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霞

作品数:16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8篇介入
  • 7篇介入治疗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6篇病变
  • 5篇动脉介入治疗
  • 5篇冠状动脉介入
  • 5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性病
  • 3篇血压
  • 3篇血压计
  • 3篇桡动脉
  • 3篇慢性
  • 3篇经桡动脉
  • 3篇分叉病变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室

机构

  • 11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6篇张俊霞
  • 9篇陈绍良
  • 7篇张俊杰
  • 7篇田乃亮
  • 6篇叶飞
  • 4篇王志梅
  • 3篇葛震
  • 3篇许田
  • 2篇刘志忠
  • 2篇胡作英
  • 2篇周陵
  • 2篇周小平
  • 2篇李冰
  • 1篇张平洋
  • 1篇张瑶俊
  • 1篇董静
  • 1篇毛文星
  • 1篇方玲玲
  • 1篇冉红
  • 1篇李毅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APK信号通路介导低剪切力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英文)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低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氧化应激性损伤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平行板流动腔装置于体外模拟低剪切力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60 min后,用MitoSOX检测线粒体内活性氧簇(ROS)含量,用TUNEL及DAPI染色标记凋亡的细胞。低剪切力作用不同时间后,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别用P38,ERK和c-Jun的抑制剂作用细胞后检查eNOS的负性调节位点Thr495的表达。结果体外模拟低剪切力可以明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性损伤伤,呈时间依赖性激活eNOS、P38、ERK及c-Jun蛋白的磷酸化,但对总蛋白的合成无影响。ERK抑制剂可有效抑制eNOS-Thr495的活化并逆转LSS诱导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减少。结论体外模拟低剪切力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与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活化有关,ERK/eNOS的活化参与低剪切力调节的氧化应激。
王志梅张俊霞李冰毛文星陈绍良
关键词:内皮细胞MAPK信号通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诊疗技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陈绍良韩雅玲叶飞张俊杰张瑶俊李毅邹建军田乃亮刘志忠胡作英张俊霞
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常见于血管弯曲部内侧及分叉处,易形成分叉病变。经皮冠脉成形术治疗分叉病变难度大、疗效差;双支架术后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而即兴支架术中约~30%需转换为双支架术。故,冠状...
关键词: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诊疗
高龄冠状动脉CTO患者PCI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07月至2012年07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年龄≥80岁,因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有69例高龄CTO患者,平均年龄为82.17±2.70岁,男性57例(82.6%)。14例患者同时存在2支CTO病变血管,21例患者闭塞近端钙化,24例患者闭塞近端迂曲,5例患者为原支架内闭塞。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51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73.91%。有7例患者发生冠脉穿孔,其中1例出现心脏压塞并院内死亡。结论:即使通过适当选择患者,80岁以上高龄患者PCI治疗冠状动脉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可以接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在有经验的心导管中心谨慎开展。
张俊霞葛震王志梅许田叶飞田乃亮张俊杰陈绍良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闭塞性病变高龄患者
不同方式缺血预处理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缺血预处理(IPC)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择期TRI老年患者459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53例。其中,A组有3例患者不能耐受IPC,中途退出,最终纳入150例。A组采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双上肢进行IPC,袖带压力为200 mmHg;B组、C组分别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定制智能血压计对双上肢进行IPC,袖带压力均高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50 mmHg。比较3组患者手部发绀时间、护士操作时间、麻木评分和上臂皮下出血点、术中心绞痛、ST段偏移>1 mm的发生率及心率、术后手部肿胀、疼痛评分、出院前桡动脉狭窄情况。结果IPC期间,B组、C组患者手部发绀时间晚于A组,麻木评分、上臂皮下出血点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护士操作时间短于B组,且C组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C组患者心绞痛、ST段偏移>1 mm发生率和心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患者术后手部肿胀、疼痛评分低于B组,出院前桡动脉狭窄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定制智能血压计实施高于肱动脉收缩压50 mmHg的IPC,在减少工作量同时,IPC效果与200 mmHg高压力相近,并提高了患者舒适性,减少了毛细血管损伤。
乔积民周小平周陈琛施一航张俊霞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IRAs血栓性病变的空间分布以及分叉处斑块的破裂机制
2011年
