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应奇

作品数:66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哲学宗教
  • 2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3篇哲学
  • 15篇主义
  • 12篇自由主义
  • 10篇政治
  • 8篇政治哲学
  • 7篇社群主义
  • 5篇道德
  • 5篇政治科学
  • 5篇书记
  • 5篇罗尔斯
  • 4篇哲学传统
  • 4篇斯特劳森
  • 4篇民主
  • 4篇家园
  • 4篇范式
  • 4篇分析哲学
  • 3篇哲学史
  • 3篇政治理论
  • 3篇西方哲学
  • 3篇康德哲学

机构

  • 43篇浙江大学
  • 2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杭州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城市...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康斯坦茨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柏林自由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美国布朗大学

作者

  • 63篇应奇
  • 3篇张小玲
  • 1篇陈嘉明
  • 1篇惠春寿
  • 1篇张留华
  • 1篇陈丽微
  • 1篇杨立峰
  • 1篇何松旭
  • 1篇周建华
  • 1篇佘天泽

传媒

  • 6篇哲学分析
  • 5篇马克思主义与...
  • 5篇政治思想史
  • 4篇哲学研究
  • 3篇浙江学刊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学术月刊
  • 3篇长春市委党校...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真理、偶然性与现代性被引量:2
2006年
如果将真理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吊诡称作“真理的二律背反”,那么近数十年来,许多哲学问题都是为了解决这个二律背反。希拉里·普特南、卡尔-奥托·阿佩尔、尤尔根·哈贝马斯似乎试图表明真理的绝对主义不必导致形而上学,而理查德·罗蒂则试图表明对真理的绝对主义的批判不必导致相对主义。通过对上述两方围绕真理问题论争之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看到真理、偶然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应奇
关键词:真理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偶然性
从自由民族主义到宪法爱国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境遇中的政治论证被引量:12
2002年
从柏林的自由民族主义,经泰勒的承认的政治,到哈贝马斯的立宪爱国主义,是观察文化多元主义境遇中的政治论证发展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柏林强调归属和自由的平衡的文化、价值多元论是其自由民族主义的基础,泰勒结合魁北克分离运动个案回应了文化多元主义政治的挑战,揭示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观念所包合的内在悖论,而哈贝马斯则抓住泰勒对权利理论的模棱两可之处,用立宪爱国主义整合自由民主制度中的普遍主义成份,用政治文化观融摄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的特殊主义要素,从而使其着重阐发的商议性政治观成为政治理论的晚近发展中的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应奇
关键词:自由民族主义
实用主义反对经验主义:以普特南与威廉斯之争为例
2020年
伯纳德?威廉斯与希拉里?普特南围绕“世界的绝对观念”的论辩是晚近重要的哲学争论。普特南对“绝对观念”的批判试图在保留和重述威廉斯的基本洞见和区分的同时拒斥其有害的理论和实践后果,其实质是要在一个已然世俗化却又复魅的世界,提出一种不承诺任何前现代认知或规范性的模式,提供一种既反对客观主义又避免相对主义的思考范式,从而重新审视我们的自我理解。
应奇张钟萄
关键词:威廉斯实用主义实践哲学
本体论的相对性与优先性——从奎因到斯特劳森
1998年
本体论的复兴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后分析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从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来看,如果说罗素(B. Russell)作为分析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亦是分析传统的本体论的开山人物,而奎因(W.O.Quine)是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思潮后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者,那么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斯特劳森(P.F.Strawson)则可以说是分析哲学中本体论复兴运动的中坚和关键性人物。
应奇
关键词:本体论承诺优先性概念图式
罗尔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从社会基本结构理念的角度看被引量:5
2003年
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 ,罗尔斯理论的主题和对象都是社会基本结构。罗尔斯以社会正义为基本诉求 ,试图调和个人自由和平等之间的矛盾 ,进而真正捍卫个人权利。我们认为罗尔斯的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理论 ,而且是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自觉地把社会基本结构作为理论主题 ,是罗尔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和发展。
杨立峰应奇
关键词:罗尔斯社会基本结构
迈向法治和商议的共和国——试析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走向被引量:4
2006年
当代政治哲学中出现的共和主义复兴既有深刻的背景,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0世纪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复兴趋势,这种复兴不但使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之争——这一西方自由民主政制的内在张力所激发的基本辩论重趋活跃,而且是我们把握西方历史传统的自我理解问题和政治哲学发展方向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政治思想史、美国宪法学以及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谱系,并从自由概念和民主模式两个层次揭示了当代共和主义在理论探索和制度构建上的贡献和局限。文章的最后还将就共和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的含义作简要评论。
应奇张小玲
关键词: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商议民主
哲学的世界视域与世界视域中的哲学——读杨国荣的《哲学的视域》
2017年
在以视觉中心论为文化底色的希腊哲学所肇始的西方哲学传统中,哲学与视域的关联,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哲学的视域和视域中的哲学相关的讨论,本来就是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名”为相论,这无疑是从词源学的角度更好地揭示了“理念”的“视觉”本义。从视域论的视野,理念既是“见”,也可以被泛化为“所见者”。这种视野更可以被推广到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除本体论转向之外的另外两次转向:
应奇
关键词:西方哲学传统视域本体论转向
数字空间中主体的生存境遇——基于雷蒙·威廉斯“流动的藏私”理论的视角被引量:8
2023年
借助不断发展的传播媒介与交通技术,当代资本主义在赋予主体公共空间中“流动”能力的同时也赋予主体构建自己私有空间的“藏私”能力,主体生存境遇中存在的这种张力构成了雷蒙·威廉斯所提出的“流动的藏私”现象。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数字技术赋能主体的“流动”与“藏私”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扩展到了“物质”和“虚拟”的双重层面,“流动的藏私”升级到了2.0版本。数字资本主义利用“流动的藏私”向主体许诺流动的自由感与藏私的安全感,但实际上却通过消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掩盖其对主体“共景独视”式的监控,以及对主体政治意识与集体价值的消解。在日益加深的“流动的藏私”背景下,数字空间中主体的社会关系朝着更加“弱连接”、“气泡化”、“中介化”的方向发展,主体的生存境遇全面异化,数字资本权力从而达成了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因此需要对“流动的藏私”背后的新型权力操控进行解蔽,以实现对数字资本逻辑的批判与祛魅。
张特应奇
古典·革命·风月——北美访书记(续完)
2012年
“迷宫书店”英文原名为LABYRINTH,我是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赫德逊河畔初识这家书店的,当时给我的感觉用“惊艳”两字来形容应当是毫不过分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我已说过的,我刚到普林斯顿时就遗憾地发现那里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学术书店,NAssAU(拿骚)街上看上去一家很有品位的书店当时好像在装修,后来却再也没有开张,许是改卖普大的“文化衫”了也未可知;
应奇
关键词:书记古典书店
政治的审美化与自由的绝境——康德与阿伦特未成文的政治哲学被引量:22
2003年
On the basis of Kantian writte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 lyze Arendt’s project of uncovering and reconstructing Kantian unwritten politi cal philosophy,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Arendt’s political phil osophy and Kant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written or unwritten, so as to make cle ar the prominent potential and inner limit of Arendt’s paradigm of interpretati on.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overcoming of the circulation of aesthetic politics and the impasse of freedom in Arendt’s political philosophy by Habermas’s theo ries of public sphere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应奇
关键词:阿伦特政治哲学德性论《实践理性批判》契约观《判断力批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