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继红

作品数:37 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3篇文学
  • 8篇小说
  • 4篇叙事
  • 3篇新世纪文学
  • 3篇文本
  • 3篇文化
  • 3篇文学资源
  • 3篇文艺
  • 3篇乡土
  • 2篇代文
  • 2篇底层文学
  • 2篇电影
  • 2篇新文学
  • 2篇延安文艺
  • 2篇作家
  • 2篇悖论
  • 2篇文学传统
  • 2篇文学研究
  • 2篇写作
  • 2篇伦理

机构

  • 27篇天水师范学院
  • 7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30篇张继红
  • 7篇张学敏
  • 4篇郭文元
  • 3篇雷达
  • 2篇熊政
  • 1篇康霞
  • 1篇薛世昌
  • 1篇刘瑛

传媒

  • 5篇天水师范学院...
  • 4篇文艺争鸣
  • 3篇当代文坛
  • 2篇小说评论
  • 2篇电影评介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理论界
  • 1篇唐都学刊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十堰职业技术...
  • 1篇黎明职业大学...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 1篇现代语文(中...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陇东学院学报
  • 1篇长春教育学院...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写作伦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词被引量:4
2011年
从词源学的角度先考察"伦理"一词的语义及其与写作的"结合",梳理写作伦理在中国新世纪文学中的出现及其相关论争,以此反观新世纪文学之所以出现"写作伦理"争论的深层原因,即当下部分写作者道德感的弱化、传统的道德评价的失效、写作者对人的自由伦理的审美价值的期待等。从中看出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足与价值走向。
张继红郭文元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写作伦理生命感觉自由伦理
新世纪进城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及其道德难题被引量:1
2016年
女性身体叙事是现代(百年)中国小说中一个潜隐的表达方式,这主要是源于身体——特别是女性的身体天然地连接了道德和艺术的两极。上世纪90年代,"身体化的社会"成为文学表现的热题,但是,新世纪以来,选择女性进城叙事的作家却陷入了"身体意识的主体性"和"身体作为欲望的源泉"的价值悖论,他们一方面以道德同情为基点肯定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又以回乡女性的生存艰难来回应"熟人社会"(乡村)的道德审判,强化了女性身体的物质性存在,陷入道德实用主义的陷阱,这是当下进城叙事作家正在经历的、新旧杂陈的道德状况和审美难题。
张继红张学敏
关键词:新世纪小说伦理悖论道德难题
转型期农民、土地的深层隐喻——以贾平凹小说《秦腔》中夏天义为例被引量:3
2009年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的夏天义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象征。土地是他的根,他对土地的眷恋与执著是作品的外在呈现,而他的生死命运都是一种隐喻,即乡村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一种走向。这一悲剧性的暗示,呈现了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在城镇化、现代化浪潮下所面临的冲击与选择,具有严峻的现实意义。
张继红薛世昌
关键词:《秦腔》悲剧性隐喻
世纪转型: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雷达访谈录被引量:17
2015年
在城乡快速转型的社会语境下,"乡土中国叙事终结"说、"完整乡土中国破解"观,以及"城市文学取代乡土文学"等"终结性"观点正在不断地逼近乡土文学。持以上观点者认为,当今乡村社会已经解体,作为乡土文学的土壤和根基均已不复存在,乡村也日渐"虚空化",因而乡土文学在当下中国已经终结了。事实上,虽然我们避免不了也不能抗拒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巨大车轮,但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不是从乡土到城市,而是从乡土到城乡。在今天没有真正完成城乡一体化的这一环境下,终结乡土及乡土文学的说法明显是片面的,乡土文学的生命力仍然很强大,中国的乡土文学作为传统也仍然会潜隐而顽强地存在。在当下中国从"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的过程中,城乡中国的叙事和城市中国的想象仍是缺失的。我们既没有成熟的城市书写,也没有完成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的经典性文本。倘若能将变动不居的时代裂变,特别是城乡转型期间的人物命运连筋带肉地写出来,将乡土价值的蜕变与坚守活脱脱地呈现出来,乡土文学可能还会出现另一种景观;倘若城市碎片还没有整合出完整有序的城市文化,我们的心灵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自足与自觉,矗立于我们心中的乡村精神、乡土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童年记忆就不会消失!但这需要作家对乡村社会的拥抱,对城乡转型中鲜活的生命个体的熟知、理解与同情,而不是臆想式的乡村,更不是"憎恨现实"。
张继红雷达
关键词:乡土中国乡土世界乡土叙事生命个体人物命运原乡
新课标前后现代文篇目的编选及其城乡价值取向分析——以人教社1992年和2000年两套初中《语文》课本为例
2016年
麦克·扬认为,学校知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学校课程无疑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映照。教材作为显性课程知识的主要实物载体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必然成为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的镜子,甚至成为社会强势群体的代言者。事实上,课程知识与主流价值甚至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顾明远在《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一书中说到,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能够增加对本国教育的理解,而比较教育的研究能够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出贡献。
张继红熊政刘瑛
关键词:现代文课程知识显性课程人教社
叙事速度与苦难的不同呈现方式——论余华小说《活着》及其影视改编被引量:3
2011年
苦难叙事是电影文学一个贯穿性的话题。以加速度的叙事呈现浓郁的苦难以表达对苦难的承担方式是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活着》和电视连续剧《福贵》。影视改编对原著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叙事速度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电影《活着》对原作只作部分截取,又融入较多的政治场景;电视剧《福贵》对原著的处理是将苦难融入被拉长的生活。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叙事速度呈现不同文本、文体的个体特征和形式本身的意义。
张继红
关键词:《活着》叙事速度影视改编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主题转向
2009年
艾青在"归来"后的诗歌中表现出了较鲜明的寻找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且在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沉思和人生价值的寻找中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心态,这是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寻找光明、向往黎明的艾青的"回归"。从写个体的受难与精神创伤来说,"回归"本身同当代文学建立了一种正常的文学秩序。
张继红
关键词:归来文学秩序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与新世纪“底层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是新世纪“底层文学”坚实的当下性存在,但是学界在寻找可供“底层文学”借鉴的思想、理论和创作资源时,出现了比附式的简单对接和提取同类项式的外部链接研究方式,对两类文学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误解和伤害。所以,...
张继红
关键词:文学资源现代性特征
文献传递
童年记忆的书写和回顾性叙事的选择——论废名的早期小说创作被引量:1
2014年
废名早期小说钟情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他喜欢把儿童设置为故事的主角,并且使用具有过去时间形态的生活经验做小说的题材。这一做法导致了他早期的小说写作多选择回顾性叙事视角讲述故事,这种选择既凸显出一个作家童年心灵体验作为重要资源被开发、被利用的状况,同时也表征了其对于作家文学审美追求并及诗化小说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关键影响。
张学敏张继红
关键词:废名早期小说童年记忆
甘肃诗歌的地域性和个性化身份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构成格局中,甘肃诗歌创作因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描绘,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和个性化身份特征。甘肃诗歌较多关于诗人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关系的描绘,较少随波逐流,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充斥当下诗歌的语境之中,它们表现出了较为丰瞻深厚的诗意内涵。客观分析,地域性和个性身份特征的精神护持,是甘肃诗歌之所以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张继红
关键词:地域性个性化身份认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