了解无抽搐电休克(MECT)患者护理依从性现状,分... 谢佳 李素萍 张克让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与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ET)探讨精神分裂症脑内神经递质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方法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提取在脑电中载有脑神经递质调节系统的震荡信息(即S谱线),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脑神经递质的活动情况,同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γ-氨基丁酸(GABA)活动明显减弱(5.7±0.9和8.2±0.6,P<0.01),与兴奋因子呈负相关(r=-0.252,P<0.05);5-羟色胺(5-HT)(21.7±2.2和19.9±1.3,P<0.01)和多巴胺(DA)(10.8±1.2和6.8±1.2,P<0.01)活动明显增强,5-HT活动与阴性因子(r=0.291,P<0.05)、认知因子(r=0.348,P<0.01)呈正相关,DA活动与阳性因子呈正相关(r=0.293,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GABA、5-HT和DA活动异常,通过复杂的机制导致了其各个特征性症状群。 段慧君 李素萍 刘玮玮 尤晓霞 王磊 张爱霞 张克让 徐勇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神经递质 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模式在开放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12月入住本科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及试验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实施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前及出院1个月后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结果:出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NOSIE量表、患者健康教育调查表、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模式有利于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提升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李素萍 向玉仙 史俊芳 赵娟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康复 护理 抑郁症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从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社会心理因素方面探讨抑郁症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问卷(SSS)对40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和评估,根据睡眠状况分为伴发睡眠障碍组(276例)和不伴睡眠障碍组(133例)。以是否伴发睡眠障碍为因变量,以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社会心理因素为自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发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1)伴发睡眠障碍组在年龄、首发年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上高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在受教育年限上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伴发睡眠障碍组在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上的得分高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在主观社会支持上的得分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OR=1.053,95%CI:1.020~1.086)、抑郁症状(OR=1.335,95%CI:1.226~1.455)、负性生活事件(OR=1.011,95%CI:1.003~1.019)是抑郁症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首发年龄(OR=0.970,95%CI:0.941~1.000)、主观社会支持(OR=0.926,95%CI:0.879~0.975)是抑郁症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偏大、首发年龄偏小、抑郁症状严重、经历更多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越差的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伴发睡眠障碍。 何小婷 杨春霞 李素萍 张爱霞 李业宁 陈志璐 张克让关键词:抑郁症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