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翰卿
-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华南上扬子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顶界的穿时性被引量:12
- 2013年
- 在早奥陶世弗洛早期,广布于华南扬子台地的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红花园组)逐渐被陆源碎屑沉积所替代,而海洋生物分异度快速升高,随后出现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第一次高潮。因此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顶界附近的岩石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组顶界的穿时性及其横向分布规律尚无定论。通过对贵州桐梓红花园、习水吼滩、湖北兴山古洞口和湖南张家界温塘4个剖面红花园组牙形石动物群的系统分析,从下至上识别出了3个牙形石带,分别是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Prioniodus honghuayuanensis-Oepikodus communis带和Oepikodus evae带。采用统一的红花园组顶界定义,即以中—厚层亮晶颗粒灰岩的消失作为红花园组与上覆地层之间的界线,结合研究剖面和前人牙形石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上扬子区红花园组顶界具有明显的穿时性,而且这种穿时性在空间上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上扬子区红花园组顶界大部分位于P.honghuayuanensis-O.communis带内;从上扬子区中部向台地南北两侧的边缘区,红花园组顶界大体上逐渐升高至O.evae带;而在靠近陆源碎屑沉积的西部地区顶界则降低至S.diversus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控制因素除了海平面的升高外,可能还与陆源碎屑供应的增多有关。
- 廖翰卿刘建波吴荣昌孙永超詹仁斌
- 关键词:牙形石奥陶系地层
- 上扬子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
-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显生宙海洋生物演化史中重要的演化事件之一,不但体现在生物科和属数量的急剧增加、生态系统的大规模拓展,还体现在沉积体系的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在扬子台地主要发生在Tremadocian晚期—Floian早期,...
- 廖翰卿刘建波
- 关键词:牙形石地层对比早奥陶世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