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静静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淄博万杰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磁共振
  • 1篇眼肌
  • 1篇异常增殖
  • 1篇异常增殖症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表现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症
  • 1篇手术
  • 1篇随访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头坏死
  • 1篇伽玛刀
  • 1篇伽玛刀治疗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纤维异常增殖...
  • 1篇显微外科

机构

  • 3篇淄博万杰肿瘤...

作者

  • 3篇常静静
  • 2篇孙洪飞
  • 1篇胡祥华
  • 1篇谭永利
  • 1篇王东

传媒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
2015年
目的探讨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的表现特点,对其CT和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该病病例31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31例中,单骨型17例,多骨型14例。CT表现为囊状膨胀样、磨砂玻璃样及硬化型改变,其特征性CT表现为磨砂玻璃状改变;因其病理成分为纤维及纤维样组织,组织成分不同,MRI表现亦不同,如果病灶伴有出血、囊变等,相应信号则随之发生变化。结论该病影像学表现多样化。CT能够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MRI则能够做出病理学层次的判断,二者对该病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孙洪飞常静静胡祥华王东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面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价值对比评价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究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价值对比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床号的奇偶性将全部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患者行CT诊断,每组患者50例,对照比两种影像学诊断的检出率。结果: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检出率对比,实验组患者诊断检出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临床探究发现,核磁共振诊断患者股骨头坏死率较高,能够今早确诊患者疾病,并能够根据诊断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常静静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检出率
显微外科手术和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脑膜瘤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和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并获得完全随访资料的91例海绵窦脑膜瘤患者的治疗情况。41例肿瘤最大直径小于2~3cm,体积较小,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选择行伽玛刀治疗。50例肿瘤最大直径大于3cm,压迫、粘连视神经、视交叉,或脑干受压,伴有显著神经系统症状或颅内高压症状,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残余患者补充伽玛刀治疗。治疗实施前后均进行眼肌功能评估。结果随访36~96个月。41例患者直接行伽玛刀治疗,有3例伽玛刀治疗后分别于第9、14、18个月出现水肿反应;有2例患者于治疗后第5年及第6年复发;伽玛刀治疗前及随访期间Biglan眼肌功能分级中优秀+良好的比率分别为63.4%、75.6%。50例手术患者,4例全切患者无一例复发;46例术后肿瘤残余补充伽玛刀治疗患者,3例分别于第4年、第5.5年及第7年复发;术前、术后短期及随访期间Biglan眼肌功能分级中,优秀+良好的比率分别为38%、44%和52%。结论海绵窦区脑膜瘤全切困难,对于体积较小的海绵窦区脑膜瘤,单纯伽玛刀治疗效果好,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体积较大的海绵窦区脑膜瘤,采取手术和伽玛刀治疗,可有效降低海绵窦区脑膜瘤术后复发率,提高、保持患者的生存质量。
孙洪飞常静静谭永利孙效刚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伽玛刀治疗眼肌随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