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 作品数:5 被引量:94H指数:3
- 供职机构:涟水县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丁苯酞联合脑苷肌肽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脑苷肌肽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临床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溶栓、吸氧、控制血压和血糖、降低颅内压、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脑苷肌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d。应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评分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88.37%vs67.44%);②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NIHS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14d两组CSS、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CSS和NIHSS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入院14d与入院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14d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与入院时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入院14d与入院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确切,可以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姜楠赵连东翟正平孙军山
- 关键词:丁苯酞脑苷肌肽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1
- 2013年
- 脑梗死是由脑血液供应障碍引发的脑部病变,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腔隙性梗死等,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具有吸烟、
- 姜楠翟正平孙军山王大伟于亚东陈军嵇虎严从阳席峰胡伟丽
-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
- 及时控制感染可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比例(附128例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翟正平姜楠李桂芹
- 关键词:脑梗死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梗死的基础病变,不仅是脂肪浸润,同时也伴有慢性炎症损伤过程。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容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而缺血后自由基增多可引起神经元损伤,成为加重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此,近年来自由基清除剂成为神经保护研究中的热点。
- 姜楠翟正平孙军山王大伟于亚东
-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导管室医院感染风险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andEffectAnalysis,FMEA)在预防与控制导管室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FMEA方法,对导管室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针对高风险因素,使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比较FMEA前后的效果。结果改进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由0. 34%降低至0,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由45. 45%下降至11. 11%(P <0. 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优先风险系数(RPN)计算显示,风险水平由高、中下降至低。结论 FMEA方法可有效降低导管室医院感染风险,防范介入手术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
- 吴梅霞宋巧云翟培峰姜楠
- 关键词:医院感染介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