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小琴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砂生槐
  • 2篇聚集度指标
  • 2篇空间分布型
  • 2篇分布型
  • 1篇豆荚
  • 1篇豆荚螟
  • 1篇幼苗
  • 1篇幼苗生长
  • 1篇沙埋
  • 1篇沙埋深度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动态
  • 1篇种子
  • 1篇种子害虫
  • 1篇种子萌发
  • 1篇蛴螬
  • 1篇危害损失率
  • 1篇裸大麦
  • 1篇麦田
  • 1篇萌发

机构

  • 4篇西藏农牧学院
  • 2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宁夏大学

作者

  • 4篇王文娟
  • 4篇唐小琴
  • 3篇巩文峰
  • 2篇孟长军
  • 1篇贺达汉

传媒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裸大麦田蛴螬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蛴螬是林芝地区裸大麦田的主要地下害虫,为进一步了解其成灾的机理,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并确定有效的田间抽样设计方案,对蛴螬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蛴螬在裸大麦田中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中,其数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而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间数量差异不显著;聚集度指标检验结果表明,蛴螬在裸大麦田间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群,而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得出田间蛴螬不同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拟合蛴螬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5.170 3/m+0.234 8]/D2,贯序抽样方程为Tn=5.170 5/[D2-0.234 8/n]。
王文娟唐小琴孟长军
关键词:裸大麦蛴螬聚集度指标抽样技术
砂生槐种子害虫危害损失率及防治指标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人工罩笼、定量接虫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砂生槐2种种子害虫的虫口密度与砂生槐种子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接虫量的增加,虫食率和虫荚率也随之增加,产量则随之下降,砂生槐种子产量损失率(Y)与豆荚螟和刺槐种子小蜂虫量(X)的关系分别为Y=6.2864+8.6907X,Y=5.1611+8.4325X,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92和0.9830,显示了砂生槐种子产量损失率和2种害虫的虫量相关性极显著。同时得到豆荚螟和刺槐小蜂单种种群防治指标分别为0.1140对/株和0.2509对/株。
王文娟唐小琴孟长军巩文峰
关键词:豆荚螟
不同温度和沙埋深度对砂生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6
2011年
在沙地环境中,沙埋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砂生槐是西藏特有的沙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及拉萨河、年楚河等主要支流宽谷区。对砂生槐幼苗进行了控制沙埋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沙埋深度对砂生槐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沙埋深度显著影响砂生槐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15℃时,其种子萌发率达到最高值;砂生槐种子能在深度≤10cm的沙埋中萌发,≤8cm的沙埋中出苗,在此范围内,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砂生槐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逐渐降低。沙埋深度在植株高度的33%时,砂生槐幼苗能够存活,且总生物量大于未沙埋幼苗;当沙埋深度增至植株高度的66%时,砂生槐幼苗存活率降至43%,生长受到抑制;而当沙埋深度增至植株高度的100%和133%时,没有砂生槐幼苗存活。可见砂生槐植株在适应沙埋环境方面主要采用调整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态对策。
王文娟贺达汉唐小琴巩文峰
关键词:砂生槐沙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林芝地区丽腹弓角鳃金龟成虫空间分布型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对丽腹弓角鳃金龟(Toxospathius auriventris Bates)成虫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应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丽腹弓角鳃金龟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和检验,以期对该害虫实施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丽腹弓角鳃金龟成虫在林芝农牧林交错带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群,而且个体间相互吸引。种群数量动态研究显示,丽腹弓角鳃金龟种群数量除了在未开垦的天然灌丛草地生境外,在其他样地表现基本一致。
王文娟唐小琴巩文峰
关键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种群动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