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霞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6H指数:7
-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及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心肺复苏(CRP)培训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水平不同,将医院全体职工分为三个层次: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医技科室医护人员、行政及后勤人员;以"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对其制定不同要求、不同情景模式的分层次理论及技能培训,比较经传统模式与分层次模拟情景模式培训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采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模式,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显著升高(P<0.01),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显著缩短(P<0.05),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可有效提升院内各层次人员综合技能,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为各级医院CPR培训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 周景霞程瑞年张艳利王海珠张敏
- 关键词:心肺复苏模拟情景
- 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体会
- 2013年
- 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不容易控制,常伴有突发性,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进入昏迷状态的脑外伤患者的脑神经对于外界刺激没有反应,通过临床观察和前期的有效治疗才有可能使其早日苏醒。本文主要从临床观察和临床护理两大方面具体阐述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护理。
- 周景霞
- 关键词:脑外伤护理
-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血清GDF-15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发生心脏骤停后即刻、12、24-48 h的血清GDF-15水平,分为3组,A组31例,CPR后即刻、12 h、24-48 h血清GDF-15水平一直〈1 200 ng/L,B组34例,CPR后12 h和24-48 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1 200 ng/L;C组37例,CPR后12 h和24-48 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但24-48 h较12 h时降低,随访6个月。结果:6个月后B组患者的病死率最高;C组稍高于A组。结论:CPR过程中,GDF-15可在心室早期激活,并且呈动态变化,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CPR后,若患者血清GDF-15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患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预后很差。治疗上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 姜润东任长安周景霞
- 关键词:心肺复苏生长分化因子-15
- 心脏骤停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和成功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状态的变化、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健康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乳酸(LA),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死亡组和生存组的LA,vWF和D-dimer均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LA,vWF与D-dimer高于生存组(P<0.05),复苏组LA,vWF与D-dimer呈明显正相关(P<0.01),D-dimer与预后呈非常明显的负相关(r=-0.2903,P<0.01)。结论: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且二者存在相关性,D-dimer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种标记物。
- 周景霞陈治国程瑞年
- 关键词:心脏骤停内皮细胞损伤凝血
- 承德市中心医院院内心肺复苏成败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后的抢救成功率,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4例在承德市中心医院行CPR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对比各组患者年龄、CPR开始时间、病因、施救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程度、心脏骤停发生时间。结果:①青壮年患者、6min内开始行CPR、接受过专业培训、正常工作时间内的复苏转归率较高。②不同病因对复苏转归率有影响。结论:年龄、CPR开始时间、病因、施救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程度、心脏骤停发生时间是影响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 张艳利王海珠周景霞杨敏程瑞年
-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
- 探讨急性肾损伤分期的KDIGO标准在选择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介入时机中的指导意义被引量:34
