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玉
- 作品数:35 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市道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病率、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连续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58例患者中确诊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结核病的发生率为2.32%(6/258),在单倍型、非血缘、同胞相合移植3种不同移植方式中发生率分别为1.90%、1.70%、2.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感染临床类型:结核性脑膜炎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淋巴结结核2例、肺结核1例。发病的中位时间为+83(+28~+138)d,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24(11~32)d。多以长时间不明原因的不规则发热为首要表现,伴全身结核中毒症状。6例患者中5例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阳性、排除结核以外的感染、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1例经痰抗酸杆菌强阳性而确诊。5例均采用4联或3联[INF加RFP加PZA和(或)EMB]常规抗结核治疗,其中2例完成足疗程抗结核治疗者存活,3例治疗有效后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患者在诊断前死亡。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要重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由于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手段检出率低,易造成误诊及漏诊、诊断依赖于综合手段;临床表现或感染类型多样化,接受正规治疗者治疗反应好;如果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合理用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该重视对高危人群进行移植前结核筛查及移植后的结核预防。
- 卢岳吴彤曹星玉魏凌怡周葭蕤陆道培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病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北京市道培医院2003年11月-2009年1月完成的24例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资料,使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计算总体存活率、无白血病存活率和累积复发率,使用Logrank统计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4例患者移植后1年的总体存活率为(86.47±7.29)%,2年和3年的总体存活率为(69.00±10.77)%;移植后1年的无白血病存活率为(73.89±9.21)%,2年和3年的无白血病存活率为(67.17±10.54)%;移植后1、2年时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7.75±8.09)%和(31.46±11.13)%。在单因素分析中,移植类型(同胞全合/单倍体/无关供者)、自确诊白血病到进行移植的时间间隔(<12个月和>12个月2组)、确诊时有无附加染色体异常、确诊时有无髓外浸润、确诊时的缓解状态(CR1和CR2/复发2组)等对总体存活率的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具有良好疗效,是具有高危因素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
- 殷宇明吴彤王静波曹星玉赵艳丽童春容陆道培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AML1/ETO
- 大黄虫丸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的血浆药理学研究
- 体外实验在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中非常重要,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建立,开创了中药复方研究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使得传统的血清药理学方法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研究中受到严重挑战,为此我们提出"血浆药理学方法"。本研究以大
- 王东生陈方平肖长江贺石林李昕付斌曹星玉陈焱解勤之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对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allo-HSCT患者45例,均为HBV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感染HBV的患者和供者均给予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移植前对HBV-DNA的拷贝数进行评估,移植后定期随访HBV-DNA含量,供者细胞的植入时间以及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静脉闭塞病(HVOD)的发生情况;移植后受者继续服用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结果:①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无明显影响,移植后16例发生了急性GVHD(aGVHD),累积发生率为(37.5±7.5)%,可评估的42例患者中,17例发生了慢性GVHD(cGVHD),累积发生率为(41.6±7.8)%,仅有1例患者发生HVOD;②移植后有28例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9例为乙肝再激活,15例为急性或慢性GVHD,其中有3例患者两者均有,乙肝再激活的累积发生率为(31±8.9)%,7例为药物性肝损害;③移植后随访中位时间为30(1~74)个月,共有13例死亡,3年生存率(OS)为(64.3±8.4)%。死亡原因:4例死于移植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复发,3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弥漫性肺泡出血。结论:移植前进行有效抗病毒治疗以及造血重建后服用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allo-HSCT是安全的,不影响造血重建,未增加HVOD的发病率,亦不导致急、慢性GVHD发病率的上升,因而受者或供者HBV感染并非allo-HSCT的禁忌证。
- 费新红吴彤赵艳丽殷宇明王静波曹星玉陆道培
- 关键词: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乙型肝炎病毒移植物抗宿主病
