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聪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泥鳅
  • 2篇幼鱼
  • 2篇早期发育
  • 2篇早期发育阶段
  • 1篇血清生化
  • 1篇血清生化指标
  • 1篇驯食
  • 1篇幼鱼生长
  • 1篇载流
  • 1篇载流子
  • 1篇脂肪源
  • 1篇制氢
  • 1篇稚鱼
  • 1篇摄食
  • 1篇摄食节律
  • 1篇食物组成
  • 1篇食性
  • 1篇食性研究
  • 1篇酸酶
  • 1篇镍基

机构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北京市水产技...

作者

  • 7篇彭聪
  • 5篇胡培培
  • 5篇樊启学
  • 4篇宗克金
  • 4篇宋林
  • 4篇张云龙
  • 2篇沈凡
  • 1篇刘汝鹏
  • 1篇朱邦科
  • 1篇杨威
  • 1篇姚昌林
  • 1篇陈海燕
  • 1篇王昆鹏

传媒

  • 2篇淡水渔业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助催化剂负载C3N5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制氢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至关重要,其中开发新型宽可见光吸收半导体材料及非贵金属助催化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一系列半导体材料中,氮化碳(主要指C3N4)作为新型的无金属光催化剂,在过去十年...
彭聪
关键词:光生载流子光催化制氢
文献传递
不同脂肪源对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组成和肝脏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鱼油为对照组(FO),分别以1/2猪油(PL)、1/2大豆油(SO)、1/2葵花籽油(SFO)、1/2棕榈油(PO)、1/2玉米油(CO)替代1/2鱼油作为脂肪源,配制6组等氮(49.43%±0.19%)等能((18.09±0.03)MJ/kg)的饲料,对鳡幼鱼(体长(6.89±0.20)cm,体质量(3.09±0.23)g)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研究部分替代鱼油对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组成以及肝脏的影响。结果表明: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以葵花籽油替代组最大,其次是对照组和大豆油替代组;蛋白质效率、饵料系数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玉米油替代组和猪油替代组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玉米油替代组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猪油替代组幼鱼肝脏细胞中脂滴较其他组明显;在本研究的替代比例下,综合对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的影响,认为葵花籽油、棕榈油、豆油可以作为脂肪源替代鱼油。
陈海燕朱邦科樊启学胡培培宋林彭聪宗克金张云龙
关键词:脂肪源血清生化指标切片肝脏
泥鳅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生态学的研究
1泥鳅早期发育阶段的食性   对池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和食物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7日龄和9日龄泥鳅主要摄食轮虫,...
彭聪
关键词:泥鳅食物组成摄食节律
再次分级、驯食对小规格鳡生长、残食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了再次分级、驯食对初次分级产生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弱小群体(S群)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设5组,A组试验鱼取自初次分级并驯食后的大规格群(B群),为对照组;B、C、D、E组取自S群,B组再次分级不再驯食,所分两级为B1、B2亚组;C组再次分级再次驯食,两级为C1、C2亚组;D组不再分级再次驯食;E组不再分级不再驯食。饲养85 d。结果显示:A组全长(TL)、体重(BW)始终最高,终末BW以E组最低;E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BW)(55~139 DAH)最低;总存活率(SR)(55~139 DAH)A组最高,C组其次,E组最低;总残食率(CR)(55~139 DAH)E组最高,D组其次;初始体重变异系数(CVBW)对总CR影响显著(P=0.001),可用线性模型y=0.514 9x-7.761 7(r2=0.667)阐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再次分级和再次驯食有利于S群存活,但不能使S群规格在85 d内追及B群。
沈凡樊启学宗克金宋林张云龙彭聪胡培培赵巧娥
关键词:残食驯食
鳡幼鱼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及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本试验旨在探讨鳡幼鱼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鳡幼鱼赖氨酸的需求量。试验设计7组等氮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蛋白质源全部为结合蛋白(鱼粉和酪蛋白),试验组饲料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利用晶体氨基酸替代部分酪蛋白,并通过添加不同水平的L-赖氨酸盐酸盐使赖氨酸水平在1.9%~4.5%之间(0.5%的梯度)。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36±0.08)g的鳡幼鱼378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每组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使用晶体氨基酸替代部分酪蛋白后,鳡幼鱼的生长性能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3.46%和3.94%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45%、2.95%、3.46%和3.94%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的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鳡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肝胰脏脂肪酶活性,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含量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鳡幼鱼可以利用饲料中的晶体氨基酸,利用效果与饲料氨基酸组成的平衡性有关;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得出鳡幼鱼赖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重的3.40%(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饲料干重的46%)。
杨威樊启学宗克金宋林张云龙彭聪胡培培
关键词:晶体氨基酸赖氨酸
泥鳅早期发育阶段的食性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对池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和食物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7日龄和9日龄泥鳅主要摄食轮虫,其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分别达到98.73%、79.59%和97.59%、66.67%。13日龄枝角类的数量和重量比例高达41.15%和98.04%,17日龄桡足类的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为30.00%和62.03%。24日龄和31日龄,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数量比例虽然都小于20.00%,但是其重量比例共占到95.00%;13~31日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泥鳅的主要食物。7日龄和9日龄,泥鳅对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龟甲轮虫属(Keratella)和异尾轮虫属(Trichocerca)表现出较强的摄食喜好性,对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也表现出一定的摄食喜好性,对桡足类回避。13日龄和17日龄泥鳅对臂尾轮虫属和龟甲轮虫属仍有较强的摄食偏好性,同时对裸腹溞属(Moina)、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剑水蚤属(Cyclops)和华哲水蚤属(Sinocalanus)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摄食喜好性。24日龄和31日龄泥鳅不再主动选食轮虫,喜好摄食裸腹溞属、低额溞属(Simocephalus)、剑水蚤属和华哲水蚤属。
彭聪樊启学刘汝鹏胡培培姚昌林王昆鹏
关键词:泥鳅发育食性
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被引量:15
2013年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从孵化至30 DAH(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几种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胃蛋白酶直至30 DAH仍未检出活性。而胰蛋白酶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其比活力在初次摄食之后显著上升,6 DAH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的变化模式相似,在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及仔鱼向稚鱼转变这两个时间段出现两个高峰值。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6 DAH显著上升(P<0.05),之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表明,泥鳅在仔稚鱼阶段只具有结构性的胃而缺乏分泌细胞的分化。2-6 DAH是泥鳅仔鱼肠道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向成鱼消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持续性表明了泥鳅仔鱼对糖类和脂肪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张云龙樊启学彭聪胡培培宗克金宋林沈凡
关键词:仔稚鱼消化酶比活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