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伟强

作品数:17 被引量:10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同位素
  • 3篇FE同位素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地质
  • 2篇东天山
  • 2篇石盐
  • 2篇水溶
  • 2篇水溶液
  • 2篇铁矿
  • 2篇西太平洋
  • 2篇锡同位素
  • 2篇稀土
  • 2篇硫化物
  • 2篇矿床
  • 2篇化学特征
  • 2篇分馏
  • 2篇SN
  • 2篇MG同位素

机构

  • 17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矿产...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17篇李伟强
  • 4篇顾连兴
  • 3篇陈天宇
  • 3篇吴昌志
  • 2篇凌洪飞
  • 2篇刘显东
  • 2篇唐俊华
  • 2篇张遵忠
  • 1篇林春明
  • 1篇高剑峰
  • 1篇张雪飞
  • 1篇何金祥
  • 1篇胡欢
  • 1篇华仁民
  • 1篇王硕
  • 1篇陆建军
  • 1篇倪培
  • 1篇徐跃通
  • 1篇毛光周
  • 1篇王孝磊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合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利用锡同位素分馏揭示Sn(Ⅳ)水溶液的蒸发机理
<正>金属元素的气态迁移在地质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会伴随有稳定同位素分馏。前人研究表明锡在地质过程中也可能以气态形式运移。前人研究表明,四价锡在热液流体中较为重要(Schmidt,2018;Sherman...
佘加新王天华刘显东李伟强
文献传递
晚中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深水溶解铁来源的同位素示踪被引量:1
2020年
铁(Fe)是海洋生物生产力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深海中溶解Fe的来源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而溶解Fe的输入如何响应构造和气候变化仍知之甚少.晚中新世以来,随着亚洲内陆干旱化,输入北半球低纬西太平洋的风尘通量显著增加.同时,随着太平洋低纬海道的逐渐关闭,太平洋环流格局出现重组,引起陆源物质向开阔海的输入发生变化.因此,西太平洋是理解深水溶解Fe物质来源及其对长尺度气候演变响应的典型区域.研究基于西太平洋深水铁锰结壳METG-03(16.0°N,152.0°E,水深3850m)重建了约8Ma以来溶解Fe和Pb同位素演化,结果表明结壳δ^56Fe在晚中新世以来组成较为均一,为(-0.32±0.08)‰(2SD).利用水成铁锰结壳和海水溶解态铁之间的同位素分馏系数,可推断8Ma以来西太平洋深水溶解态铁的δ^56Fe基本稳定在(0.45±0.1)‰,这与低纬西太平洋近岛弧地区现代中深层海水实测值(0.37±0.15)‰类似,而显著高于受陆架沉积物还原性溶解和洋中脊热液输入控制的东太平洋深水(靠近南美)的Fe同位素比值(δ^56Fe<-0.1‰).相比之下,METG-03所记录的深水206Pb/204Pb则在8~4Ma以来存在系统增高,反映了西太平洋环流格局重组导致低纬岛弧沉积物溶解输入加强.不同区域陆源物质的Fe同位素比值类似,向海水释放的Fe同位素信号主要受溶解机制控制.8Ma以来深水δ^56Fe的稳定性以及Pb同位素的系统变化显示东亚风尘和热液可能仅是该区深水溶解Fe的次要来源,而氧化性海水中有机配体对陆架沉积物Fe的提取和传输为主要来源,且该输入机制在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时间尺度上保持稳定.
刘若琳郭柏王茂宇李伟强杨涛凌洪飞陈天宇
关键词:FE同位素PB同位素西太平洋中新世
结合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利用锡同位素分馏揭示Sn(IV)水溶液的蒸发机理
<正>金属元素的气态迁移在地质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会伴随有稳定同位素分馏。前人研究表明锡在地质过程中也可能以气态形式运移。四价锡在热液流体中较为重要(Schmidt,2018)。在含氟或者黄玉饱和的岩浆流...
佘加新王天华刘显东李伟强
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被引量:24
2003年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往显示地层学垂直分带和侧向分带,这种分带是同生沉积-成岩、活化转移和后期改造叠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层状矿体下盘可以存在着代表海底热液通道的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矿化,与之伴生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等蚀变反映了大陆地壳及其沉积物的富硅、富钾特征。与块状硫化物呈相变关系的层状铁锰矿床下方可存在脉状铅锌和金矿床。南岭地区的断裂拗陷带形成于后加里东大陆内部,而长江中下游则处于向被动陆缘演化的环境。两个地区晚古生代MSD在成分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反映了成矿时基底陆壳成熟度的差异,而钨和锡则是成熟陆壳上MSD的特征元素。与国外苏利文型明显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矿床除了与确定无疑的火山岩伴生外,所含有用金属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往往受到后期花岗岩类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因此可称之为华南型矿床,并以此代表大陆地壳上MSD的成矿特征。
顾连兴胡文瑄倪培何金祥徐跃通陆建军林春明李伟强
关键词:块状硫化物矿床大陆地壳海底喷流同生断裂
不同气候条件下现代浅海沉积物钾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2024年
钾(K)同位素是研究化学风化过程的一种新型示踪工具.前人已对特定气候区域条件下的风化剖面开展K同位素研究,但不同气候背景下的硅酸盐风化作用对K同位素的影响尚不清楚.此外,当前学界对现代浅海陆源碎屑沉积物的K同位素特征知之甚少.本文报道了中国东部沿海(ECC)陆架以及海南岛近海表层沉积物的K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ECC沉积物的δ^(41)K值分馏范围相对较小,介于(−0.40±0.01)‰~(−0.57±0.04)‰,平均值为(−0.51±0.09)‰.相比之下,海南岛近海沉积物的δ^(41)K值变化较大,范围为(−0.28±0.07)‰~(−0.67±0.02)‰.海南岛近海沉积物的δ^(41)K值与化学蚀变指数(CIA)、Al/K比值、Ti/K比值和总铁(FeT)含量呈现负相关,表明其K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化学风化作用的控制.我们对这些样品开展了Mg同位素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所有ECC和海南岛近海沉积物的δ^(26)Mg值变化较小(约0.24‰),且与化学风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沉积物K同位素变化与气候条件(降水量)之间的联系,表明沉积物碎屑组分的K同位素具有一定的于深时古气候研究应用潜力.近海沉积物碎屑的δ^(41)K值变化明显小于远洋沉积物,这表明了在尝试利用碎屑沉积记录中的K同位素研究古气候、化学风化作用时,必须区分自生黏土矿物的形成和生物作用对大陆硅酸盐风化记录的影响.
