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珊
- 作品数:17 被引量:114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市泰达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远端点刺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应用之商榷被引量:5
- 2014年
- 远端点刺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疗效显著,是针灸临床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常用之法。但是通过整理分析近10年有关远端点刺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临床报道文献,发现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是研究领域均缺乏对该疗法适应症筛选的重视及出血量标准的确定。重视远端点刺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适应症筛选和放血量的控制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李昆珊王佳丽任钟门
- 关键词:适应症
- 穴位埋线治疗癔病性抽搐1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癔病性抽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癔病性抽搐患者行穴位埋线治疗,每月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3%。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癔病性抽搐效果良好。
- 王佳丽李昆珊
- 关键词:穴位埋线
- 针药结合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 通过对60例肝肾亏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针刺配合安理申的临床疗效,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1、选取肝肾亏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
- 李昆珊
- 关键词:针刺针药结合轻度认知障碍安理申
- 文献传递
- 针灸大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针灸疗效机制
- 目的:运用多学科技术,从灸法效应的穴区启动、中枢作用、靶器官效应的角度,探讨灸法效应的内源性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 大鼠采用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建立UC 模型,分别运用qRT-PCR、Western...
- 吴焕淦刘慧荣黄艳周次利赵继梦陆嫄马喆刘雅楠李昆珊李晗
- 关键词:针灸
- 针药并用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安理申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诊断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辨证为肝肾阴虚证型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针刺组、针药组、西药组三组,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检查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评估。结果针药组与针刺组、西药组相比,MMSE和MoCA量表评分,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MMSE和MoCA量表评分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种治疗方法中,针刺配合盐酸多奈哌齐(安理申)治疗肝肾阴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最好。
- 孙远征李昆珊
- 关键词:针刺针药并用
- 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维生素D受体及p53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维生素D(VD)缺乏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相关,针灸对UC有显著的疗效,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从维生素D受体(VDR)及与VDR相关的p53信号通路角度,观察针灸对UC大鼠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维生素D组。对双侧天枢穴采用电针或隔药灸干预1周,维生素D灌胃1周。分析大鼠结肠黏膜形态并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QPCR检测结肠VDR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p53、PUMA和Caspase-3蛋白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经电针、隔药灸和VD干预后各组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VD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53、PUMA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维生素D组的VD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53、PUMA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电针、隔药灸可以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该效应可能与针灸对VDR及下游p53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有关。
- 李晗李昆珊李昆珊吴璐一黄任佳黄任佳吴焕淦刘雅楠黄艳马晓芃刘慧荣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针刺艾灸维生素D受体
-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应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20年
- 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平台(VIP)及Pubmed数据库中,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文献。以“艾灸”或“灸法”或“moxibustion”“溃疡性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或“ulcerative colitis”为检索词,纳入临床或实验机制研究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个案、病例报告等,最终筛选出46篇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此总结近10年艾灸治疗UC临床及实验机制。从调节患者免疫平衡、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细胞凋亡进行分析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思考与展望。
- 钟蕊翁志军赵继梦李昆珊吴璐一黎梅黄艳顾沐恩周志刚许琼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艾灸肠黏膜屏障细胞凋亡免疫平衡
- 针灸对环磷酰胺化疗小鼠骨髓细胞DNA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通过观察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DNA含量的影响,探讨针灸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升高外周血白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16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40只。用CTX建立骨髓抑制模型。模型成功后,每天定时对针刺组、艾灸组小鼠"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给予针刺、艾灸治疗,连续6d。正常组、模型组每日陪同抓取固定,不治疗。镜检外周血白细胞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骨髓细胞G1期、G2期DNA含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和艾灸可使CTX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提前1天回升并提前1天超过基础水平;针刺和艾灸可以上调骨髓细胞G1期、G2期DNA含量,在治疗第5天针刺组、艾灸组骨髓细胞G1期、G2期DNA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艾灸可以通过上调CTX小鼠骨髓细胞G1期、G2期DNA的含量,加速骨髓细胞DNA的修复,改善化疗所致骨髓细胞增殖、分裂受抑制的状态,发挥提升外周血白细胞,维护造血功能的作用。
- 路玫李昆珊曹大明李道明赵喜新李建伟
- 关键词:环磷酰胺骨髓抑制针灸DNA含量
- 针灸大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针灸疗效机制
- 目的:运用多学科技术,从灸法效应的穴区启动、中枢作用、靶器官效应的角度,探讨灸法效应的内源性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建立UC模型,分别运用q RT-PCR、Western ...
- 吴焕淦刘慧荣黄艳周次利赵继梦陆嫄马喆刘雅楠李昆珊李晗
- 关键词:针灸
- 文献传递
- 医院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实践与体会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实践,从培训的意义、目标、形式、具体组织实施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并从重视培训工作、细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式、完善培训考核等几方面提出思考及建议。
- 李昆珊王强
- 关键词:新员工入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