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钰钦
- 作品数:11 被引量:106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被引量:77
- 2020年
- 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落地,是高等教育文科发展面对时代变局的有力回应。新文科建设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进路。基于对新文科内涵的讨论及新闻传播教育实践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建立技术思维、深化交叉融通、接轨实践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 强月新强月新
-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
- 社会信任视角下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建构被引量:7
- 2021年
- 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建构主要是指其价值导向和功能效用,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逻辑基础和核心议题。本文以社会信任为视角,探讨新型主流媒体价值建构的特征、方式和实现路径。本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建构具有时代性和结构性特征。新型主流媒体通过描摹社会信任对象、塑造社会信任环境、夯实社会信任土壤等方式助力提升和促进社会信任水平。推进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强化先进技术的支撑驱动、优化运营管理的系统保障是新型主流媒体价值建构的实现路径。
- 强月新孔钰钦
- 关键词:社会信任社会治理
- 数据新闻驱动下的传统新闻传播人才转型被引量:4
- 2020年
- 21世纪以来,数据新闻迅猛发展,被认为是新闻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向传统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数据意识尚需培养、技术能力有待提升、用户理念仍需加强等方面。在数据新闻驱动下,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可以从强化技术赋能、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协同意识、坚持价值引领等四个维度探索能力提升和转型的路径。
- 强月新强月新
- 关键词:数据新闻
- 出镜记者的信息传递渠道探究——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对信息的非语言传达被引量:3
- 2014年
-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出镜记者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语言表述,非语言符号对于清晰、准确、恰当地传达现场信息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对表情、着装、动作、姿态等非语言符号的分析,探究出镜记者的信息传递渠道。
- 李文静孔钰钦
-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出镜记者语言传达非语言符号
- 提高政治站位 增强政治自觉 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
- 2018年
- 作风是一个政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党的纲领、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作风连着党风、政风,影响着民风。必须增强政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从践行对党忠诚、执政为民、廉洁自律的高度,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
- 孔钰钦
- 关键词:作风建设党员干部人民
- 《一级响应》:抗“疫”纪录片的社会记忆建构
- 2021年
- 抗"疫"纪录片基于其纪实属性、视觉属性、科普属性、传播属性成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一级响应》以多维叙事为策略、以符号阐释为工具、以朴实表达为原则,建构了包含创伤框架、抗争框架和修复框架在内的抗"疫"图景及社会记忆内容,通过伟大抗"疫"精神、中国精神及家国认同实现对社会记忆内容在意义阐释与社会价值层面的赋能。
- 强月新孔钰钦
- 关键词:社会记忆
- 媒体融合趋势下媒介经营管理的转型之路被引量:2
- 2018年
-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的速猛发展,不同介质的各种媒体之间,区别越来越不明显,合作越来越深入。界定模糊,经营穿梭,相互融合,推陈出新。多媒体融合形式下,运营方式方法与受众切身体验都受到影响和挑战,媒介经营管理,可从经营、盈利模式方面积极转变,强化服务,满足受众需求,促进新式媒介得到大力发展。
- 孔钰钦
- 关键词:媒介融合
-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 2018年
- 媒体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快餐式、碎片化的问题。文章从媒介融合的传播特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出发,分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传播方式的差异性,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快"与"慢"、"全"与"特"、"外向"与"内敛"等诸多矛盾。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不应仅停留在表象化特征的传播,还应当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景式呈现和深层次传播,把浅层次的互动传播与深层次的整合传播结合起来,发挥全媒体平台优势,呈现其外在形态的同时,呈现其内在"气质"。
- 孔钰钦
- 关键词:媒介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后真相时代下的回避新闻及其现实影响:基于一种辩证视角被引量:14
- 2022年
- 互联网使新闻易得性越来越高,但回避新闻的人却越来越多。文章对中国语境下回避新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认为后真相时代的开启与演进为回避新闻的出现和蔓延提供了背景和土壤:新闻过载与泛化导致新闻效能感降低;"过滤泡操纵"与"回声室效应"滋生群体极化与冲突;传统权力关系解构使媒体公信力受到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辩证视角探讨了回避新闻的现实影响:消极层面上,带来了个体公共性的衰退及社会共同体消解的风险;积极层面上,有助于在后真相时代的异化环境中重构个体的主体性,刺激和驱动业态的自我革新。
- 强月新孔钰钦
- 关键词:公共性主体性
- 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网生代”节目受众的虚构性参与——以《奇葩说》为例
- 2016年
- 自迎来融媒体时代以来,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从传统媒体拓展到互联网平台。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也开始探索自制视频节目的道路。有学者把由新兴互联网平台打造的自制节目称为"网生代"节目。由爱奇艺打造的《奇葩说》就是网生代节目的绝对典型、也是成功代表。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探索网生代节目受众的虚构性参与,即受众对节目的潜意识参与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在节目中是如何体现的。
- 孔钰钦
- 关键词:潜意识受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