穆军陈天宇于谦安诗超陈建芳石学法李伟强
关键词:MG同位素化学风化气候类型降水量
白云岩镁同位素对早期成岩作用的响应
白云岩是重要的含镁沉积岩,白云岩化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沉积白云岩普遍认为是由成岩作用形成的,目前关于沉积型白云岩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Mg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知之甚少.通过研究表明:早期成岩作用对白云岩的Mg同位素特...
王小敏李伟强
关键词:白云岩成岩作用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矽卡岩蚀变过程中Fe、Sr、C 和O 同位素特征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宁镇矿集区冶山典型矽卡岩型铁矿小庙陈矿区zk302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全岩Fe、Sr、C和O同位素研究,并探讨其在矿床学研究中的意义.
赵书高李伟强
关键词:铁矿床矽卡岩稳定同位素
思茅盆地石盐矿物的原位元素含量特征对成矿模式的启示被引量:1
2021年
思茅盆地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在“二层楼”钾盐成矿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在侏罗系钾盐资源调查中取得重要成果,但盆地内其他含盐带研究程度薄弱。本文以整董含盐带的磨黑L2井勐野井组(K_(1)m)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电子探针微区原位测试方法的建立,精细研究了样品岩相学、石盐矿物学及元素含量特征。同时,测试了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MK-1井花开左组(J_(2)h)石盐样品。对比研究两个井样品中石盐矿物微量元素K和Br含量及10^(3)Br/Cl值(质量分数比)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演化,取得以下认识。L2井K_(1)m(含)泥砾盐岩中石盐矿物发育两类产状:一类是胶结碎屑颗粒的主体石盐,具塑性流变特征;另一类是析出在碎屑中被盐类或黏土矿物碎屑包裹的石盐,两类包裹体特征指示均属次生成因。电子探针测得L2井K_(1)m的主体石盐、碎屑包裹和勐野井MK-1井J_(2)h含钾盐层石盐的K含量分别为≤0.09%、≤0.18%和≤0.13%,Br含量分别为≤60×10^(-6)、70×10^(-6)~410×10^(-6)和70×10^(-6)~500×10^(-6),10^(3)Br/Cl值分别为≤0.10、0.12~0.71和0.12~0.85,主体石盐显著低于后二者,处于陆源或海陆混合源石盐阶段或重结晶石盐阶段,而后二者数值接近,大多处在海源石盐阶段,小部分处在海源母液结晶钾石盐阶段和光卤石阶段。推断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属深部古盐体刺穿贯入的证据,可能的成矿模式为深部中侏罗统海相古盐体受盐底辟作用迁移到浅层下白垩统勐野井组后,部分被盆地内侧向迁移来的中侏罗世残留海水、盆地周缘汇入的陆源水以及深部热液的共同溶蚀淋滤和混染改造形成新的卤水,部分以固体古石盐砾保留下来,在早白垩世晚期新母液卤水蒸发成盐过程中被形成的盐类和陆源碎屑矿物包裹,后期在母液结晶的主体石盐胶结下沉积�
邵春景胡欢尹宏伟苗忠英张雪飞李伟强夏芝广
关键词:石盐成矿模式思茅盆地
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来自Fe同位素的证据
<正>花岗质岩浆能否结晶分异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硅酸质岩浆房中的熔体结晶达一定程度后,可在晶粒间隙中产生富硅的熔体,这些富硅的熔体上升就可以产生高硅的花岗岩或者火山岩。我们通过Fe同位素来示踪花岗质岩...
杜德宏王孝磊李伟强
关键词: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文献传递
江西金山含金黄铁矿的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稀土元素在地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查明稀土元素在地质体中的赋存状态,对应用稀土元素解决地学问题非常有意义。本文利用分步溶样ICP-MS测试方法对江西金山金矿含金黄铁矿中稀土元素作了详细的研究,试图弄清黄铁矿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实验表明,金山金矿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黄铁矿的流体包裹体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很低;而具有高稀土元素含量的硫化物中的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硫化物所包含的富Zr微矿物中,如锆石、金红石、尖晶石、钛铁矿等。这些微矿物究竟是以包裹体子晶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捕虏晶的形式存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黄铁矿中包含的硅酸盐相对黄铁矿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的影响很大,直接制约了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组成。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与黄铁矿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虽然在含量上有差异,但其配分形式相似,所以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组成可以代表黄铁矿中液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组成,通过分析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可以示踪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性质,前提是实验中不要将黄铁矿样品全部溶掉,以保证黄铁矿中所包裹的硅酸盐相不参与黄铁矿REE组成的测量。
毛光周华仁民高剑峰龙光明陆慧娟李伟强赵葵东
关键词:稀土元素赋存状态黄铁矿金山金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