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晖

作品数:14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压
  • 5篇高血压
  • 4篇心率
  • 4篇心率变异
  • 3篇电图
  • 3篇动态心电图
  • 3篇动态血压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血管
  • 3篇血压监测
  • 2篇动态血压监测
  • 2篇心肌
  • 2篇受体阻滞剂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阻滞剂
  • 2篇左室
  • 2篇鼾症
  • 2篇紧张素

机构

  • 13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解放军第35...
  • 1篇解放军第三五...
  • 1篇阜宁县中医院

作者

  • 14篇李晖
  • 7篇李俭春
  • 6篇江时森
  • 6篇李萍
  • 5篇赵悦敏
  • 5篇徐军
  • 4篇翁新新
  • 4篇赵小芳
  • 3篇慈书平
  • 3篇瓮新新
  • 2篇周娟
  • 2篇李飞
  • 2篇宋红
  • 1篇王竹兰
  • 1篇朱春林
  • 1篇王法春
  • 1篇王燕燕
  • 1篇陈锐华
  • 1篇王晓
  • 1篇宫剑滨

传媒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江苏临床医学...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心脏起搏与心...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心功能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意义的探讨被引量:5
1995年
对12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表明: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组(n=48)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III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组(n=81),70.8%VS13.6%,P<0.005;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变化以晨6时至正午12时发生率较高。提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存在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易发性及致心律失常源的基础。积极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彭永平李俭春章燕萍江时森翁新新周娟李晖
关键词:高血压左室肥厚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
NIDDM 患者 24 小时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7
1997年
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30例血压正常的NIDDM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探讨其与自主神经病变和肾病的关系。结果:NIDDM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16.5±2.6kPa)、夜间收缩压(16.3±3.1kPa)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4.6±1.1kPa和14.0±1.6kPa)明显增高;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增高(有17例,占57%);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降低(5.7%±5.0%对10.4%±5.7%);有神经病变的NIDDM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3.6%±3.3%)及昼-夜尿白蛋白排泄差值(8.8%±8.5%)均低于无神经病变患者(分别为9.9%±5.1%和20.6%±11.1%)。提示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以及夜间血压增高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王燕燕赵小芳王晓李晖王竹兰
关键词:动态血压测定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QTd与LVDD室壁运动异常之间的关系
1999年
郑友祥李晖
关键词:心动过速QT离散度LVDD室壁运动异常
睡眠呼吸暂停对血压昼夜节律和内皮素的影响被引量:22
1996年
目的研究睡眠呼吸暂停对血压昼夜节律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164例有或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分为4组,每组各41例,进行了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血浆内皮素测定。结果表明不管有无高血压的SAS患者,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无SA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AS高血压组和SAS组血浆内皮素升高(18.2±5.7ng/L和13.2±4.4ng/L),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11.7±3.9ng/L和4.3±2.1n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提示SAS患者因夜间周期性缺氧和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内皮素等升压物质,使睡眠时血压升高,并加重对靶器官的损害。
慈书平李晖宋红江时森李俭春潘昌华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内皮素昼夜节律
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其机制。方法:246例高血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DCG)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以UCG测量结果计算左室重量指数为依据,将24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159例为单纯性高血压病,B组87例为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者。结果:①DCG显示B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明显高于A组(P<0.05)。②UCG示:B组心房颤动者左房内径均明显增大(100),B组中室性心动过速多合并左室内径增大(83.3),心肌缺血者合并左室内径增大(45)。结论: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肌重构,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及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最终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李萍周娟李晖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动态心电图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的影响被引量:1
1998年
心率变异(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HRV分析有时域和频域两种方法,其中频域分析可将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成分分开,因而受到广泛应用。不少学者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自主神经系统的平...
赵悦敏李飞李萍翁新新李晖徐军李俭春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率变异Β受体阻滞剂
动态心电图与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与直立倾斜试验(TTT)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查体、DCG、心脏超声、脑血流图、脑电图等检查,排除癫痫、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等疾患,考虑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者,则进行TTT试验。(1)动态心电图检查:每例患者记录24h,监测导联为CM1,CM3和CM5,应用回放式计算机分析系统,分析和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2)直立倾斜试验检查:让患者倾斜站立于60°~90°的倾斜板上15min,每分钟测血压,并连续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如诱发出晕厥或类似平时晕厥发作症状则停止试验。对未诱发出症状者,则让患者再平卧5~10min进行倾斜加异丙肾上腺素试验。结果294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经DCG检出心源性晕厥91例(31.0%),TTT检出VVS149例(50.6%),仍不能查明晕厥原因54例(18.4%)。结论DCG是诊断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阴性时也不能排除心源性晕厥;DCG对未发作VVS者几乎无价值,而TTT对VVS的诊断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萍李俭春江时森宫剑滨瓮新新李晖赵悦敏朱春林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直立倾斜试验心源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
习惯性鼾症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1995年
对42例习惯性鼾症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晨晚间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测定。结果显示鼾症组夜间血压较白昼无明显降低,昼夜节律消失。晨间Ang Ⅰ和Ang Ⅱ比晚间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动态血压多项参数和血浆Ang Ⅰ、Ang Ⅱ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鼾症可因低氧血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等因素引起夜间血压升高,并加重对靶器官损害,使心脑血管并发症增多。
慈书平宋红王法春李晖李俭春江时森
关键词:鼾症高血压血管紧张素动态血压监测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用自身对照及单盲随机对照法,以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和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变化为判断指标。非洛地平缓释片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改善心电图运动试验中的ST段下移,并增加运动耐量。非洛地平缓释片对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优于硝苯吡啶平片及其控释片。
徐军李俭春李晖瓮新新江时森陈锐华
关键词:非洛地平稳定型心绞痛钙拮抗剂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1996年
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方法(ABPM)观察166例高血压患者及60例血压正常人自然早餐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高血压老年组餐后血压升高、下降发生率各占50%左右。血压平均下降率、下降幅度以SBP、MAP明显,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老年组SBP、DBP、MAP平均增加幅度大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分别P<0.05、P<0.01)。②正常组老年人餐后SBP、DBP、MAP下降发生率占70%~90%,显著高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及高血压组。③餐后三种血压平均上升、下降幅度高血压老年组大于正常老年组(分别P<0.05、P<0.01)。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这种改变可能与机体昼夜节律有关。
翁新新赵小芳李晖江时森
关键词:动态血压高血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