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赛萍
- 作品数:15 被引量:79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瓯语语汇中语义层面的变调构词
- 2010年
- 瓯语是南部吴语的一支,是指温州地区各县市的温州话。各县市的温州话语义大致相同,语音略有不同。本文所记的音是乐清市虹桥镇的音。语汇是语言里语的总汇。温端政先生把“语”定义为“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
- 盛爱萍朱赛萍
- 关键词:语义层面语汇语言单位温州话
- 瓯语语汇中语法层面的变调构词现象
- 盛爱萍朱赛萍
- 永嘉方言音变构词研究
- 目前,音变构词的研究多集中在汉语史研究领域。古代汉语的音变构词在方言中的表现如何,方言学界涉及甚少。本文以《广韵》等切韵系韵书为桥梁,考察《广韵》大量有语法关系的异读在永嘉方言中的表现,并用历史文献等材料加以映证;继而以...
- 朱赛萍
- 关键词:音变构词语言现象
- 试论“V在了N”格式的形成与发展
- 2014年
- 本文从历时角度考察“V了在N”到“V在了N”这一变化过程,探讨促发这一历时演变的动因与机制。初步结论是:“V了在N”(明代始现)的“在”为动词;清代开始成规模出现的“V在了N”,是动词“在”虚化的结果。“了”位置的变化,与“在”的词性密切相关。
- 朱赛萍
- 关键词:动宾
- 程度补语极性意义的获得——以“死”类词为例被引量:21
- 2006年
- 作为程度补语,“死”类词极性意义的获得是两次词义跃升的结果。词义跃升的推动力源于人的认知途径和“死”类词词义特殊性的共同作用。
- 朱赛萍
- 关键词:程度补语
- 高职导师制的创新与实践——“导师+项目+团队”模式案例分析被引量:48
- 2014年
- 针对现有高职导师制的不足而提出的"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强化了项目的开放性、学习的主动性、方式的真实性,使得导师导向性更加明确,教学目的性更强,更加强调团队学习。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显示,该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 谢志远朱赛萍刘巍伟张呈念
-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导师制团队
- 永嘉方言声母清浊交替构词举隅被引量:2
- 2007年
- 声母清浊交替是上古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从考察温州永嘉方言声母清浊交替典型构词13组来看,永嘉方言部分地继承了古汉语的此类语词;同时,方言自身也通过这种构词机制创新出一些不见于古汉语的新语词。据此,我们认为,汉语分清浊的方言存在由词的清浊变化造出新词的可能性。
- 朱赛萍金理新
- 韵律制约下的PP前后分置及介词隐现问题--以双音节动宾式[VO]+PP结构为例
- 2014年
- 本文区分汉语两类不同的介词结构:动前附加语PP、动后补述语PP。汉语韵律结构的要求(核心重音原则)导致双音节动宾式[VO]+PP结构发生介词并入动词的运作。同时,[VO]+NP结构的合法性也受制于核心重音原则,即[VO]必须是一个最小词。最后,本文提出可以用[V·VO]这一动词重叠式来预测非法的[VO]+NP。
- 朱赛萍
- 瓯语语汇中语法层面的变调构词现象
- 2009年
- 文章从瓯语语汇材料入手,结合《广韵》和古汉语用例,从语法层面分析了变调构词现象。认为变调构词在瓯语语汇中仍相当活跃;语法层面的变调构词往往跟语义联系在一起;瓯语语汇里语法层面的变调构词中,名-动型的变调构词居多。
- 盛爱萍朱赛萍
- 关键词:语汇
- 通信作者的署名规范——论抵制学术不端的重要抓手被引量:1
- 2015年
- 近年来,国内许多科技期刊为了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开始标注通信作者。国内不少科研评价体系开始认可通信作者,并给予等同第一作者的待遇。但在实践中,通信作者的普遍标注原则未被很好地遵循,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也缺乏有力的监管,这与通信作者承载的多种利益不相匹配。在此背景下,指出期刊界应更加重视署名规范,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这一环节的监管,从而防控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
- 朱赛萍
- 关键词:通信作者学术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