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向华

作品数:51 被引量:286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水稻
  • 9篇污染
  • 8篇重金
  • 8篇重金属
  • 5篇叶面
  • 5篇土壤
  • 5篇教学
  • 5篇硅溶胶
  • 5篇
  • 5篇
  • 4篇氧化硅
  • 4篇生态
  • 4篇二氧化硅
  • 4篇
  • 4篇
  • 3篇叶面喷施
  • 3篇叶片
  • 3篇溶胶
  • 3篇蔬菜
  • 3篇喷施

机构

  • 3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广东省生态环...
  • 5篇浙江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广西大学
  • 2篇湖南省气候中...
  • 2篇生态环境部南...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香港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0篇徐向华
  • 15篇李仁英
  • 8篇刘翠英
  • 8篇谢晓金
  • 7篇李芳柏
  • 7篇刘传平
  • 5篇张婍
  • 4篇王晓蓉
  • 4篇沈孝辉
  • 3篇李平
  • 3篇吴洪生
  • 3篇王艳玲
  • 3篇景元书
  • 3篇李慧敏
  • 2篇张耀鸿
  • 2篇汪承润
  • 2篇雷静
  • 2篇郭红岩
  • 2篇万长建
  • 2篇薛银刚

传媒

  • 7篇环境科学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土壤学报
  • 3篇农业资源与环...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湖泊科学
  • 2篇中国科教创新...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第五届全国环...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6篇2015
  • 1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天平式高精度电子秤量装置及其秤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精度电子秤量装置,由能够承载一定重量的机械天平及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和单片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构成。秤重时,天平左边加配重,右端放被秤物体,配重比被秤重物体轻约压力传感器最大承载量的一半,这个轻的重量就被加到...
万长建徐向华张富存韩小梅
文献传递
太湖常见3种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
2024年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部湖湾作为采样区域,研究了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并利用乙炔抑制法测定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分析了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其潜在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生物量(AFDM)在0.037~0.789 mg/m^(2)之间,均值为(0.389±0.261)mg/m^(2),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0.794±0.007)mg/m^(2)),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0.041±0.005)mg/m^(2))。太湖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在3.09~58.80μmol/(m^(2)·h)之间,均值为(24.75±5.96)μmol/(m^(2)·h)。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存在空间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58.80±20.20)μmol/(m^(2)·h)),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3.09±1.79)μmol/(m^(2)·h))。相同条件下,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上的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与水体氮磷浓度相关。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与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水体溶解有机碳及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3种因子可以解释81.2%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浅水湖泊脱氮过程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任天一徐向华宋玉芝宋玉芝
关键词:附着生物太湖沉水植物
可适应的实时协同编辑系统若干问题研究
分布式实时协同编辑系统支持分布在各地的用户通过Internet同时浏览和编辑文本/图形/图像/多媒体文档。它应用在协同编著,远程教育,协同CAD,协同编程与调试,远程会议等场合,为人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界限的、便捷的协同和交...
徐向华
关键词:实时协同编辑系统分布式计算并发控制
不同生育期增温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温度上升,明确增温对水稻产量和氮、磷含量的影响,可为预测和评估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品质提供依据。选用泰瑞丰5号、镇稻16号两个品种水稻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将水稻置于较对照高5℃的生长箱中处理7 d,分析不同生育期增温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含量、氮磷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增温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其中,孕穗期和抽穗期增温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孕穗期增温下泰瑞丰5号和镇稻16号的穗粒数、结实率和籽粒重最低。总体而言,与对照相比,不同生育期增温显著增加了泰瑞丰5号和镇稻16号茎、叶、壳、籽粒的氮含量(p<0.05)。而不同生育期增温对水稻磷含量的影响取决于增温时期及水稻品种。与对照相比,分蘖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增温使泰瑞丰5号的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而抽穗期增温使镇稻16号的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抽穗期和灌浆期增温显著降低了泰瑞丰5号的磷收获指数,分蘖期和抽穗期增温显著降低了镇稻16号的磷收获指数。本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和抽穗期是增温影响水稻产量和氮磷吸收的关键时期。
