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

作品数:21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牙髓
  • 3篇增殖
  • 3篇疗效
  • 3篇磨牙
  • 3篇激光
  • 2篇蛋白
  • 2篇第一磨牙
  • 2篇牙周
  • 2篇预后
  • 2篇舌根
  • 2篇手术
  • 2篇受体
  • 2篇皮肤
  • 2篇皮肤黑素瘤
  • 2篇迁移
  • 2篇强脉冲光
  • 2篇锥形束CT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增殖
  • 2篇下颌

机构

  • 21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东京齿科大学

作者

  • 21篇张晓
  • 3篇杨安钢
  • 3篇张瑞
  • 3篇王捍国
  • 2篇王刚
  • 2篇高天文
  • 2篇王雷
  • 2篇高琳
  • 2篇刘颍凤
  • 2篇宋璞
  • 2篇程庚
  • 2篇余擎
  • 2篇程小刚
  • 2篇付萌
  • 2篇李丹
  • 2篇张翔
  • 2篇宋婷
  • 1篇王小竟
  • 1篇杨婷
  • 1篇张倩

传媒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牙体牙髓牙周...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第九次全国牙...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100、Z350、F2000窝洞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N100、F2000、Z350 3种牙色材料修复大鼠磨牙V类洞边缘微渗漏及充填后牙髓反应情况。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N100、Z350、F2000组及对照组,麻醉下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邻面制备V类洞,分别用N100、Z350和F2000充填,对照组不充填;分别于术后8 d和30 d取上颌第一磨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与牙体组织间微间隙,HE、革兰染色光镜观察充填后牙髓反应和细菌染色。结果:N100微间隙为(1.09±0.83)μm,Z350为(5.02±0.33)μm,F2000为(9.08±2.73)μm,N100与F200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术后8 d,9颗牙(空白组2颗、N100组2颗、Z350组3颗、F2000组2颗)出现轻度牙髓炎症反应,2颗牙(空白组1颗、F2000组1颗)出现中度牙髓炎症反应,13颗牙(空白组4颗、N100组2颗、Z350组3颗、F2000组4颗)牙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术后30 d,样本牙髓组织和炎细胞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F2000组炎细胞反应及硬组织形成多于N100和Z350组(P<0.05),N100组和F200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破坏和细菌染色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100和Z350边缘封闭效果相对较好,充填后牙髓反应较轻。
邬礼政张晓刘颍凤吴礼安福山逹郎王小竞
关键词:纳米树脂复合体牙髓反应密合度
强脉冲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3组:强脉冲光组、Nd:YAG激光组、联合组(强脉冲光联合Nd:YAG激光组),每组20例患者,观察3组患者疗效和副作用。结果:3组之间疗效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强脉冲光组和激光组疗效无显著差异,而联合组疗效显著好于强脉冲光组(Z=7.123,P=0.024)和激光组(Z=6.024,P=0.030)。3组患者治疗后均无出现色素沉着加重、色素脱失病等不良反应。强脉冲光组和激光组的满意度无显著差异,而联合组的满意度显著好于强脉冲光组(Z=7.361,P=0.029)和激光组(Z=6.831,P=0.027)。结论:强脉冲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宋婷张晓高妮宋璞
关键词:黄褐斑强脉冲光ND:YAG激光
miR-20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重组慢病毒的制备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构建含有人源microRNA-203(miR-203)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制备重组慢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VEC-12),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使用PCR方法克隆miR-203前体分子的DNA片段,构建并包装过表达miR-203的重组慢病毒。利用慢病毒感染系统建立稳定过表达miR-203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Lv-miR-203)。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外源导入miR-203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miR-203对HUVEC体外生长的影响,利用划痕恢复实验检测miR-203对HUVEC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过表达miR-203重组慢病毒表达系统。MTT法证实miR-203可在体外抑制HUVEC增殖,划痕恢复实验结果提示该细胞株的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miR-203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HUVEC增殖和迁移。
