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扈传昱

作品数:56 被引量:567H指数:1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沉积物
  • 9篇植物
  • 9篇浮游植物
  • 8篇有机碳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夏季
  • 6篇大洋
  • 6篇生物地球
  • 6篇生物地球化学
  • 6篇南大洋
  • 6篇表层沉积物
  • 5篇营养盐
  • 5篇生物硅
  • 5篇通量
  • 4篇珠江口
  • 4篇海域
  • 4篇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地球化学循环

机构

  • 4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0篇国家海洋局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极地研究...
  • 2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6篇扈传昱
  • 36篇潘建明
  • 26篇张海生
  • 18篇韩正兵
  • 18篇于培松
  • 15篇刘小涯
  • 14篇薛斌
  • 12篇孙维萍
  • 8篇周怀阳
  • 7篇卢冰
  • 5篇倪建宇
  • 5篇朱根海
  • 4篇卢勇
  • 4篇赵军
  • 3篇王正方
  • 3篇翁焕新
  • 3篇朱纯
  • 3篇杨丹
  • 3篇陈志强
  • 3篇吕海燕

传媒

  • 18篇极地研究
  • 13篇海洋学报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Marine...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季节性消耗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25/27/29航次获取的普里兹湾营养盐数据,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水柱T_(min)层的存在估算了夏季的营养盐消耗量(NNU、NPU和NSiU),并对营养盐的吸收比例及结构做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普里兹湾营养盐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上表层水营养盐浓度分布表现为冰架边缘区<陆架区<深海区的区域性特征。夏季普里兹湾受到浮游植物旺发的影响,湾内营养盐(NO_3-N、PO4_-P和SiO_3-Si)的消耗值相对湾外较高。营养盐吸收比值的变化表明,NSiU/NNU比值由湾内向湾外呈现升高的特征,与叶绿素a具有相反的分布趋势,推测这一现象与湾内陆架区铁的供应要高于湾外深海区有关。本文对营养盐结构与变化的探讨,将有益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南极普里兹湾各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为预测未来南极浮游群落结构的演变提供依据。
陈际雨韩正兵扈传昱孙维萍张海生
关键词: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中碳的分布和来源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2004年5月在长江口门区获得的R3、N3、S3和S1四个沉积物柱状样品,对其各种形态碳的含量和垂直分布、TOC/N值以及同位素δ13Corg值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该区域的水文悬沙特征,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碳埋藏的因素及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长江的径流量和沉积速率是影响长江口碳埋藏的两大重要因素,对各种形态碳在沉积柱中的垂直分布及波动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长江口南、北支口门3个站位中的总氮(TN)与有机碳(TOC)关系密切,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有机碳中海洋自生TOC的比例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TN主要是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水下三角洲前缘的S1站位TOC含量与TN含量的相关性较差,故其氮除了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之外,还有一些以其它形式存在的氮。长江口南、北支口门和水下三角洲前缘区域有机质来源为海、陆混源,沉积物中有机质同时受到了海源和陆源物质的双重影响,相对来说,水下三角洲前缘区域受到海源物质影响更明显。
薛斌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
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根据历年环球考察和南大洋考察及在环绕南极航行中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分析,研究南极水(南太平洋、德雷克海峡、南太平洋、南印度洋),亚南极水(太平洋、印度洋),亚热带水(印度洋)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
朱根海扈传昱韩正兵赵军潘建明张海生
关键词: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被引量:22
2002年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 ,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 ,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 .结果表明 ,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 ,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 ,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 。
潘建明周怀阳扈传昱刘小涯董礼先张美
关键词: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的元素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18—27航次在普里兹湾获得的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其中C、N、Ca和Ti等多种常、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元素组合对指示物源的意义,探讨了普里兹湾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元素的平面分布、相关性和聚类特征出现两种模式;一类以OC、TN和S元素为主的元素组合指示了海洋生物来源,而另一类元素组合K、Ti和Rb等指示了陆源碎屑来源;湾内中心及东南部区域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上层水体的生物生产,而西侧的弗拉姆浅滩和艾默里冰架前缘陆架区的沉积物则包含大量冰筏碎屑的输入。