常少燕李仁英谢晓金谢晓金徐向华张婍刘煜椿
关键词:水稻
施硅对土壤-水稻系统中磷迁移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磷是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在土壤中磷易被土壤固定从而使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10%~25%,因此人们力争寻找各种途径以提高磷的当季利用率。
李仁英沈孝辉谢晓金徐向华李映雪黄文秋霍云亭
关键词:水稻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被引量:4
2015年
结合《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该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其中主要包括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经验介绍,以及从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的方法,以期为高校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矛盾提供思路。
刘翠英徐向华李仁英
关键词:环境科学教学
采样间距对有机质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识别的影响
2014年
以黑龙江省海伦县为研究区,采用限制最小样点间距抽样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了采样点间距对土壤有机质(SOM)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土壤类型、坡度及作物生物量(NDVI)是研究区SOM变异性的主要环境控制因子;采样点数量为125个,最小样点间距为3.5 km时,SOM数据所包含的多尺度信息与多尺度的环境因子达到最佳尺度匹配,环境因子与SOM相关性最高,此时环境因子单独解释的方差及环境因子与空间变量共同解释的方差也最高,而空间变量解释的SOM方差则最小,因此,最适于识别研究区SOM与主要环境控制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徐向华王煜东海南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环境因子方差分解
锰在商陆叶片的细胞分布及化学形态分析被引量:30
2008年
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锰超积累植物,叶片是商陆累积锰的主要器官。本文主要采用化学分析、差速离心及色谱技术对商陆叶片锰的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商陆超累积和解毒锰的机制。细胞分配的结果表明,锰主要分布在商陆叶片的细胞质可溶性部分(含液泡),含量高达74%-82%,细胞壁结合的锰占总锰的15%-20%,细胞器锰含量最少,仅为3%-6%。不同提取剂的实验结果表明,商陆叶片中的Mn均以水提取态为主,为总Mn含量的83%-91%;不同锰浓度处理下,商陆叶片草酸含量高于500μmol·g-1(干重),达到干重的9%-11%,但不同锰浓度处理下草酸的含量并无明显变化趋势,表明高含量的草酸的累积是商陆本身具有的特性,而非外界锰的诱导产生。
徐向华施积炎陈新才陈英旭吴吉春王晓蓉
关键词:超积累植物商陆
玉米幼苗对镉、菲单一与复合污染的生理生化响应被引量:8
2011年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幼苗在镉、菲污染胁迫14 d后的生理生化响应,并探讨了镉、菲单一与复合污染对玉米幼苗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结果表明,单一镉(0~50 mg/kg)污染时,镉处理对玉米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以及可溶性蛋白都无显著影响;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叶片SOD酶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POD、CAT、APX活性都显著增加,其中APX对镉胁迫响应较为敏感,与对照相比,在1 mg/kg镉处理时其活性就显著增加,为对照的1.38倍;O 2-.的累积是镉污染致毒的主要原因.镉-菲复合污染时,SOD酶活性在低镉(1 mg/kg)处理时就显著增加,为对照的1.66倍,高镉处理时SOD活性降低,SOD对镉-菲复合污染响应敏感,有潜力作为土壤镉-菲毒性效应的监测指标.镉-菲复合污染处理时POD、CAT、APX活性仍表现为增加趋势,但CAT、APX活性与镉单一处理时比较有降低现象,镉-菲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高于单一镉污染的毒性效应.O 2-.和.OH的累积是镉-菲复合污染致毒的主要原因.
徐向华徐德福王晓蓉吴吉春林仁璋
关键词:复合污染抗氧化系统生物标志物
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累积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被引量:9
2014年
砷(As)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污染物之一,对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水稻对砷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目前对土壤中砷的有效性、水稻对砷的吸收、水稻内砷的运转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总结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土壤砷有效性和水稻砷吸收两个方面,讨论了土壤质地、有机质、灌溉方式、土壤微生物、根际环境、施肥种类、水稻品种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水稻系统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并从灌溉方式、施肥种类和方式及基因工程等方面进一步讨论了降低水稻砷吸收和积累的措施。根据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展望。
沈孝辉李仁英徐向华谢晓金郑慧琳黄维乔舒婷
关键词:水稻有效性影响因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