朱华宇张翔张晓张瑞杨安钢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白细胞介素8及其受体CXCR1对人牙髓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表面是否有Ⅰ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表达、人工重组白细胞介素8(IL-8)对hDPSCs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DPSCs上CXCR1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体外趋化实验观察不同浓度人工重组IL-8对hDPSCs迁移和增殖的影响。结果:在正常hDPSCs细胞膜表面有CXCR1的表达。200、500 ng/mL IL-8作用4 h可以显著趋化hDPSCs的迁移(P<0.05)。10、50、100 ng/mL IL-8作用48 h可促进hDPSCs增值(P<0.05)。结论:CXCR1在hDPSCs细胞膜上表达,IL-8能够促进hDPSCs的迁移和增殖。
张晓贾谦王海婧蒋文凯王亚飞程庚李丹倪龙兴
关键词:受体白细胞介素8细胞增值
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与1064nmNd:YAG激光治疗1039例太田痣的临床分析
2023年
太田痣(nevus of Ota)是一种亚洲地区较为常见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性疾病,1939年由日本医生Ota首次报告^([1]),并将其命名为眼上腭部褐青色痣。其好发于黄种人及其他有色人种,罕见于白种人,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2%~0.6%^([2])。皮损多发生于面部,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容貌,还易引起患者的精神创伤^([3])。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基于患者皮损颜色、病程及部位等因素可选择不同波长Q开关激光治疗,如Q开关694nm、755nm及1064nm激光等,但对于患者个体如何选择合适波长的激光尚未见大样本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2月于我院采用Q开关755nm和(或)1064nm激光治疗的1039例太田痣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张金娥张倩亢寒梅张荣利张晓张洁瑜李凯
关键词:太田痣临床疗效
三根型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根尖手术相关的解剖学特征
目的:特殊的三根型下颌第一磨牙(即具有独立远舌根)在蒙古人种/东亚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由于远舌根(distolingual root,DL)弯曲度大、细小且根尖距唇侧骨板距离大,远舌根是根尖手术禁忌证而通常行截根术或半...
张晓王捍国
关键词:锥形束CT下颌第一磨牙解剖学特征
文献传递
Ⅰ期皮肤黑素瘤16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Ⅰ期皮肤黑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西京皮肤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63例Ⅰ期皮肤黑素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63例Ⅰ期皮肤黑素瘤患者就诊中位年龄53岁,男56例(34.36%),女107例(65.64%)。原发皮损位于肢端104例(63.80%),其中位于指(趾)甲39例,肢端其他部位65例;皮损位于日光暴露部位如头面部29例(17.79%),非日光暴露部位如躯干、四肢(除手足外)30例(18.40%)。56例(34.36%)病理诊断为ⅠA期,107例(65.64%)ⅠB期。病理分型:肢端雀斑样黑素瘤104例(63.80%),浅表扩散性黑素瘤23例(14.11%),结节性黑素瘤15例(9.20%),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14例(8.59%),其他少见或难以确定分型者7例(4.29%)。163例患者均行至少1次手术治疗,其中截指(趾)15例,扩大切除94例,切除(未扩大)54例;切除的54例患者中,35例行二次手术,其中33例行扩大切除,2例截指。7例患者术后发生淋巴结和/或远处脏器转移,其中2例远处脏器转移后死亡。163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98.00%。结论Ⅰ期皮肤黑素瘤整体预后较好,但也有术后发生淋巴结、远处脏器转移的病例,提示应加强长期跟踪随访及对转移患者的早期干预。
张晓陈凤鸣柳琳罗莉郭金高天文石琼
关键词:黑色素瘤预后临床病理特征