蓝木盛于培松韩正兵扈传昱潘建明张海生
关键词:沉积物物源分析
珠江口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被引量:91
2001年
采用较为系统的化学提取法 ,对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TP、各形态无机磷及有机磷进行分析 ,重点考虑了分离提取碎屑和自生钙结合磷。结果表明 :在无机磷中以钙结合磷占主要地位 (4 9% ) ,其中又以碎屑磷含量较高 (4 3% ) ,有机磷含量在TP中占有一定比例 (38.8% )。沉积物中TP及其不同形态无机磷在垂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为 :TP、有机磷和Fe 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而碎屑态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高 ,自生钙磷变化幅度不大。TP、有机磷和Fe P含量自下而上增高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陆源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综合调查区域各种理化条件 ,认为在珠江口仅有铁结合磷与有机磷为潜在的生物可利用P ,自生钙结合磷与原生碎屑结合磷总的来说占沉积物中TP的 49% 。
扈传昱潘建明刘小涯
关键词:赋存形态沉积物珠江口水质监测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种生物标志物,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1)湾内中心区总类脂物含量最高(1 193μg·g-1),埃默里冰架区次之(572μg·g-1),陆坡区最低(341μg·g-1),且与沉积有机碳、总糖、生物硅、菜籽甾醇、表层海水叶绿素a等参数显著正相关(p<0.1),表明底层有机质与上层水体浮游植物密切相关;(2)C27甾烷含量与C28甾烷显著负相关(p<0.01),指示着晶磷虾与硅藻的食物链关系;(3)相对较高的饱和烃/芳烃比值(>2.5)、较低的Pr/C17(<0.5)和Pr/Ph(<2)证明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硅藻等浮游植物,同时饱和烃双峰群(C17或C18和C29)的存在及较高含量的C29甾烷(35.79%)指示外域有机质输入,且湾中心区的(CPI=1.60,Pr/Ph=0.69)要高于陆坡区和冰架区(CPI=1.01,Pr/Ph=0.39);(4)湾内中心区和冰架区脂肪酸C18:2/C18:0平均比值(0.78)要高于陆坡区(0.23)和低纬度地区(<0.1),表明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陆坡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要高于湾中心区和冰架区。
赵军于培松韩正兵扈传昱潘建明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表层沉积物生态环境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及其对有机碳运移分布的指示被引量:43
2005年
报道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浓度及分布特征,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正构烷烃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正构烷烃主要可归纳为3种类型:陆源输入优势型(单峰群)、陆源和海洋内生混合类型(双峰群)和石油类污染类型(单峰型,不具奇偶优势).长江口邻近站位正构烷烃色谱指标的突变,是长江河口区2种不同水团造成沉积物差异的客观反映.除P4外,研究站位总正构烷烃含量(∑n Alk)与有机碳总量(TOC)相关性良好,且长江口东南-浙江沿岸软泥区正构烷烃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TER Alk)、海洋内生组分(PL1)、奇偶碳优势指数(CPI)等指标与运移距离呈线形关系.在因子分析显示不同来源的4种正购烷烃中,以陆源烷烃输入比重最大(51.5%),在陆源烷烃中又以东海河流物质贡献最大(49.1%);根据因子负荷差异,推测东海北部沉积有机质可能多数来源于苏北沿岸及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冲绳海槽区则可能大部分来源于长江及东海内陆架物质,并探讨了其运移机理.
朱纯潘建明卢冰扈传昱刘小涯叶新荣薛斌
关键词:正构烷烃PN断面运移
南极普里兹湾溶解态镉的分布(英文)
2011年
利用25次南极科考获得的海水样,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AAS)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镉的含量,研究了东南极普里兹湾不同空间与时间尺度下海水中溶解态镉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同航次相关的营养盐、叶绿素a等数据,分析了影响海水中溶解态镉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镉的分布与叶绿素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生物过程是影响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镉平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表层海水中镉与磷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冰架边缘的海冰融化可能是造成冰架边缘Cd/P比值高的主要原因。溶解态镉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近似磷酸盐等营养盐的分布趋势。普里兹湾海水中溶解态镉的浓度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不大,潮汐可能是影响海水中镉浓度微弱变化的主要因素。
孙维萍扈传昱韩正兵薛斌潘建明
关键词:微量营养元素
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溶解度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第18、21、24次)获得的沉积物样品,采用分批(batch)实验方法,获取实验室生物硅溶解度,并结合间隙水中可溶性硅剖面,对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溶出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在25℃,pH 8条件下,普里兹湾IV-10、IS-4站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实验室溶解度分别为1 936、1 540μmol.dm-3,不同层次沉积物溶出结果显示随深度增加溶解度值降低。根据实验室溶解度数据与间隙水硅酸盐Cd的分析比较,表明研究站位沉积物生物硅的早期成岩过程中生物硅的溶出还伴随有其他化学过程。
扈传昱孙维萍沈忱张海生
关键词:生物硅溶解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