- 抢先治疗减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巨细胞病毒疾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采用联合抗病毒药物及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T淋巴细胞(CMV-CTL)进行抢先抗病毒治疗,减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CMV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334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其中同胞相合移植100例,非血缘移植88例,亲缘间半相同移植146例;移植后采用RQ-PCR方法每周检测1~2次检测血浆CMV-DNA,若>5×102拷贝数/ml为CMV血症。全部患者预处理阶段-9~-2d应用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抢先抗病毒治疗主要首先采用更昔洛韦(DHPG)或膦甲酸钠作为一线治疗,在一线治疗失败情况下部分患者采用联合抗病毒药物或者CMV-CTL过继细胞免疫进行挽救治疗。结果:移植后100d之内(+100d)334例患者中有231例发生CMV感染,总体累计发生率为69.10%,同胞相合移植的发生率最低33例(33.3%),明显低于非血缘移植78例(88.6%)和亲缘间半相同移植120例(82.1%)(P<0.05);在一线治疗失败的情况下,29.4%(68/231)的患者给予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12.1%(28/231)患者给予了CMV-CTL细胞治疗。93.9%(217/231)的患者经过抢先抗病毒治疗后转为阴性。CMV疾病的发生率为3.8%,病死率仅为1.7%。无论是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表明,亲缘间半相同移植和非血缘移植,以及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CMV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allo-HSCT后通过RQ-PCR监测CMV血症并予联合抗病毒药物和CMV-CTL细胞进行抢先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减少CMV疾病病死率,特别是对于接受亲缘间半相同/非血缘移植的高危患者。
- 卢岳吴彤曹星玉王静波孙媛赵艳丽达万明纪树荃童春容张隆基陆道培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抢先治疗
- HLA氨基酸三维构象差异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分析
- 2011年
- 本研究探讨HLA氨基酸三维构象软件在评价不同HLA构象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作用。回顾分析62例北京市道培医院单中心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30例HLA等位基因10/10全合和32例HLA等位基因9/10相合)。应用Histocheck和HLA-Matchmaker2个HLA抗原三维空间构象分析软件,分析其评分系统与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急性GVHD和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随着Histocheck软件的评分的增加,Ⅲ-Ⅳ度GVHD的发生率增加((0%增加到20%,p=0.25),但是高分组中仍有70%病例没有或只有轻度GVHD。对移植后的复发进行统计,除Histocheck分数偏高组(11-20)9例没有复发,其它组复发率差别不大(20%左右),(p=0.56)。②应用HLA-Matchmaker软件分析,随着供受者Eplet差异数目的增加,重度GVHD的发生率明显增加(0%增加到30%),无或轻度GVHD的发生率下降(p=0.019),但高分组中仍有60%没有或只有轻度GVHD,统计学有差异。差异数目偏高组(≥3)共10例均没有复发,偏低组(<3)复发率偏高(20%左右p=0.54)。结论:Histocheck和HLA-Matchmaker两个分析软件虽然对于HLA抗原构象差异的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有很多的相近性。对于同一组供受者,两个给分系统与急性GVHD和复发的相关性类似,高分组中重度GVHD的比例增加,复发率下降,但相关性都不准确。HLA-Matchmaker软件的相关性略好于Histocheck。
- 张弦张艳玲王建玲童春容蔡鹏刘红星王静波曹星玉殷宇明赵艳丽卢岳孙媛周葭蕤高艳群吴彤
- 关键词:HLA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GVHD
- 一例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重症水痘的护理
- 2008年
- 李云霞曹星玉卢岳赵英新盖晶晶余昌荣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水痘护理
- 两种不同方法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的结果。方法采用Ficoll法、HES法分离脐血单细胞,比较两种方法优点。结果HES法所得MNC产率(79.31±2.68)%、GM-CFU数(60.92±9.49)均显高于Ficoll分离法所得MNC产率(41.72±4.19)%、GM-CFU数(31.17±5.26) (P<0.01)。该研究采用S法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对HLA相合的相关脐血移植已成功重建造血。结论HES分离法病原菌污染机,且单个核细胞、造血干/祖细胞的回收率较高,对重建造血无不良影响,是一种较好的分离方法。
- 蹇在伏吴新华陈方平钟美佐徐雅靖刘弋曹星玉
- 关键词:脐血造血干细胞
- 脐血CD_(34)^+细胞向粒、红细胞和血小板定向诱导分化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体外定向诱导脐带血CD3 4 + 细胞向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定向分化。方法 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从脐带血中分离CD3 4 + 细胞 ,采用SCF与G -CSF、EPO或TPO联合诱导CD3 4 + 细胞分别向粒细胞、红细胞或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分化成熟 ,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功能等方面鉴定已诱导分化的细胞。结果 粒系诱导培养体系中CD1 5+ 细胞达 81 17%,红系诱导培养体系中GPA+ 细胞达 95 3 5 %,巨核系诱导培养体系中CD41 + 细胞达 77 82 %,且分别具有各系成熟细胞形态。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血小板样颗粒在凝血酶作用下产生聚集反应。结论 建立了CD3 4 + 细胞分别向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诱导分化的培养体系 ,为细胞治疗、分化过程中基因的调控。
- 曹星玉陈方平王光平吴新华杨华
- 关键词:脐血CD34^+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定向分化
- 用Midi MACS方法从白血病患者分选CD34^+/CD123^+细胞被引量:9
- 2006年
-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MidiMACS方法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分选CD34+/CD123+细胞。首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AML患者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BMMNC),然后再通过MidiMACS方法相继分选出CD34+细胞,以及从CD34+细胞中分选出CD123+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结果显示:经过第一次分选后,CD34+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8.73%,平均为95.6%,其回收率最高可达到84.6%,平均为51%;第二次分选后,CD34+/CD123+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9.23%,平均约为83%;相对于分选前BMMNC而言,CD34+/CD123+细胞的回收率为34%,但相对于第一次分选后的CD34+细胞而言,其回收率为56%。结论:MidiMACS方法可用于AML患者骨髓CD34+/CD123+细胞的分选,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与文献报道的通过FACS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相类似。
- 王光平曹星玉信红亚李群齐振华陈方平
- 关键词:分选方法MIDIMACS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