尼古丁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影响的显微CT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建立牙周炎大鼠的牙槽骨三维模型,采用显微cT观察尼古丁对大鼠牙槽骨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丝线结扎上颌右侧(实验侧)第二磨牙颈部,左侧不予结扎,作为自身对照(对照侧),使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A)及尼古丁注射低剂量(B)和高剂量(C)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尼古丁0.83、1.67mg·kg^-1·d^-1腹腔注射。每组分别于给药后第14、28天各处死6只,取双侧上颌磨牙区牙体牙周复合组织,行显微CT扫描、重建、测量和分析。结果随尼古丁给药剂量增加,双侧牙槽骨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逐渐降低,牙槽骨高度丧失与骨小梁间隙逐渐升高。28d时C组牙槽骨高度丧失[对照侧和实验侧分别为(0.61±0.14)、(1.39±0.09)mm]显著高于B组[对照侧和实验侧分别为(0.39±0.10)、(1.31±0.06)mm]和A组[对照侧和实验侧分别为(0.30±0.06)、(0.94±0.07)mm];C组牙槽骨骨密度[对照侧和实验侧分别为(617.86±34.27)、(572.46±31.62)mg/cm^3]显著低于B组[对照侧和实验侧分别为(660.04±36.73)、(604.97±32.59)mg/cm^3]和A组[对照侧和实验侧分别为(709.15±34.95)、(657.04±30.06)mg/cm^3]。结论尼古丁可加重丝线结扎造成的大鼠牙槽骨骨量丧失和骨质微观结构的变化,导致牙槽骨骨质疏松。
刘颍凤王小竟王庆昱张晓王军
关键词:尼古丁SPRAGUE-DAWLEY牙周炎
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痣(53例,44.92%)、甲母痣(12例,10.17%)、脂溢性角化病(14例,11.86%)、血管肿瘤(10例,8.47%)、鳞状细胞癌(5例,4.24%)、基底细胞癌(4例,3.39%)、其他疾病(20例,16.95%)。按黑素瘤ABCDE法则(A:病灶不对称;B: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C:颜色不均匀;D:直径>6 mm;E:进展迅速),符合A 78例(66.10%)、B 64例(54.24%)、C 57例(48.31%)、D 66例(55.93%)、E 39例(33.05%),符合ABCDE 14例、ABCD 13例,13例均不符合。53例原位黑素瘤中,28例(52.83%)误诊为色素痣,11例(20.75%)误诊为甲母痣;65例浸润性黑素瘤中,25例(37.88%)误诊为色素痣,9例(13.64%)误诊为血管肿瘤,5例(7.58%)误诊为鳞状细胞癌。67例误诊患者有送检医师信息,42例的医师出诊年资≤5年;27例至少符合ABCD的患者中,9例有送检医师信息,其中7例的医师出诊年资≤5年。结论皮肤黑素瘤皮损形态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经验和是否遵从“ABCDE”标准甄别非常重要。
张晓付萌王雷刘宇高天文刘玲
关键词:黑色素瘤皮肤肿瘤误诊误诊原因
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与评估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评估通过腹主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结扎及腹主动脉狭窄联合冠状动脉结扎3种方法制备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差异。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腹主动脉狭窄组、冠脉结扎组及腹主动脉狭窄联合冠状动脉结扎组;各组大鼠在术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观察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插管观测大鼠心率(HR)、左室收缩末压(LVE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 ax),测量大鼠心脏质量,计算心脏质量/体质量比。结果对照组和腹主动脉狭窄组4周存活率100%,冠状动脉结扎组4周存活率为86.67%,腹主动脉狭窄联合冠状动脉结扎组4周存活率为13.33%。与对照组相比,腹主动脉狭窄组的EF、FS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LVESD、LVESV和LVEDV明显升高(P<0.05或P<0.01),LVEDD和其他心功能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冠状动脉结扎组的EF、FS、LVSP和±dp/dtm ax均明显下降,LVEDD、LVESD、LVEDV、LVESV和LVEDP明显升高(P<0.01);除LVEDD外,其余各项指标与腹主动脉狭窄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腹主动脉狭窄组的心脏质量/体质量比没有明显变化,冠脉结扎组心脏质量/体质量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腹主动脉狭窄法的心衰模型4周时大鼠的EF值仍处于正常范围,心衰症状不明显;冠脉结扎4周制作的心衰模型其心衰程度更为严重,能较好地模拟心衰的临床变化。
李雪健张晓车运输贾敏王跃民梁小洁张淑苗
关键词:心力衰竭腹主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结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