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佰正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大洋
  • 3篇有孔虫
  • 3篇浮游有孔虫
  • 2篇植物
  • 2篇物种
  • 2篇物种组成
  • 2篇西菲律宾海
  • 2篇壳体
  • 2篇菲律宾海
  • 2篇浮游植物
  • 1篇第四纪
  • 1篇东海陆架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植物群
  • 1篇水体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循环
  • 1篇秋季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安佰正
  • 5篇孙晗杰
  • 4篇李铁刚
  • 3篇孙军
  • 2篇常凤鸣
  • 2篇刘健
  • 2篇于心科
  • 1篇倪晓波
  • 1篇戴民汉
  • 1篇赵京涛
  • 1篇王丹
  • 1篇栾青杉
  • 1篇刘素美
  • 1篇徐兆凯
  • 1篇熊志方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南海西部今生颗石藻被引量:15
2011年
首次报道了南海西部上层水体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根据2007年9月在南海西部海域(11°—15°N,110°—114°E)32个站位采集的200m以浅208个颗石藻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海域颗石藻群落特征,并进行了颗石藻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调查区共发现20种今生颗石藻,其优势物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 et Mohler、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 Okada et Honjo、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Kamptner)Paasche和艾氏桥石藻Gephyrocapsa ericsonii McIntyre et Bé。本次调查中,今生颗石藻的细胞丰度在2.97—32960.06cells/L之间,平均值为3340.75cells/L。整个研究海域中,今生颗石藻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团块分布现象,调查区大部分站位均是赫氏艾密里藻和大洋桥石藻占有较高的相对细胞丰度,这两种藻的分布刻画了整个今生颗石藻群落在调查区的分布,它们多分布在50m和75m水层,且集中在西北部和西南部,水柱积分颗石藻平面分布也是如此。与以上两种藻的分布不同,深水花球藻则多分布于50m以深至200m,特别是50—75m水层的西北和东南部海域,而纤细条伞球藻则多集中在调查区25m水层的北部海域。
孙军安佰正戴民汉李铁刚
关键词:南海西部物种组成
西菲律宾海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变化
2016年
为探讨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的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MD06-3052岩芯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壳体重量分析,基于氧同位素年龄模式,获得了2万年以来有孔虫传统壳体重量(WMS)和标准化壳体重量(WSN)变化特征。对比两种壳体重量指标,发现在本海区标准化壳体重量指标更为准确。结果表明,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具有不断变轻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冰期时壳体重量较重,而全新世时壳体重量相对较轻的特征。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变化曲线同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推测在该海区控制壳体重量的主要因素为与全球大气CO2相关的表层海水的CO32–浓度。
安佰正李铁刚孙晗杰于心科仇晓华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浮游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指示大洋溶跃面的变化
安佰正
2006年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集被引量:23
2008年
根据2006年11月19日—12月24日在东海陆架海域(24.0°—32.0°N,120.0°—127.0°E)进行的综合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4属145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是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其次为甲藻.主要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圆海链藻、丹麦细柱藻、斯氏几内亚藻、尖刺伪菱形藻和铁氏束毛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9~5.11cells.ml-1,平均值为4.92cells.ml-1,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刻画,其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北、东部离岸海域,细胞丰度大于30cells.ml-1.浮游植物及硅藻和甲藻的细胞丰度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上都是随着水深增加,丰度逐渐减小.各个断面细胞丰度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表层,个别站位的中层和底层也出现浮游植物密集区.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0,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东北和东南部,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81,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中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细胞丰度的分布一致.从Pearson相关性指数来看,亚硝酸盐、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温度显著影响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生长.
王丹孙军安佰正倪晓波刘素美
关键词:浮游植物物种组成陆架
南海今生颗石藻分布研究
安佰正
浮游有孔虫标准化壳体重量测试方法及在西太平洋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使用标准化壳体重量法和传统壳体重量法分别对中国南海(South China Sea,简称SCS)站表层沉积物和MD06-3052岩心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浮游有孔虫种属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的标准化壳体重量和传统壳体重量.通过对SCS站表层沉积物中G.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与传统壳体重量的比较,认为在该海域使用标准化壳体重量替代性指标能够更好的排除壳体粒径的干扰.通过对MD06-3052岩心中G.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与南极Vostok冰心的CO2浓度(pCO2)曲线进行对比,认为标准化壳体重量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出表层海水[CO32-]的变化.标准化壳体重量方法快速简便,指示性好,在探讨晚更新世以来表层海水在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作用中,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指标.
安佰正李铁刚孙晗杰熊志方常凤鸣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碳酸盐碳循环西太平洋
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指示大洋溶跃面的变化
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当前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过去250年中,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上升了大约40%,从工业化之前的280 ppm(parts per million volume)达到了当...
安佰正
文献传递
南海今生颗石藻分布及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本文对南海海域2006年冬季和2007年夏季两个季度月的今生颗石藻群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时空分布、群落多样性、季节变化,颗石藻颗粒态无机碳的现存量,以及伴生的浮游植物群落特...
安佰正
关键词:群落
文献传递
西菲律宾海26万年来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2019年
基于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项目(IMAGES)在西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获取的高质量柱状沉积物岩芯MD06-3047(17°00.44′N、124°47.93′E),利用颗石藻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的相对丰度以及初级生产力转换函数,恢复了260 ka以来西菲律宾海上部水体营养跃层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历史。发现该区域26万年以来初级生产力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较不明显,冰期生产力平均值略高于间冰期。通过与前人已发表的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弱的伊利石/蒙脱石记录和热带太平洋纬向表层海水温度梯度记录的对比,提出MIS 8期以来,热带西菲律宾海古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受控因素在MIS 5a左右发生明显转变。在MIS 8后期至MIS 5a之间,初级生产力受到长期类ENSO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当热带东西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梯度较小的时期,认为热带太平洋处于类El Niňo状态,此时西菲律宾海营养跃层相对较浅,生产力较高,反之则相反。而在MIS 5末期至末次冰消期时段,生产力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相对于长期ENSO过程更强,可能掩盖了后者的古生产力信号。冰期东亚冬季风加强,一方面,可以引起上部水体混合加强,增加下部营养物质向上的输送,另一方面大量风尘物质的输入可以刺激颗石藻的生长;反之在冰消期,水体混合较弱,风尘输入显著减少,生产力也随之降低。
安佰正安佰正刘健刘健徐兆凯孙晗杰赵京涛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颗石藻东亚冬季风晚第四纪西菲律宾海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ella calida、Globigerinella siphonifera、Globorotalia menardii、Orbulina univer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浮游有孔虫种属组成整体上呈现为热带-亚热带群落特征,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与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区域的生物丰度相当。南海南部春季上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有孔虫集中分布在上部0~50m水层中,50m以深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迅速降低。认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到温度、水体层化、初级生产力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个别深水种(如Globorotalia menardii)出现了主要分布在0~50m水深的特殊现象。
安佰正安佰正刘健刘健于心科孙晗杰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南海南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