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血管
  • 4篇乳腺
  • 4篇免疫
  • 3篇蛋白
  • 3篇蛋白酶
  • 3篇血管生成
  • 3篇乳腺癌
  • 3篇肿瘤转移
  • 3篇组织蛋白
  • 3篇组织蛋白酶
  • 3篇组织蛋白酶D
  • 3篇腺癌
  • 2篇动脉
  • 2篇动脉阻断
  • 2篇断肢
  • 2篇断肢再植
  • 2篇预后
  • 2篇再植
  • 2篇肉瘤

机构

  • 6篇上海铁道大学...
  • 5篇上海铁道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闸北区...

作者

  • 11篇李日乐
  • 7篇汤如勇
  • 4篇田明铭
  • 2篇梅炯
  • 2篇樊剑芳
  • 2篇郭荻萍
  • 2篇俞光荣
  • 2篇姜文霞
  • 2篇蔡宣松
  • 1篇朱雄增
  • 1篇陈洁晴
  • 1篇叶刚
  • 1篇叶刚
  • 1篇袁锋
  • 1篇张惠箴
  • 1篇吴信法
  • 1篇蒋智铭
  • 1篇詹松华
  • 1篇杨振燕
  • 1篇吴金莺

传媒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铁道医学
  • 1篇肿瘤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上海铁道大学...

年份

  • 1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2篇199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的Ⅳ型胶原酶、ras-P_(21)及CEA表达研究
1996年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人胃癌培养细胞中Ⅳ型胶原酶、ras—P_(21)及CEA分布与表达。结果显示,被测胃癌细胞中Ⅳ型胶原酶、ras—P_(21)、CEA均呈阳性,表明培养的胃癌细胞具有合成和异常表达Ⅳ型胶原酶、ras—P_(21)和CEA的作用。结合文献讨论了Ⅳ型胶原酶、ras—P_(21)、CEA与胃癌细胞浸润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
吴金莺李日乐吴信法
关键词:癌胚抗原CEA
断肢再植术后动脉侧支血管建立的实验研究
1999年
目的 研究大鼠断肢再植术后侧支血管形成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成年SD 大鼠48 只,按阻断股动脉的时间不同,随机分成4 d ,1 、2 、3 、4 、5 、6 、8 周共8 个组,股动脉切断后对再植肢进行大体、血管造影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4 d 及1 周组未见新生侧支血管形成,再植肢坏死;2 、3 、4 、5 、6 、8 周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再植肢新生侧支血管逐渐增多增粗并向远侧生长,血循环和成活情况逐渐改善。结论 大鼠断肢再植2 周后,即使主要动脉阻断。
俞光荣袁锋叶刚季玉萍闵晓辉李日乐汤如勇徐伟国
关键词:断肢再植侧支循环动脉阻断
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6
1998年
肿瘤血管生成(TumorAngiogenesis,TA)是目前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探讨TA的预后价值以及预测肿瘤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反应。本文应用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对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以下简称乳腺癌)进行了微血管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腋下淋巴结阳性病例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129.7±44.9)明显高于腋下淋巴结阴性(NodeNegativeBreastCancer,NNBC)病例组的MVD(79.6±33.6),差异呈极显著性(P<0.001);发生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病例的MVD均值高达145.3;以上结果提示乳腺癌MVD与肿瘤转移、复发均密切相关。我们认为乳腺癌MVD可反映其血供状态,MVD高的病例微血管丰富,肿瘤组织生长快。
李日乐田明铭樊剑芳姜文霞张育东汤如勇
关键词: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转移
组织蛋白酶D在ⅡB型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998年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D)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4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的CD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病案记录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D高表达与低表达之间的肿瘤转移人数和2年生存人数差异显著,且CD低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较高表达者为长。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CD高表达的骨肉瘤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梅炯李日乐蔡宣松郭荻萍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D骨肉瘤预后
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1996年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D多克隆抗体对7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以下简称乳腺癌)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乳腺癌CD阳性细胞的分布极不一致,可能与乳腺癌的生长方式及异质性有关;腋下淋巴结阳性病例组中CD高表达者明显多于腋下淋巴结阴性(node-negativebreastcancer,NNBC)病例组(P<0.005);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者均为高水平CD表达;34例NNBC的CD表达差异颇大,其中有10例CD完全阴性,8例低表达,16例高表达。结论CD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密切相关,CD高表达者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大。
李日乐张育东田明铭樊剑芳姜文霞汤如勇
关键词:肿瘤转移组织蛋白酶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肺癌MRI信号与癌细胞核DNA含量的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通过MRI及细胞图像分析仪,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MRI信号与DNA倍体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于术前2周,行Resonex0.38T磁共振成像(横断面SET1WI、GR、增强后SET1WI)。术后标本用ICM-100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每例肺癌标本的DNA含量及SPF值。结果:T1加权平扫二倍体肿瘤信号强度比(病变/椎体)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信号强度比。二倍体肿瘤的SPF值也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SPF值。但MRI信号强度比不能反映肺癌的SPF值。结论:MRI信号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倍体情况,即可间接地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许冬明陈九如杨振燕汤如勇詹松华李日乐
关键词:肺癌MRI信号DNA含量癌细胞核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0
199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肿瘤转移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1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的VEGF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正常乳腺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均无VEGF表达。乳腺癌VEGF表达与组织分化(P<0.05),淋巴结转移(P<0.005),远处转移(P<0.005)及早期死亡(P<0.005)密切相关,与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亦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是促进乳腺癌血管生成的主要因素。VEGF阳性的乳腺癌组织分化差,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
李日乐田明铭汤如勇
关键词:血管内皮血管生成乳腺肿瘤免疫组化
乳腺癌血管生成及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eldensity,MVD)及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表达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癌组织的MVD及CD进行定量和半定量研究。结果:乳腺癌组织MVD及C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MVD(131.8±39.8)明显高于腋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nodenegativebreastcancer,NNBC)组的MVD(78.1±27.1)(P<0.001);腋下淋巴结转移组CD高表达者(33/36,91.7%)明显多于NNBC组(16/36,44.4%)(P<0.01)。乳腺癌组织MVD与CD表达关系密切;远处转移及早期死亡者MVD较高且CD表达极强。结论:乳腺癌组织MVD的增加及CD高表达可能协同促进肿瘤转移。富于微血管及CD高表达的乳腺癌应作为远处转移及早期死亡的高危患者加以重视。
李日乐田明铭汤如勇
关键词:血管生成乳腺癌组织蛋白酶DMVD肿瘤转移
骨肉瘤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的MVD计数,并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发病时间、肿瘤大小、组织亚型、HDMTX化疗以及肿瘤转移与骨肉瘤MVD之间的关系。结果MVD与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组织亚型及是否化疗无关,但HDMTX明显影响肿瘤微血管的发育成熟,且肿瘤发生转移者的MVD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者。结论骨肉瘤组织中的MVD可能影响骨肉瘤患者的预后,HDMTX抑制肿瘤血管发育可能是其能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原因之一。
蔡宣松梅炯李日乐郭荻萍
关键词:骨肉瘤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预后
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被引量:9
1998年
目的:介绍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收集外检和会诊中遇到的各种类型周围神经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必要的免疫组化标记和鉴别诊断,报道9例罕见的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结果:9例中:上皮样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恶性蝾螈瘤,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胚叶瘤,腺性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粘液瘤,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颗粒细胞瘤和透明细胞肉瘤各1例。结论:特殊类型周围神经肿瘤的形成与原始神经嵴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密切有关。
蒋智铭朱雄增李日乐李日乐张惠箴王兆亮
关键词:周围神经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