目的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影(CAG)后剔除6例支架内血栓及1例伴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根据CAG所见IRAs血栓性病变是否累及血管分叉处,将267例患者分为分叉处病变组(n=32例)与非分叉处病变组(n=235例)。结果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发生率为11.99%。与非分叉处病变组相比,分叉处病变组糖尿病患病率较少(12.5%vs.18.30%,P<0.01),梗死前心绞痛史更常见(62.5%vs.41.28%,P<0.05),前壁心肌梗死更常见(81.25%vs.51.06%,P<0.01),前降支(LAD)是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好发血管(81.25%vs.50.21%,P<0.01)。在分叉处病变组,68.75%的血栓性病变发生在分叉上游。结论 STEMI患者的IRAs中,血管分叉处斑块破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多见于LAD与对角支(D)分叉上游。
张俊霞陈绍良叶飞张俊杰田乃亮刘志忠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梗死相关动脉分叉病变血栓性病变斑块稳定性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当代策略
冠脉分叉病变(BIFs)手术成功率低和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仍然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尽管术者对这一复杂病变类型饶有兴趣,推荐不同的技术策略,BIF治疗依旧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该文综述了BIF的解剖、生...
张俊霞张俊杰
关键词: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169例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患者,根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分为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组(68例)和正常肺动脉压组(101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及心功能NYHA分级),临床合并情况(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房纤颤)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在两组比较的基础上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高血压病及心房纤颤的情况及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组较正常肺动脉压组合并糖尿病的情况明显增加(41.2%vs26.7%,P=0.049),左室射血分数较正常肺动脉压组降低[(35.43±8.66)%vs(38.53±6.71)%,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左室射血分数的β系数分别为0.803和0.367,P值分别为0.022和0.003。结论:合并糖尿病及左室射血分数下降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有关。
张俊霞陈绍良叶飞周陵田乃亮胡作英查铭凡
关键词:肺动脉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2年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多种机制参与其的发生发展。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可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其中HFrEF和HFpEF占据了心衰患者的绝大多数。目前HFrEF的动物模型已较为成熟,而HFpEF的动物模型则尚为缺乏,这大大限制了有关HFpEF研究的开展。该文汇总了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对各模型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阐述。
夏春雷张俊霞
关键词:心力衰竭疾病模型动物舒张功能障碍
低剪切力通过激活Akt信号和增加活性氧簇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英文)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低剪切力(LS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平行板流室对体外培养的ECs施加2 dyne/cm2LSS 120 min,观察施加LSS前后ECs凋亡及活性氧簇的变化,并观察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0,5,15,30,60,120 min)Akt激酶活性变化。细胞凋亡采用形态学变化、DAPI染色和TUNEL方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采用dihydroethidium和mitoSOX检测。Western blot检测Akt激酶活性。结果施加2 dyne/cm2LSS后120 min,ECs脱落并出现凋亡。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Akt Ser473和Thr308位点活性增加,2 dyne/cm2LSS作用120 min后ECs线粒体及胞浆水平活性氧簇产生增加。结论 Akt活化与活性氧簇积累参与LSS诱导的EC凋亡。
张俊霞王志梅左广峰李冰张俊杰田乃亮陈绍良
关键词: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AKT信号通路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25例因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途径分为经桡动脉治疗(n=211)和经股动脉(n=114)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9.62%和80.70%(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以往PCI及CABG手术史及冠心病临床表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两组患者的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数量、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率、术后TIMI血流、手术时间、冠状动脉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但经股动脉手术组较经桡动脉组术中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使用率更高(57.01%vs45.02%,P=0.039)。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更安全、有效,其IVUS的使用率低于经股动脉PCI治疗,但对于复杂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术者可能更倾向于采用经股动脉途径。
张俊霞王志梅许田叶飞田乃亮张俊杰陈绍良葛震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闭塞性病变经桡动脉途径经股动脉途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