- 2013年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分期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伴AKI患者选择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介入时机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26例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MODS伴AKI需行连续性静一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的AK1分期标准(KDIGO标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II)评分分为KDIGO1、2、3期组和APACHEⅡ评分〈15分、15—25分、〉25分组;对各亚组间ICU的住院存活率及存活患者肾功能转归、CBP治疗超滤总量、ICU内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与APACHEⅡ≤25分患者相比,KDIGOl、2期患者的住院存活率明显增高(94.1%(32/34)比76.8%(43/56),P〈0.05],且KDIGO1、2期存活患者肾功能改善率也显著增高[90.6%(29/32)比62.8(27/43),P〈0.05],CBP治疗超滤总量、ICU内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显著减低[CBP治疗超滤总量(L):199.0±44.7比239.0±73.3,ICU平均住院时间(d):12.9±3.4比15.1±4.8,医疗费用(万元):2.6±0.4比3.0±1.0,均P〈0.05]。而KDIGO3期存活患者与APACHEII〉25分者上述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且各指标均差于KDIGO1、2期者和APACHEⅡ评分≤25分者。结论MODS伴AKI时,与APACHEII评分≤25分时开始CBP治疗相比,在KDIGO1、2期时给予CBP治疗,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患者肾功能,而且可减少ICU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 周景霞尤丕聪刘春涛周大鹏张鹏飞张杰程瑞年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血液净化
- SA-AKI行CRRT治疗患者低血压发生危险因素及预测价值
- 2024年
-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A-AKI)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低血压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2023年10月因SA-AKI行CRRT治疗患者81例,从平均超滤量、患者一般情况、血钾、白蛋白、肌酐、PH值、乳酸、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血红蛋白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综合分析SA-AKI患者行CRRT治疗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平均超滤量≥100ml/h、年龄≥60岁、SOFA评分>10分、合并心血管疾病、低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SA-AKI患者行CRRT治疗1h内发生低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ROC分析示治疗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对SA-AKI患者行CRRT治疗后低血压发生的预测价值较其它指标理想(AUC>0.70)。结论 单一临床指标对SA-AKI患者行CRRT治疗后低血压发生的预测价值有限,临床需结合多个指标预测。
- 陈豪王凌云鞠萍张拓周景霞
- 关键词:CRRT低血压
- 50例非心源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24小时内左室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患者在24h内左心室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对急诊50例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PR-MODS患者,监测心肺复苏后12、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SV)。将存活>12h组与存活<12h组比较。结果:存活>12h组(36例)其LVEDV和LVESV高于正常值[(106.22±16.06)mlvs(70.0±20.0)ml,t=16.96,P<0.01;(46.94±11.72)mlvs(24.0±10.0)ml,t=11.74,P<0.01)];且其12h内LVEDV和LVESV低于存活<12h组(14例)[(112.58±16.06)mlvs(129.35±21.15)ml,t=3.03,P<0.01;(51.56±14.12)mlvs(64.14±14.32)ml,t=2.82,P<0.01)]。存活>12h组其LVEF和SV低于正常值[(48.78%±5.76%)vs>50%[1];(62.17±5.56)mlvs(71.3±9.97)ml[2],t=7.74,P<0.01)];且12h内LVEF和SV高于存活<12h组[(45.06%±6.62%)vs(39.43%±8.14%),t=2.53,P<0.01;(56.31±7.10)mlvs(54.57±6.80)ml,t=0.78,P<0.01)]。结论:PR-MODS患者左心功能均较正常低下,且存活时间与心脏损伤程度有关。
- 陈治国陈慧君张国良周景霞程瑞年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左心室功能
-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成功后即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水平变化,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急诊科PCAS患者102例,检测CPR成功后即刻、12 h、24~48 h的血清GDF-15水平。根据血清GDF-15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CPR后即刻、12 h、24~48 h血清GDF-15水平一直<1 200 ng/L,B组:CPR后12 h和24~48 h的GDF-15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1 200 ng/L;C组:CPR后12 h和24~48 h的GDF-15水平持续升高,但24~48 h较12 h时降低。所有PCAS患者观察起点为CPR成功后即刻,随访终点为达到CPR后6个月或各种原因死亡。结果生存分析显示,B组(64.7%)患者6个月生存率低于A组(93.5%)和C组(89.2%),χ2=12.738和7.253,均为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血清GDF-15表达水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536,95%CI:1.012~2.285,P=0.006)。结论血清GDF-15水平有望成为预测PCAS患者近期预后的良好指标。
- 武会志于海侠任长安周大鹏李忠周景霞
- 关键词:心脏停搏生长分化因子15随访预后
- 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与复苏成功后第12小时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研究开始心肺复苏(CPR)时间与复苏成功后第12小时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2007年收治急诊50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CA经现场CPR成功的患者,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12小时测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每搏输出量(SV),分析研究上述4项指标与开始CPR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VEDV、LVESV、EF、SV与开始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0.737、-0.718和-0.529。结论:开始CPR时间越晚,ROSC后左室收缩功能越差。
- 陈治国陈慧君张国良周景霞程瑞年
- 关键词:左心室功能